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隨著時代變遷,中國留學生“走出去”的方式迅速迭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靠工作單位公派獲得深造機會,本世紀初發展成通過“留學中介”自費申請。現如今對于千禧一代甚至“10后”來說,聘請專業的“留學教育顧問”悄然流行。
更加個性化的留學服務
4月初的一個周日,北京美洲俱樂部的會議廳里座無虛席。受到白宮表彰的美國獨立教育顧問協會(IECA)首次來華舉辦見面會,吸引約100名學生及家長參加。講臺上,IECA成員、南加州大學日本校區前校長白翠詩(Patricia)帶領學生做游戲,讓他們分別扮演此前經手案例中的學生,逐一列出各自申請條件后,由現場觀眾判斷究竟誰能拿到名校入場券。
學生A和B的目標專業都是生物學,前者平均學分績點(GPA)為4.5,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CT)成績為35,后者成績分別為3.9和33。“肯定是A啊!”現場有聲音說。白翠詩繼續介紹,A是家族的第一代大學生,暑假還要留在家中幫忙,所以沒能參加社會活動,推薦信減分。而B則利用暑假時間修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院預科,并在當地和國外的醫院做志愿者,得到了非常有分量的推薦信。“那肯定是B啦!”觀眾又改了答案。但最終答案出乎意料,A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錄取,B則獲得新常青藤院校塔夫茨大學青睞,二人都有不錯的去向。
白翠詩解釋說,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招生特色,加州大學的傳統是希望幫助某個學生,改變其整個家族的命運,因此A有優勢;而塔夫茨大學喜歡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學生,B是不二人選。留學教育顧問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挖掘自身優勢,結合個人興趣,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和專業。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動蕩,包括教育機構在內的很多機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時就讀私立學校的學生數量不足全部學生數量的10%,私立學校不為人所知。學生和家長們很難找到關于這些學校的公開信息,幾乎沒有任何關于錄取標準、成功案例的消息。因此在像曼哈頓這樣的大城市中,教育顧問應運而生,為尋求建議的家庭提供服務。
“中國現在的情況和當時的美國特別相似”,IECA的創始人洛依德(Lloyd)有40余年的從業經驗,他認為,“找對專業的咨詢機構是重中之重”。留學教育顧問對院校、專業以及某些特別項目有深入了解,可以為學生家庭提供高匹配度的咨詢。現場一位學生家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前中國的留學中介還是偏向于模式化、批量化地“生產”留學生,把人送出去就能賺到錢,具體哪所學校、哪個專業,對他們來說不重要。可是人生不能重來,萬一孩子選到不合適的學校,一切會前功盡棄。相比而言,留學教育顧問更偏向于個性化設計,往往花費1至2年的時間與孩子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美國也講“關系”
強大的社會關系是留學教育顧問的殺手锏。白翠詩稱,“和招生官零接觸”的申請學生最招人討厭,這恰恰是中國學生的一大特點。打開文件看到分數很高,可是跟其他孩子沒有區別。如果另一個學生和招生官有過接觸,即使分數沒那么高,招生官也更傾向于選擇那個能讓他記住的人。留學教育顧問就是申請學生與招生官之間的橋梁。
以IECA為例,其成員與美國高等學府、尤其是排名前30的學校關系密切,幾十年來合作無間,深得對方信賴。14歲的深圳女孩Sunny剛申請到一所心儀的美國寄宿學校。Sunny的托福成績不算拔尖,但她酷愛擊劍,得過省級冠軍。洛依德強烈向校方招生官推薦Sunny,建議對方了解Sunny的特長,不要只看她的成績,要相信她的加入將給學校帶來別樣風采,最終把Sunny送進夢想學府。
在招生過程中,教授也有發言權。在白翠詩的幫助下,一名想要申請哈佛大學數學系的學生得到教授賞識。當時招生辦認為這名學生雖然數學成績好,但軟技能差,拒絕錄取。后來是哈佛這位教授親自去理論才幫他爭取到入學機會。
不要以為美國人不“走后門”,實際上美國社會特別看重“關系”,美國學校的招生環節更是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關系網”,圈外人摸不清門道。留學教育顧問可以利用多年積攢的人脈資源及良好口碑,帶你“走后門”,幫學生建立起與招生官及目標教授之間的聯系。
“刮毛刀”背后的文化融入
一份近4年的留學趨勢行業報告顯示,留學低齡化趨勢每年都以10%的比例增長,2015年已突破到約占留學人數的20%。據《環球時報》記者現場觀察,當天見面會上鮮有高中生的身影,以初中生和小學生為主,甚至還有學齡前兒童。隨著留學低齡化,中國學生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文化融入。
IECA成員、融尚私塾創始人雪麑(NiniSuet)上世紀90年代赴美留學,當時她只有14歲,入讀全美排名前20的私立寄宿學校泰伯學院,后來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普林斯頓大學。雪麑回憶起20年前的一幕說,她提著洗澡籃準備去浴室,美國室友突然大喊:“你為什么沒有刮毛刀?”那時她才知道,原來美國女生洗澡時會順便清理腋毛和腿毛。室友質疑的表情讓她忐忑。“那種感覺和課堂上回答不出問題不一樣,”雪麑說,“那是一種文化上的隔閡,可沒人教我怎么融入。”
雪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調查顯示,37%的中國低齡留學生不適應美國的教育模式,由此導致心理壓力過大。目前國內培訓市場大多只是為了應試,學生后續能否順利適應美國課程不在傳統培訓機構的教學之內。而留學教育顧問恰恰可以填補這項空白,幫助中國學生對接美國教育和文化,提升綜合軟技能。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美國很多學校是“寬進嚴出”,拿到錄取通知書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真正到了國外,如何適應學校氛圍、如何融入當地文化、如何做出職業規劃,對很多中國學生來說是挑戰。如果不做長遠打算,入學后很可能出現各種問題。針對這些潛在問題,留學教育顧問早早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對他們做出好的引導,培養其獨立性和自主性,這種早期指導還會滲透到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教授“軟技能”是普通留學中介目前做不到的。
對于有意愿聘請留學教育顧問的中國家庭,熊丙奇提醒說,不要只把“申請到學校”當成留學目的,那會讓其價值大打折扣。也不要過分依賴留學教育顧問,應鼓勵孩子多與教育顧問溝通,共同討論、制定規劃,最終將外部指導轉化成自身能力,這才最有價值。▲
環球時報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