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濤
(寶雞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陜西寶雞 721013)
產業集群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其存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1]。目前,中國各省市都設立了經濟開發區,開發區內有產業集群,寶雞鈦產業集群就是寶雞市高新開發區的一個產業園項目。從寶雞鈦產業集群的發展來看,從1956年的第一家寶鈦公司成立至今,經過50余年的發展,鈦產業集群在寶雞高新區已經形成規模,其年產量占全國鈦材產量的80%,占世界鈦材產量的30%。2015年,寶雞鈦產業集群生產總值達到360億元,工業總產值900億元,銷售總收入1000多億元,在全球市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寶雞鈦產業集群效應沒有發揮出來,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集群內部組織結構僵化、缺乏信任、缺乏創新,亟待一種新的組織模式替代。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剖析寶雞鈦產業集群內部的組織結構,為下一步研究產業集群組織結構優化政策打下基礎。
寶雞被譽為“中國·鈦谷”[2]。改革開放之后,寶雞地區依托傳統裝備制造業優勢,鈦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成為我國設備最完善、企業數量最多、創新能力最高的鈦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經過50多年的發展,集群內圍繞寶鈦集團逐漸興起一些企業和科研機構,同時一些輔助企業也都被逐漸引進,此時寶雞鈦產業集群組織結構已然形成一個網絡結構。由于集群內大多數企業彼此之間的聯系比較薄弱,無法產生較高密度和強度的分工合作,且各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渠道稀疏,難以形成有顯著效果的合作。因此,寶雞鈦產業集群組織結構現狀就好像是互相獨立、互不相關的節點形成的一種散點平面的網狀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寶雞鈦產業集群組織結構:平面斷線狀
按照雷如橋(2005)[3]等人的觀點“依據活動中行為主體的重要性”來分析寶雞鈦產業集群組織結構現狀。寶雞鈦產業集群網絡結構可以分為核心網絡層、輔助網絡層以及外圍支持網絡層這三個層次。
核心層。通過六十余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寶鈦集團為龍頭企業,圍繞著龍頭企業及其鈦產品形成了眾多中小企業締結而成的核心層。作為以各種企業為網絡節點的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的第一層,它是將信息、資源、技術在集群組織結構內應用的主要力量。輔助層。在核心周圍逐漸形成了日益成熟的輔助層,包括公共研究機構、高校、骨干企業自辦的研發機構和科技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了寶雞鈦產業領域最寶貴的高技術人才,為企業提供科研成果、最新技術等。其中公共科研機構有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寶雞鈦谷新材料研究所;高校有寶雞文理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實踐基地等。外圍層。寶雞鈦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的外層包絡著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等所做的產業整體規劃及有關政策所組合而成的外圍支持層。它們不是直接干預核心網絡內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是由寶雞市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確保產業集群在發展時有良好的氛圍;金融機構給出優惠的條件,給予企業資金支持;中介機構則提供形形色色的中介服務等方面,引導和支持寶雞鈦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將知識、信息、技術等傳遞到核心網絡,用以支持和服務于核心網絡層內的企業。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的寶雞鈦產業集群內部組織現狀是一種散點平面的網狀結構。雖然按照雷如橋等人的三層次分析方法對這一結構進行了分析,也得到了較好的實踐支持,但是,這也僅僅是產業經濟初期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它也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現有組織結構的主要缺點有三。第一,縱向而言,產業鏈上下游沒有有效銜接。從結構圖上觀察,有幾條線段,但是線段的長度短且少,說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聯系不緊密,這必然會導致產品不能向高端領域延伸。在實際的市場表現上也有印證。國際、國內市場對鈦產品的需求是具有高科技要求的產品,不是低端的鈦棒、鈦環等鈦材。寶雞的企業依然不能規模化生產,只有僅有的幾家企業可以生產少數高端產品,這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第二,橫向而言,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在結構圖上觀察到,大圓圈代表核心企業,大圓圈的數量少,說明寶雞鈦產業集群內部缺少有實力的大企業。另外,橫向之間的點和點之間的線段只有幾條。雖然寶雞有從事鈦材生產和加工的企業300多家,但是它們大都有民營和私營企業組成,無論從資金、技術、人才方面都不具備與國際大企業競爭的實力。第三,從總體上看,這種結構沒有形成彈簧樣的網狀結構,必然會缺乏動力。雖然縱橫都有連接,但是其合作度、聯系度都是比較薄弱,這在集體創新方面是劣勢。
寶雞鈦產業集群的形成,不僅受國家“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影響,還受改革開放、政府干預等因素的影響。1964年,黨中央在應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局勢時,提出了“三線建設”戰略決策。在遵循“隱蔽、分散、靠山”的方針下,我國第一家以從事鈦材加工生產為主的企業(902廠)在沒有鈦原材料的寶雞市秦嶺山脈中安家落戶。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襲來后,不僅寶鈦集團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民營鈦企業也快速發展起來,逐漸使寶雞鈦產業朝著產業集群化發展。由于“三線建設”處于國家戰備階段,屬于一種內向型經濟,國家和政府占主導地位,企業沒有進行自主經營,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寶雞鈦產業的快速發展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使得現代企業制度存在缺陷,政企未完全分開并且政府只注重了如何使集群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而疏忽了集群內企業之間的關系,從而造成了現有的組織結構,影響集群未來的發展。
在寶雞鈦產業集群內部,大多數企業都是各自獨立進行原料采購、鈦材加工、鈦產品開發和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聚而不群”的現象,學者們則以為信用的缺失是寶雞鈦產業集群的一種普遍現象。專業化分工是達到鈦產業集群內合作協同的前提條件。一種產品從設計、生產到售賣通過仔細分工后就會有很多的企業加入進來,自然就顯現出來合作協同的現象。在國際上,成功的產業集群都以信任為基礎以達到企業彼此間的合作協同,而寶雞鈦產業集群卻偏偏缺失了這一因素。信用的缺失產生了信任危機,從而破壞了鈦產業集群內原本的合作基礎,使寶雞鈦產業集群中大多數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只能得到極少的外部經濟效應,難以產生分工協作所形成的相互合力。基于鈦產業集群內部信用缺失的影響,導致了現有組織結構的產生。
鈦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是市場需求。外部市場發生較大的變動時,集群想要繼續生存,其內部結構必須迅速作出適當調整[4]。20世紀初期,由于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鈦材的需求量不斷的增加,導致外部市場需求擴大從而使寶雞鈦產業平穩迅速的發展。在2004年之后的四年內,由于中國鈦產業成倍增長,導致寶雞鈦材及稀有金屬加工企業大量涌現蓬勃發展。2008年國際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又導致鈦產量需求萎縮。從2012年至今,關于鈦材的需求也保持著緩慢的增長。這時,寶雞鈦產業集群某些企業為出口主要產品將擴大生產規模或是增加業務種類。大型企業的生產量增加,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的企業或是提供原材料的中小型企業也必然會得到擴大。這都是引起寶雞鈦產業集群內部網絡結構變化的原因,從而導致了現有的組織結構。
產業集群是今天工業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一條創新途徑。如何發揮集群效應,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和工商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產業集群的形成及發揮效應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包含著從簡單到復雜、從平面到立體,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今天,寶雞鈦產業集群處在這個轉型期,產業需要升級,結構需要調整。通過對其六十余年的研究,剖析其形成、發展、現狀,讓我們對其集群內部結構有了深入認識,研究發現目前是平面斷線狀結構,存在諸多弊端,影響經濟發展和集群效應發揮,亟待結構調整,建議調整為立體網狀結構。
參考文獻:
[1]陽志梅.基于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擴散研究綜述[J].商業經濟,2008(9).
[2]王敬青,張偉峰.寶雞鈦產業發展的思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3]雷如橋,陳繼祥.紡織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形成演化機理研究[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05(2).
[4]歐陽青燕.裝備制造業集群創新網絡結構演化機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