慕慧蕓
摘要:新課程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學開展的新思維、新模式、新舉措,是指導教育教學開展最重要的指針和航標。但在農村,新課程理念的落實卻受到了多種因素的限制和束縛,使得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身觀念沒有得到根本解放,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疑慮和困惑,制約了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思考,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困惑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農村 初中 語文 教學 困惑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慣用“教師講解、學生傾聽”的固有模式,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的教學設計,整個課程總是按照一套流程、一種模式進行開展,毫無新意和激趣點,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低沉、消極,教學中對學生的啟發、誘導不足,與學生之間有效的課堂互動開展較少,導致學生學習的精神意志難以被充分調動。初中語文中很多的散文、文言文以及小說等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心往往會帶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和抵觸心理,這就迫切需要教師強化課堂“激趣”策略的運用,將學生的有效注意力充分聚焦到課堂教學中來,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導入階段,要強化多種方式的綜合性運用,比如:在《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文的教學中,如果運用多媒體將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長城、長江、黃河以及一些自然的美景等展現出來,讓初中學生進行充分的感受,將詩篇中飽含的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自豪之情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這樣很多學生就能夠被其中的內容和情感所感染,帶著這樣的思想情感投入到詩篇的閱讀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認識,強化了對文章情感的體驗與感悟,而且在整個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昂揚的激情,使學習達到高效。但是,由于教學條件的落后及教學設備的短缺,再加上不充分對教學情境的創設便對教學效果形成了嚴重的制約,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和落后地區,多媒體技術設備難以配備、教師上網存在困難,對學生的有效激趣難以實現,致使很多教師在教學的設計上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
教師缺乏差異化教學的理念和習慣,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很多學校將升學率作為最重要的教育教學目標,在工作中注重追求學生學習成績提升的最大化,將教書育人的任務和目標鎖定在學生良好考試成績的獲得上,從而難以按照新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實施教學。有意識地偏重了字詞句的積累、閱讀理解的針對性訓練以及習作練習等方面強化訓練,對于教育教學完成的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整個課堂的構建過程、學生學習的方法、習慣的培養等方面關注較少,對于如何通過語文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情感進行激發等方面更是很少涉及。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新課標普及推廣的要求與學校和家長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之間的矛盾,往往感到很迷茫,明知新課標代表著先進的教學思維理念、帶來了更多旨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方式方法,但無奈之下只能以教學成績為主,導致新課標在實際執行中存在“面子”工程,口頭上喊得響亮,實際上做的迷茫。同時,新課標強調應當結合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習成績等差異,實施科學的、多樣性的教育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識,開發智力,創新思維,從而不斷開發大腦新區,不斷增長知識才干。但能夠將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全方位的運用和探索是相對較難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大多數農村的學校都采用了完全統一的教材、針對一個班級語文授課的目標完全一致,沒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和思維認知差異等進行差異化培養目標的確立,更為嚴重的是對于初中語文這樣一門發散性、多元性比較明顯的學科,在一些主觀問題上教師往往制定標準的、統一的答案,嚴重束縛了初中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差異化發展。
新課程理念倡導和強調應當盡可能地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對學習過程中成功的喜悅進行充分地體驗和感受,這樣對于提升學生在語文科目學習中的信心是大有裨益的。但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和體系往往是單一化、固化的、模式化的,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就是“好”、“非常好”、“你真棒”,這樣的評價語言是空洞的、乏味的,長久下來,學生在課堂中很難被教師的評價所吸引、所激勵、所感染,這樣的課堂氛圍必然是沉悶的、不活潑的。由于課堂氛圍的狀況并不在學校對教師教學技術和能力素養的評價范圍之內,學校也沒有注重對學生課堂參與度、活躍度的考核和評價,導致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將導入式教學、情景式教學運用進來,不注重課堂教學濃厚氛圍的充分營造、不主動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與激發、不注重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思維運轉的引導,導致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學得無趣無味。
新課程理念下強調和倡導學生的互助合作學習,要提升教學中的互動性、合作性、交流性,要提升初中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而且初中階段的學生渴望交流、渴望通過合作探討的模式進行學習,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效地適應了這一思維理念的要求,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育教學的內容實際,對于一些比較重點或難點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維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實現他們思維的充分發展、深化他們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也可以將學生按照學習基礎、認知能力、思維水平等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交流和探討,學生自會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吸去別人發言中的優點和長處。但在農村,很多教師認為小組合作模式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有的教師雖然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和功能,但受課時的影響和束縛,很多時候不得不將其擱置。例如《變色龍》這篇小說,應當組織學生分組采用角色分工和故事情節演繹的方式對文章內涵進行體會和學習,但同樣受到課時安排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處于迷茫和徘徊之中:如果運用小組合作方式學習,勢必會占用一定的課堂時間,導致教師講解和闡釋的時間被壓縮,教師自認為難以很好地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但如果不運用小組合作法,又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不足,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掌握不夠深刻。在糾結之余,為了相應考試指揮棒,還是以狠抓成績為重心便又回到了傳統的講授式、灌輸式教育教學軌道上去了。這種老師主講、學生主聽的教學方式,將老師放在了主導地位,把學生安在了被動地位,學生總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他們的思想很難碰撞,新的思維方式也難以激發,久而久之,這種舊模式的教育教學豈不誤了孩子的創新意識,長此以往,豈不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固步自封、按圖索驥、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充滿舊思維的新青年嗎?若果真如此,豈不是教育的悲哀!因此,教育事業應讓“教”和“育”互動起來,才能相得益彰,讓教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別再受固定課時的羈絆而使得教育的本質偏離。否則,教育的成效便是紙上談兵,塑造的只能是高分低能兒。因此,不能讓形式扭曲了教育的根本,不要為了追趕進度而追求速成,須謹記:“育人”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題。
傳統的教學思維定式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教師在講臺上就知識內容進行闡釋,學生坐在下面進行聽和記,并且按照教師的指令和要求去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填鴨式”、“輸灌式”的教學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仍然有著很大的“市場”,教師在課堂中總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自身在教學中的經驗進行單維度的“授業傳道”,對于學生是否聽進去、是否學習領會、是否有效達成教育目標等內容不加考慮,導致學生在學習上主動性發揮不充分,難以實現理想的學習效果。很多教師感覺新課程的內容和要求看似豐富豐滿,實則是花拳繡腿,所帶來的效果寥寥無幾,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還得依靠傳統的教育模式。有的教師認識到新思維模式的益處,但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懶惰,不對其中的精神和要求進行認真細致地思考、不注重創新性的嘗試和探索,停留和徘徊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之中,總是憑自身以往的經驗和頭腦中的感覺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和設計,覺得新辦法不管用,即使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往往也是在局部的環節上,不敢全方位、深層次地運用和實踐,導致初中語文教學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語文考試的成績,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并未明顯提升。
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疑慮和困惑,需要教師們進行自身教育教學觀念的最大化轉變,真正將學生放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上,緊緊圍繞新課程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積極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持續性探索,強化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認知和體驗,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讓語文課真正成為開啟學生人文素養的一把金鑰匙。
[1]張筱.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困惑及思考[J].小說月刊,2016,(12).
[2]孫建發.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困惑[J].語文天地,2014,(09).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八珠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