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陽
(臺州市市級機關服務中心,浙江 臺州 318000)
對于會計職業能力,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是很重視的。世界貿易組織對國際服務貿易制定了準入標準,其中,與會計行業相關的服務貿易要求,大多數表現在了《服務貿易總協定》(G A T S)和兩個相關的附屬規范的對應條款之中。《服務貿易總協定》是首個多邊貿易體制之中關于國際服務貿易代表性的文件。制定協定主要在于應對服務貿易變化情況,加深服務業市場的地位。在協定的相關條款中,對于職業會計師規定了其就職中的承認義務,要求“提供服務的公司和個人需要取得允許他們執業的證書、許可資格或其他授權”,還有要提供職業能力考試,工作經驗以及專業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在后續簽訂的《G A T S框架下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流動附件》、《有關專家服務的部長決議》附件中,明確了關于會計服務自由化的問題,建議:“應鼓勵有關國際組織合作,以便建立和采用有關相互承認教育程度、經歷、資格條件、許可證和證明的共同國際標準的規定;制定資格承認的指標以適當的程式驗證任何其他成員方專業性服務的能力。”
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國,這些要求意味著中國會計行業要按照G A T S的原則規定,在會計服務貿易范圍內執行無歧視、無條件的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其目的在于打破現有的貿易壁壘,向全世界開放國內會計市場。換而言之,國內會計市場面臨來自國際會計市場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建立和建設會計行業相關的職業能力評估與發展體系才能提高國內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并積極參與到國際會計市場的競爭中去。而且,這也有利于我國的會計行業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會計服務市場。因此,研究會計職業能力既有現實緊迫性也有戰略意義。
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認為,從事的職業與性質稱為工作,指個人服務社會,同時也具備生活來源性質的工作。根據美國關于職業能力標準的分類可以知道,職業分類必須包含一切以獲取利益為目標的工作形式,其職業技能證書以及從業資格證書的獲取應該具體的技能要求進行核定,從業人員必須經過相應的教育、培訓后才能從事相應工作。由此可以將職業能力視為從事某個行業的某個崗位或是某幾個崗位獲取薪資用于生活必需的能力,該能力包括與其從事工作的技術能力和其他能力。
一般認為,會計職業能力指從事會計行業的人員應該擁有的能力。到目前為止,對于“能力”這一概念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把“能力”看成從事會計行業所應有的素質,也就是指打算開始從事或者已經在從事會計行業的人需要擁有的各種素質;而另一種則把“能力”理解成為已經擁有能勝任會計職業的各項具體工作的才能和技巧,也就是指會計人員通過學習實踐之后,在進入會計職業時,在一定的標準下,完成這些任務的才能和技巧。
Hager,Gonczi和Oliver(1990)將專業勝任能力的研究方法分成以下三種:第一種方法是功能分析法(FunctionAnalysis Approach),也被稱為產出法(Performance Outcomes Approach),從工作角色和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兩個量度來進行分析;第二種方法是素質能力法(Capabilities Approach),也被稱為投入法(Input-based Approach),分析職業人員個體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第三種方法是基于勝任力的方法(Competence-based Approach),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考慮表現結果,并分析需投入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公會(CICA)主要采用功能分析法,以職業能力導圖為基礎,反映需要的各種能力和不同層次的要求。特許會計師職業能力導圖從整個職業的視野而言,而不是針對特許會計師個人。而特許會計師預備人員能力導圖從特許會計師職業能力導圖演化而來,尤其注重對入門級別的預備人員的能力要求。對于我國當前的從業環境,預備人員能力導圖更加具有參考意義。我國在構建會計職業能力框架時,也應該明確指出一名合格的特許會計師要具備的能力,同時達到規定的標準。
李心合(1998)研究我國會計教育以及培訓目標得出了結論,“會計教育的天職就在于培養學生富有創造力地吸收和應用新知識的能力,即在于最大限度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同時把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必備能力分為兩個方面,即品質能力和專業能力。其中品質能力包括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領導與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維系與商業管理能力;個人價值觀與公民責任;職業態度與職業道德;團結協作精神等。專業能力則包括:會計專業知識獲取能力;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專業知識實踐過程中應用能力。
劉興云等(1996)對中西方會計教育與培訓方法做了全面的分析與比較,包括整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對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影響會計教育的因素,會計組織對會計教育的投入以及會計課程設置等方面。他在文章中指出,西方會計教育偏向于會計終身教育,在入職之初注重于會計人員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會計人員養成了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而國內則在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職業時已成為專業的會計工作者,二者有明顯的區別。因為遵從國內的要求,高校會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學校、研究機構從事會計實際工作和本專業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相比其他國家,國內會計教育目標描述得較為模糊,在理解上更加隨意,而且沒有明確地從能力角度對教育目標做出表述。
雖然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會計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要將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轉向能力的培養,建立起適合中國實情的會計職業能力框架體系,并通過能力框架來指導設計會計教學中的課程和方式,也誕生了一系列關于會計職業能力和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成果還是對國外的研究經驗的介紹,缺少系統性的研究,也沒有建立起可以應用于實踐的會計職業能力框架體系。比如鄧傳洲、趙光春、鄭德淵等人的研究,只是對西方會計職業能力的研究方法、研究現狀和現有成果進行了介紹,對于我國的會計職業能力不具備成熟的框架體系,也不存在相應的實施方案。整體上說,針對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界定,我國目前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推薦綜合采用素質能力分析法與功能分析法來辨識會計職業能力,這兩種方法較為合理。采用功能分析法能夠確定成員是否有資格從事會計職業,能夠列出詳細的技術能力以及其他能力,是評估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而素質能力在員工領導與人際關系方面的能力也是一個重要體現。
我國對會計職業能力框架體系開始制度時,要考慮幾個基本內容。
按照職業能力的層次本文把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作如下劃分,并對各個層次的相應能力要求做出如下的說明:
1、初級。
該級別的會計人員需要具備進入會計職業并獲得中國會計師協會承認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品格。
2、中級。
該級別的會計人員在會計行業從業多年并且具備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對自身專業技能進行有效利用,能用較高水準的職業品格去完成規定的業務。
3、高級。
該級別的會計人員對與業務相關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而且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高水準的職業品格,能夠在決策與高級管理崗位上做出貢獻。

借鑒I F A C的能力框架,本文對于框架要素主要分為職業品格、職業知識、職業技能三個方面:
1、職業品格。
良好的職業品格是會計職業技術能力取得進步的的前提,職業品格可作為會計人員的學習參照,同樣將成為會計職業人員生涯中獲得成就的基礎。價值觀念是個體在組織中存在感的重要體現,現行的教育和實踐方式應該為會計從業人員建立起有助于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價值觀念,從而督促會計人員在其職業行為中履行應有的職業道德操守。
2、職業知識。
會計從業人員應具備會計專業、組織、企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相關知識才能取得職業資格。會計職業知識是對會計人員能力證明的依據,其獲取途徑很多,初期主要依靠教育與培訓方式獲取,而后是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此外還能夠通過業內人員的指導或是同行業內會計相關人員探討,還有就是在相關資料中獲取。職業知識相關包括:
(1)一般知識及基礎知識
會計行業是服務于社會的,對于會計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內容中應當一般性知識,不僅僅是對于會計行業,凡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應該擁有一般性的社會知識。因此,優秀的會計人員應該對世界歷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能夠用自身知識與人進行交流。
(2)組織及商務知識
管理和領導能力是進行員工管理,高質量完成目標的保證。對客戶所在行業或是組織的經濟文化有所了解并能清楚的認識到客戶所處的環境是會計人員提高客戶服務質量的基礎,同時對于服務企業解組織內工作也應該有所了解,這對于順利處理好問題作了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從業人員必須一同進步,從實踐中掌握組織生產與管理方法。必要的商務管理能力可以幫助員工自身加強對業務流程的了解,關注自身工作進度,從而保證業務達標并滿足組織的要求。同時,高科技信息產品不斷擁入會計行業,科技成分越來越高,這給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挑戰,要熟練操作各種科技產品,提高工作效率。技術手段是加強業務管理的基礎,同時,維持并發展技術也是適應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此外,會計人員應該對組織和現代商務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具體包括:統計,經濟學,數量方法三個方面的知識,此外也包含了企業組織結構好經營策略以及管理功能與企業實務、企業組織行為、商業營銷、商業法。
(3)會計、審計及相關知識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過程,應該主要掌握會計以及審計知識。還有在經濟數據整理,綜合分析方法等內容要加以重視。在工作過程中會計人員對于會計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證信息準確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還應該打破思想僵化的作風,在工作中不局限于對數據進行分析,還應該積極主動地運用數據去評估風險從而解決現實問題。
3、職業技能。
職業技能是會計人員在會計行業職業生涯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僅是其責任區域內必須具備的能力,它是會計從業人員在一切作業里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工作技能是工作過程使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有著重要作用。而智力方面的技能則決定了會計人員在錯綜復雜的組織關系中能否對具體問題提供合適的解決策略,對于重大問題的判斷能否準確到位;人際關系方面的技能則是會計人員大局觀的表現,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會計人員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在組織中的人際關系為集體利益做出貢獻。溝通能力是會計人員傳遞快遞信息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準確判斷從而做出正確決策的重要素質。職業能力包括:
(1)功能性技能
功能性技能體現在技術方面,是職業人員創造價值的一種能力體現,具體包括決策模型建立、計量以及報告等方面。
(2)個人技能
個人技能通常說的是會計從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做出的貢獻以及其存在對于企業或是組織的價值,個人技能主要受潛在從業人員的態度和行為影響。提高個人技能對于改善職業關系、促進自我學習有重要作用,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自身的進步。會計專業行為、解決問題、項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都屬于個人能力范疇。
(3)廣泛的商業視野
商業視野能力同從業人員所在的職位以及其負責的工作內容有直接關系關。潛在的會計從業人員應該對企業或是組織內部環境有所了解,主要是指職企業或是組織所在的商業環境,此外,還應該對外部的整體環境有充分的認識,并對內外部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了解各種影響因素,這是擴大商業視野的主要方式。
參考文獻:
[1]李心合.論會計教育目標[J].會計研究,1998(3).
[2]石本仁.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與中國會計教育的轉向[J].會計研究,2000(9).
[3]劉興云,汪平,孟凡利.中西會計比較研究[J].會計研究,1996(6).
[4]劉勇.如何構建會計人員能力框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6).
[5]李艷英,張靜,李海棠.我國會計人員能力框架體系設計[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6]駱珠鳳.論會計職業水平評價問題 [J].時代經貿,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