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利芳
小時候過年,最盼望的不僅僅是新衣服、糖果、鞭炮,還有拉著父母的手去逛廟會。熙熙攘攘的廟會上,精彩的民俗表演,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小吃,韻味十足的鄉音唱曲,一直在我的內心深處珍藏。
2018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當聽說家鄉的湯王街舉辦迎新春傳統民俗廟會時,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約上幾位朋友驅車前往,先睹為快。
華燈初上,我們沿著民俗街緩緩前行。不遠處,溫泉鎮的青石牌坊雕梁畫柱古樸大氣,燈火輝煌,在曠遠的夜幕下更加雄偉壯觀。路兩邊紅紅的燈籠或懸掛于樹梢,或點綴在屋檐,千姿百態、流光溢彩。你看那可愛的“小狗”正眨著調皮的眼睛迎接新年的到來;齊天大圣孫悟空正掄著金箍棒騰云駕霧來到人間享受太平盛世;十二生肖排成一溜兒長隊向大家拜年……好一派國富民安的盛景!

緩緩行走中,一聲“好看又好吃的糖人嘍……”的吆喝聲引起了我的注意。前方不遠處,一群孩子正圍著一位大爺。只見一個炭火爐子上支著一口銅鍋,里邊熬著熱騰騰的金黃色糖稀,散發出甜絲絲的味道。大爺拿起一把精致的小銅勺,舀上半勺糖稀,微微傾倒在大理石板上,趁著熱氣兒往上一提,就拉成一條細細的糖線。老人的雙手上下左右翻飛,眨眼間一只活靈活現的“孫猴子”便出現在大理石板上。等糖稀涼了,老人在“孫猴子”身上點綴一番,用小鏟子鏟起來,粘上竹簽往草把子上一插,便大功告成。圍觀的孩子們早都饞得流起了口水,這個說:“爺爺,我要猴子!”那個說:“我要兔子!”孩子們拿著糖人看著、玩著,等玩夠了再當糖果吃掉,讓我們這些大人也垂涎欲滴。
往前走,我們便欣賞到最具民俗特色的剪紙藝術。只見成千上萬只“蝴蝶”或枝頭小憩,或翩翩起舞,真是千姿百態、獨具風情。“細若春蠶吐絲,粗可大筆揮剪。”傳統的“百變雙喜”“鴛鴦蝴蝶”“龍鳳呈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新式的“沁園春雪”“焦裕祿”“中國夢”極富時代特色,頓覺耳目一新、巧奪天工。一張小小的紙片,經過民間藝術家靈巧雙手的一折一剪,一虛一實,一拉一展,便演繹出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剪紙藝術品。無論表達喜慶熱鬧,還是凸顯古樸典雅,都是勞動人民對生活無限熱愛的真摯表達。難怪詩圣杜甫也曾發出“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贊嘆呢!
忽然,一陣嗩吶聲由遠而近,一段悅耳的戲詞飄入耳中:“今日是我出閨的前一晚上,還缺少上轎的繡鞋一雙。急慌忙我只把銀燈剔亮,獨坐在燈光下來繡鴛鴦……”這是正在上演的曲劇《風雪配》中的片段,婉轉明快、珠圓玉潤的曲劇唱腔把新娘的羞澀期盼、喜悅嫵媚表達得淋漓盡致,唱的人韻味悠長,聽的人心花怒放。一個個精美絕倫的曲劇唱段,讓人一下子沉醉在節奏鮮明、行腔酣暢、激情奔放、質樸通俗的曲劇韻味之中。汝州作為曲劇之鄉,是河南曲劇的發源地。曲劇自1926年發展至今,以質樸通俗、風趣幽默、輕盈俏麗的風格成為河南第二、全國第八大劇種,已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
這邊曲劇剛剛落幕,那邊流光溢彩不夜天的傳統節目——“打鐵梨花”馬上要開始了。只見十幾個大火爐上,熊熊烈火正將鐵熔化成鐵水。藝人們用鐵锨將熔點1200℃至1500℃的鐵水拋至空中,再用木板打擊。瞬間,灼熱的鐵水在半空撒開,像天女散花般從高空傾灑而下,散落地上時就像潑金撒銀,一時間流光溢彩。一簇簇銀花凌空綻放,變幻莫測,絢麗多彩,場面壯觀精彩絕倫,就像美麗的“焰火”一樣,給人們呈現一場視覺盛宴。人群中不時發出一聲聲驚嘆,真可謂:“梨花綻放春風暖,火樹銀花不夜天”。據傳,“打鐵梨花”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中期。近幾年,跨越300多年時空的“打鐵梨花”絕技,一直是汝州市春節的保留節目。人們將堅硬剛強的鐵化作柔美的“煙花”,用紅彤彤的火爐孕育著吉祥如意的火種,用鮮艷奪目的鐵花給人們送上吉祥如意的祝福,是老汝州又一項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
身在廟會中,真是“廟”趣橫生,“會”味無窮啊!有年俗,才有年味。文化于國,是一種生命力,國無文化不立;民俗于年,是一種內涵,年無民俗無味。春節,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最看重的節日,底氣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文化滋養、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