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智能手機性能強弱,直接與我們打交道的永遠是表面的那層屏幕,顯示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眼前的“視界”和心情。不過,提起手機屏幕,很多人只關注大小和分辨率。實際上,和屏幕有關的參數還有很多,詳細了解后,在挑選手機時才能確保日后使用的視覺體驗。
從現有的技術來看,“全面屏”手機不可能實現字面上“整個正面都是屏幕”的設計,所以它只是一種用于營銷的概念。具體來說,凡是采用17∶9、18∶9、18.5∶9等顯示比例的屏幕,就都可以被冠以“全面屏”的稱號。與其對應的,則是傳統16∶9顯示比例的“普通屏”。
全面屏的優點是LCD模塊更加修長,能在傳統5.5英寸16∶9屏幕手機體積不變的基礎上塞進6英寸18∶9的屏幕(圖1),從而實現更大的視野,提升屏占比參數,并在很多游戲中顯示額外的兩側視野,料敵為先。
細心的用戶可能發現了,很多大小相似的全面屏手機,在屏幕尺寸參數的標注上卻存在細微差異,比如5.99英寸、6英寸和6.01英寸。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CD(或OLED)屏幕的供應商不同,比如三星、LG、京東方、深天馬等,不同型號或批次自身就存在零點幾英寸的差異;有些全面屏手機的四邊采用直角設計,而有些手機則會改用圓角切割(圖3),后者在測量對角線的時候相對于直角數據就會減小。
因此,相同的LCD采用直角切割時是6.01英寸,但圓角切割后可能就變成了5.99英寸。站在手機廠商的角度來看,屏幕尺寸參數要盡可能避免虛標,屏幕實際面積大0.01英寸沒什么,但要是少了0.01英寸就可能引發官司。
很多全面屏手機發布時官方會格外突出屏占比的參數,比如稱手機A的“屏占比高達9x%”。但是,競爭對手在發布全面屏手機B時,往往會拿手機A進行對比,而且還稱手機A的屏占比其實只有8x%。同一款手機,為啥在不同場合標注的屏占比參數會有所不同呢?
答案很簡單,業內關于屏占比的計算公式并不統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計算方式:
屏幕元件面積÷前面板面積
這種計算方法看似合理,但卻很難反映實際的有效顯示面積情況。原因很簡單,為了避免漏光,并遮住LCD邊緣的BM區域,手機屏幕邊緣必然存在一圈寬度不等的黑邊,屏幕實際有效的顯示面積是有損失的。因此,在計算屏占比時有沒有將黑邊也納入統計范疇,自然會影響到最終結果。
屏幕實際顯示區域÷前面板面積
這種方法將BM區域的黑邊剔除了統計范疇,但還談不上最為準確,因為手機表面積往往要比其屏幕玻璃面板更大(圖4)。特別是對于全面屏手機而言,為了避免它們不小心跌落磕碰就遭遇碎屏的尷尬,此類產品大都采用了金屬中框設計,并在屏幕玻璃和中框之間還填充一個緩沖層。為了提升手感,金屬中框也會采取弧度處理,這就讓手機的實際邊框(屏幕黑邊+緩沖層+金屬中框)變得更寬了(圖5)。
屏幕實際顯示區域÷機身外輪廓投影面積
這個公式是使用屏幕不包括黑邊部分的實際顯示區域,除以機身外輪廓,也就是手機實際的表面積(未計算向外凸按鈕部分)。相對來說,這種計算方式才最為科學嚴謹(圖6)。如果按照這種方法計算,市面上很多全面屏手機的屏占比并沒有宣傳的那么高。
手機分辨率是指屏幕所能顯示的像素有多少,在屏幕尺寸一定時,分辨率越高代表顯示效果越細膩,PPI這個指標越高。但是,分辨率越高,同時也意味著在渲染圖像時對GPU資源的消耗也就越高,翻譯過來就是會提升屏幕的耗電量,算是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的矛盾體。為了降低更高分辨率屏幕的耗電問題,包括三星和華為在內的少數品牌能在省電設置中手動調低屏幕分辨率參數(圖7),其他品牌則只有ROOT后通過修改配置文件的方式加以實現。
目前智能手機的分辨率規格很亂,表現在顯示標準和顯示比例的組合上。為了便于大家查閱,筆者將時下常見的手機屏幕規格參數匯總起來(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