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專利權本質出發談企業職務發明報酬制度的合理性,能更好地理解實施專利權后,為什么需要對職務發明設計人付出的智力勞動給予肯定和鼓勵。
關鍵詞:職務發明報酬;專利權;合理性
一、前言
發明創造得到有效的運用和實施才能促進經濟社會進步。企業職務發明報酬制度如何設計,是當今經濟運作及專利實施不可避免的法律問題,只有意識到該制度源于專利權本質特征,才能圍繞該制度設計出更合理的法律規則。
二、專利權與企業職務發明報酬制度概論
專利權,學界常將其與壟斷權、絕對權相等同,是通過智力勞動所獲得的一定期間內壟斷地位的法定權利。具體地講,專利權是指權利人獨占性的支配發明創造信息的工業性再現利用權,以及再現利用該信息獲得的專利產品在流通領域的流通管理權。因此,專利權的本質是一種絕對獨占權。考慮到發明設計人與專利權人存在不一致情況,專利權的絕對獨占效力不僅及于他人開發出的相同或實質相同的發明創造的工業性利用與流通管理,還可能及于發明創造人、專利申請權轉讓人對已知曉的發明創造信息的工業性利用與流通管理。
在現行《專利法》中,企業職務發明是職工因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做出的發明創造。企業職務發明報酬制度的法律依據來源于《專利法》第16條: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在專利實施后,根據其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設計人給予合理的報酬。具體到報酬制度的相關規定,是指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可以與發明設計人約定或者在其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中規定報酬的方式和數額,在未約定也未在單位規章制度中規定的情況下,則按法律規定的數額或比例給予職務發明創造報酬。
三、專利權本質決定了職務發明利益分配必須及于發明人
在對企業職務發明報酬制度合理性理論研究中,知識產權論是最基礎的理論。報酬制度是專利制度的衍生品,因此對它的研究不能脫離專利制度的本質。
專利權的絕對獨占性決定了職務發明中專利在歸屬于單位的情況下,排除了發明設計人自行實施專利的權利,發明設計人只有在脫離與單位的職務發明法律關系后,進行改進創新才能獲得該職務發明基礎之上的新專利,并且這種改進專利的實施在基礎專利的期限內還要受到原單位專利權的限制,這不僅會損耗發明人的物力、財力,還使得自己全部的發明創造無法獲得完整的壟斷權利。這也是現實中許多職務發明設計人冒險也要自己奪取單位專利申請權的理由之一。單位在維系與發明設計人職務發明法律關系的情形下,給予其報酬就是肯定發明設計人付出的智力勞動成果,同時也鼓勵員工積極利用單位提供的平臺而發明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創新成果。
專利權是帶有行政色彩的私權,必須受制于宏觀經濟的調控。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決定了報酬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即承認單位與發明創造人存在一種以職務發明為客體的對價關系。專利權是一種絕對獨占權,其壟斷性地位決定了權利的實施只能是專利權人,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實施,除非有行政強制許可的干預。這源于專利權的客體屬于無形財產,這種無形財產又叫做發明創造信息,任何人只要接觸并接受該信息,都有可能獨自進行工業性再現利用,從而搶占單位專利權人通過投入大量物力、財力開發出的發明創造而形成的市場份額,《專利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亦排除這種做法。因此,市場經濟的魅力就在于需要整合資源。法律要促進經濟效益,本身承載著追求經濟價值的使命,這很好地揭示了為什么法律要對作為稀缺資源的專利賦予絕對獨占權的原因。在職務發明設計人署名權得到保障且沒有發明創造失敗風險的情形下,通過物質條件購買創意和基于創意而進行的智力勞動成果,單位與職務發明創造人之間的這種交易是公平且可行的。且有先例為證,根據美國、德國等現行職務發明報酬制度的實施情況看,單位獲得專利權的范圍與職務發明創造人所獲報酬成正比關系。在日本職務發明制度中,單位支付發明設計人報酬,僅在單位享有獨占使用權或受讓專利權時才成為義務。
從經濟學角度討論職務發明報酬制度合理性的前提是:單位付出的物質成本與職務發明人收益之間存在盈利差額。但大多情況下,這種盈利并非在短時間內體現,因此需要對報酬制訂一個合理且可行的方案,來減少單位與發明人之間的沖突。
四、如何減少報酬給予沖突
在企業職務發明制度中,發明創造的智力投入者與物質投入者相分離,必然會造成兩主體對發明創造所創造價值的爭奪。但是只有在專利有效實施的情形下才能體現專利價值。而專利價值的實現途徑有兩種,一是自行實施,二是許可他人實施。在自行實施情形下,可以考慮在公司內部尋找能夠促進專利價值實現的主體即發明設計人,進而更好更快的實現獲益。
根據以上分析并結合專利權本質,可以有三種途徑:第一,從專利權的權能出發,在單位獲得專利權后,授權發明設計人以單位名義對專利進行實施,實施專利的利益歸屬于單位,發明創造人不僅可以獲得發明實施的額外勞動報酬,還可以促進專利價值的轉化,在單位營利情況下,獲得更多報酬。第二,實施專利是否獲利并不明確,因此從專利權的使用權能出發,單位對專利權進行股權、期權等轉化,并與發明設計人約定不少于法律規定的比例分配,則單位和發明設計人便能自擔風險。第三,單位與職務發明設計人約定獎勵其股東資格與股權份額,讓其成為自身發明創造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但這種途徑要獲得公平僅建立在公司長期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
五、結論
專利權的設計給企業職務發明報酬制度合理性來源提供了理論依據,并給予報酬沖突提供了更多的解決途徑,因此,只有僅僅抓住專利權的本質是單位的絕對獨占使用權,才能更好的理解職務發明報酬制度,才能制訂出更加公平合理的法律規則。
參考文獻:
[1]馮曉青,馬翔.知識產權法熱點問題研究[M].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11).
[3]羅東川.職務發明權屬與獎酬糾紛典型案例精選與注解[M].法律出版社,2015(10).
[3]楊志敏.知識產權法新解——詳析知識產權法的理論與實務[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03).
作者簡介:
石秋(1992~ ),女,四川宜賓人,成都市雙流縣四川大學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