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民,綦海萌
(遼寧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06)
水庫是我國廣泛采用的水利工程措施,水庫蓄水量大,相比河流更易維持所需的水質、水量,越來越多的水庫承擔起城市生活用水的使用功能。根據《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2016年)》,全國共618個飲用水水源地納入《名錄》管理[2],其中涉及水庫的重要水源地269處,占水源地總數的43.5%,表明水庫型水源地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劃分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有利于水庫及所在流域水資源的管理、保護和利用,也有利于加強對水質的監測和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督,更充分地發揮水庫的使用功能[3]。
水源保護區區劃是水庫及其集水區管理保護、開發利用的主要依據[4],采用的劃定方法將決定保護區劃定結果的科學性和實用性。HJ/T338-2007《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是環保部頒布的指導性標準,針對水庫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中主要推薦了模型計算和類比經驗兩種方法,即對具備計算條件的水源地采用模型計算方法劃定,對不具備計算條件的采用類比經驗方法進行劃定,可滿足劃分方法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5]。模型計算法推薦采用二維水質模型,類比經驗法則針對不同類型的水庫有相應的劃分標準,見表1[6]。

表1 規范中的水庫型水源保護區經驗法劃分標準

表2 采用或參照規范劃分的典型水源保護區

表3 按照水面線或高程線劃分的典型水源保護區
根據各省(市)公布的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案,統計了涉及北京、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四川、云南等省市的共計119處大中型水庫水源保護區。
從統計結果來看,國內現狀大中型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采用的方法不盡相同,但均未采用模型法來分析計算保護區范圍,即均采用了類比經驗法。采取的類比經驗法多集中在以下三種:
方法一:采用《規范》中的大中型水庫經驗法劃定,以取水口為中心,劃定范圍按規范要求或適當調整劃定距離。采用此方法的共43處水源地,占統計總數的36%。此種方法劃分即將部分水面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相對較小,典型案例見表2。
方法二:未采用《規范》中大中型水庫的劃定方法,而參照小型水庫的劃定方法,按照不同水位線或高程線作為水源地的劃分依據。采用此方式的共58處水源地,占統計總數的49%。此種方法劃分后水庫全部水面將被劃為一級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相對較大,典型案例見表3。
方法三:未采用《規范》中的方法,按照水源地周邊建筑、道路等標志物作為水源地范圍的劃分依據。采用此方式的共18處水源地,占統計總數的15%。此種方法劃分后,劃分結果與方法二基本相同,即水庫的全部水面將劃為一級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相對較大,典型案例見表4。

表4 按照周邊標志物劃分的典型水源保護區
上述統計的119處水庫型水源保護區中共涉及大型水庫(總庫容V≥1億m3)54處,其中采用方法一的有20處,占大型水庫的37%;采用方法二的有24處,占大型水庫的44%;采用方法三的有10處,占大型水庫的19%。
(1)地區統計分析
按不同地區分別對大型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進行統計,見表5。

表5 不同地區大型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統計結果
統計表明華北地區更傾向于將水庫的整個水面范圍均作為一級保護區,華中地區則更傾向于按照規范劃分部分水面為一級保護區,其他地區未有明顯特征。
(2)庫容統計分析
按照水庫總庫容(V)將54處大型水庫水源分別統計,見表6。

表6 不同庫容大型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統計結果
統計表明,是否將整個水面劃分為一級保護區與水庫的庫容并沒有直接的聯系。
(3)取水量統計分析
按照水源地取水量(Q)將54處大型水庫水源分別統計,見表7。

表7 不同地區大型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統計結果
統計表明,取水量相對較小的水庫傾向于將部分水面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取水量較大的水庫則更傾向于將整個水庫水面劃分為一級保護區。
(4)重要性統計分析
南水北調工程丹江口水庫水源1處,劃分方式采用方法一。
供水去向為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石家莊、太原、濟南、長春、長沙等省會城市的大型水庫水源共有13處,其中采用方法二的9處,采用方法三的4處。
表明向重要城市供水的水庫型水源地傾向于將整個水面劃分為一級保護區。
(5)一級保護區采用的水位線統計分析
上述采用方法二的24處大型水庫水源地中,一級保護區(水域+陸域)劃分采用的水位線或高程線不盡相同,統計采用的劃分方式見表8。

表8 采用方法二的一級保護區劃分水位線統計結果
統計結果表明,現狀一級保護區劃分采用的水位線沒有一定的標準,劃分方式多樣。
根據對國內大中型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的統計分析,現狀國內水庫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基本未采用規范中的模型計算法,模型計算法可操作性較差的共性問題明顯;類比分析法由于操作性強,資料獲取較簡單,成為國內水庫型水源保護區劃分的主要方法。
但是類比分析法在使用中仍存在大量不同的方式方法,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標準。建議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能夠采取相應措施,探索出既具有較強操作性又具有充分準確性的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
[1] 呂興娜, 趙洪波. 鐵嶺市柴河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及控制對策研究[J]. 現代農業, 2011(05): 166- 167.
[2] 水資源函〔2016〕383號. 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2016年)[S] .
[3] 賀濤, 彭曉春, 白中炎, 等. 水庫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比較[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09, 25(02): 122- 123.
[4] 喻君杰, 張藝. 江蘇省水庫空間區劃方案探討[J]. 水利規劃與設計, 2015(08): 4- 6.
[5] 盧士強, 林衛青, 顧玉亮, 等. 潮汐河口水庫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技術方法探討[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 19(01): 1- 6.
[6] HJ/T 338- 2007.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