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兩名“熊貓隊長”在巨大的冰屏上來回穿梭,發出誠摯邀請,歡迎全世界朋友2022年相約北京,這場面驚艷了世界。兩名“熊貓隊長”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劇院制作,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300余年歷史的川北大木偶在高科技的伴隨下,以嶄新的形象走出國門。
22名輪滑演員來自北京體育大學,在兩名閃閃發光的“熊貓隊長”帶領下,在冰屏上來回穿梭,借助高科技實現影像變換,在舞臺上滑出絢麗的軌跡。他們與智能機器人相映成趣,帶來一場融會科技與文化的視聽盛宴。
隨后,“熊貓隊長”化身“熊貓信使”走進互聯網隧道回到中國,在祖國各地收集中國人民的殷切邀請。“熊貓信使”把來自中國的友好情誼裝入信封,又返回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隨著碩大的信封展開,全中國人民一起向全世界發出邀請。邀請信中,無數中國人歡迎世界朋友的畫面連續閃現,他們通過網絡“直達”平昌冬奧會現場,共同發出最誠摯的邀請:“2022相約北京!”
說到這兩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的制作,四川南充大木偶劇院院長唐國良興致勃勃地告訴人們一個木偶“減肥”的故事——大木偶要由人穿著進行表演,所以重量需要在30斤以下,“而我們初選的材料做出來的有七八十斤,遠達不到標準,后來不斷地嘗試新材料,才把大木偶的體重慢慢降了下來。”
為了達到預期效果,制作團隊在原有的工藝基礎上不斷進行改良和創新。他們在選材上先后嘗試了人造紙藤、天然白藤、竹篾條、鋁合金絲、碳纖維條、PVC仿真藤條等多種材料,反復對比,進行了上百次測試,才最終確定了用鋁合金管材和碳纖維條相結合,配合上LED燈的制作工藝。
熊貓的“體重”降了下來,可是,他們又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四川和北京兩地不同的氣溫和濕度條件都曾給制作者帶來了挑戰。有的道具做出來在南充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一到北京,因為氣候不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材料變硬了變脆了,根本沒法用。
為了克服“水土不服”,他們只能一次次地調試、升級,爭分奪秒地改良工藝、制作道具,并要確保萬無一失。比如對LED燈的選擇,看似平常,卻是他們從幾百種燈里優選出來的。
最終版的熊貓道具,高2米35,卻僅有20斤左右的重量,比初期的版本輕了幾十斤,連唐國良也不禁感慨,“沒想到大家共同努力,能做出這么高科技、輕便、同時能達到演出效果的大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