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丁
李彥宏又被罵了。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他的一句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沒那么敏感”讓人火冒三丈。
客觀地說,這話在很大程度上被斷章取義了,李彥宏當時還說了后半句:“但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數據會讓使用者受益,他也愿意,我們就去做。”合在一起看,李彥宏說的雖不中聽但不算大錯特錯。只能說,他鋼鐵直男的“不識時務”再一次點燃了人們對百度的反感情緒。
真是環球同此涼熱。那邊廂,扎克伯格正為臉書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焦頭爛額;這邊廂,李彥宏卻往槍口上撞,毫不自知。其實,當此之時,百度這樣的國內科技巨頭大可向中國用戶陳情:我們可以做得比臉書好!可惜百度沒有。看來,懂算法與人工智能,卻未必那么懂用戶的心。
網友曾言,“人類已經不能阻止百度犯錯”。其實更準確的表述是:人們越來越容不下百度犯錯。競價排名導致的搜索不準確讓很多人棄用百度,魏則西事件暴露的賣貼吧現象更揭露了百度具體經營中的難看“吃相”。在進退維谷之際,百度甚至不得不聲明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非互聯網公司。一位公關行業的朋友一臉無奈地說:罵百度已經成為政治正確。
何以至此?時光回到2010年,當時的百度也曾青蔥嬌羞討人喜歡。通過更接地氣的搜索,它贏得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真刀真槍地將谷歌份額砍到不過30%。“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為人熟知,“簡單可依賴”的核心理念確實讓人信服。仿佛在谷歌退出的那刻起,百度就失去了“眾里尋他”的魅力。有意思的是,這幾年,百度口碑急速下墜,美股股價卻一再沖高,這也真是應驗了一位投資人的話:作為普通用戶,最不喜歡壟斷;作為價值投資者,卻最愛壟斷公司。
壟斷并不一定是怪獸。出于效率衍生出的巨型科技公司幾乎是今天科技世界的潮流。但同時,做大做強而不忘初心是普遍難題。其實百度比誰都清楚,從2002年到2017年,中國網民從不到6000萬暴漲至7.7億人。論受益,它算是最完整享受中國互聯網過去15年發展紅利的一位。網民依賴百度,百度何曾不依賴著用戶?你能提供一個看世界的可信窗口,我就將它當作開機頁,不就是彼此最簡潔明快的契約嗎?然而,如果百度在追求收益的過程中,連基本的信息準確都無法保證,連用戶的核心利益都無法正視,這樣的契約精神又何存呢?
大數據負面新聞不斷曝出,讓透明人恐慌蔓延開去。網絡世界里,構成一個網民人格的,不是身體發膚,而是數據。如果說15年前的中國用戶,為求得使用權能對隱私權按下不表,那么時至今日,明確主張隱私權的人已越來越多。公眾哪里是不懂“自由與安全是一對矛盾”“便捷與效率充滿張力”,只不過,當網絡生活被幾大平臺瓜分,人們的替代選擇闕如,無非是不希望科技巨頭一邊賺了自己的錢一邊還將自己當作傻白甜,而是能夠給予足夠的尊重、足夠的保障。
正因此,面對撲面而來的輿情狂潮,百度與其總擺出一副受害者論調,抱怨做什么都錯,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面對競爭缺失,如何行動才能抗衰老?這其實也是所有科技巨頭要面臨的命題。沒錯,這些年科技巨頭如日之升,甚至將10年前世界福布斯榜單上的土豪紛紛拉下馬來,但之后呢?科技公司不會老嗎?還是比爾·蓋茨睿智:“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我想,他說的不止是技術,更是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