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遼寧省東港市河道管理處,遼寧 東港 118300)
柳林河是鴨綠江下游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東港市長安鎮與鳳城市分界的油盤嶺山區,流經鐵甲水庫、前陽鎮,在丹東市主城區下游的海龍村匯入鴨綠江。柳林河全長39.4km,流域面積314km2。由于柳林河多年未經治理,目前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澇體系,防洪標準低,河道淤積嚴重,安全承泄能力不足200m3/s;排水工程老化失修,部分穿堤建筑物破損嚴重,柳林河兩岸部分村屯和耕地,每到汛期經常遭受洪水上漲威脅,淹沒農田,周圍大棚、房屋進水,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柳林河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完善河道防洪體系,加高培厚堤防,清淤疏浚河道,改擴建配套建筑物,提高流域整體防洪能力。柳林河治理工程治理段河道總長9.09km,清淤長度9.09km,加高培厚堤防總長18.2km,新建穿堤涵閘2個,拆除重建涵閘16個。通過治理后防洪標準可以提高到10~20年一遇。
2016年5月2日20時至5月3日10時,柳林河流域普降大暴雨,平均降雨量128mm,造成柳林河水暴漲,堤壩兩側耕地積水嚴重。當時正值施工期,人員及設備全部暫停施工。5月5日,施工單位發現,在河道樁號6+760、6+944、7+180、7+235、7+448處,土質堤壩迎水坡壩基深部發生剪切滑動破壞。由于工程尚未結束,局部壩段干砌石護砌、堤壩種植草皮護坡等措施尚未組織實施。經現場查看,論證分析,認為堤壩局部出現滑坡主要有以下原因:
(1)壩基土壤為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和粉細砂組成,地勘報告表明,其物理力學性質較差,滲透變形類型為流土型。抗剪強度較低,堤岸岸坡及壩基土質抗滑穩定性較差。抗沖能力較差,在水流長期作用下,土壤中細顆粒容易被帶走,會對堤基造成破壞。堤基土壤有較高的壓縮性,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沉陷和沉降變形。
(2)本次降雨強度較大,導致土壤入滲率加大,含水量較高。本次降雨歷時14h,春季的土壤干燥,吸收水份能力增強,土壤達到飽和狀態,造成土壤容重增加,抗滑能力降低。
(3)堤壩背水坡低洼處積水嚴重,在堤壩迎水坡滑坡處可以看出有少量清水滲出。表明壩基透水性差,背水坡土壤在積水長時間浸泡后,極易出現滲漏,造成堤壩土壤飽和,穩定性降低。
(4)河底清淤厚度0.6~1.2m,淤積多年的土壤被清除后,底部土壤被擾動,地基承載力降低。滑坡處堤壩加高厚度0.8~1.5m,對下部的土壤造成擠壓,表層土經洪水浸泡達到飽和,抗滑穩定性降低。
(5)本次降雨強度較大,洪水暴漲,流速加大,對河道轉彎段堤壩造成沖刷,迎水側新填筑的筑壩土掏蝕嚴重,加劇滑坡。
柳林河治理工程分以下4種工況復核計算堤壩滲流穩定:一是臨水側設計洪水位,背水側相應水位;二是臨水側設計洪水位,背水側為低水位或無水;三是洪水降落;四是背水側水位與堤頂齊平,臨水側為相應水位。柳林河治理工程堤基均屬于透水地基,滲流量計算按透水堤基均質土堤考慮,采用GB50286- 2013《堤防工程設計規范》公式計算:
按透水堤基均質土堤考慮。
修建在透水堤基上的均質土堤,滲流量計算方法是將堤身和堤基滲流量分開計算,總單位寬度滲流量為兩者之和,計算公式如下:
浸潤線計算公式如下:當k≤k0時,

式中,q—總單位寬度滲流量,m3/(s·m);qD—不透水地基上求得的相同排水型式的均質土堤單位寬度滲流量;K—堤身土滲透系數;k0—堤基滲透系數;H1—上游水深,m;H2—下游水深,m;h0—下游逸出點高度;m1—上游坡坡率;m2—下游坡坡率。
本地區下臥層為透水地基,則透水地基均質土堤坡面滲流比降可采用GB50286- 2013《堤防工程設計規范》公式如下:
沿滲出段:
沿地基段:
堤身填土滲透變形為流土,參照參SL274- 2001《碾壓土石壩設計規范》,滲透破壞的允許滲透坡降計算公式:
J破壞=(GS-1)(1-n1)
相應的允許坡降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Gs—土粒比重,堤身2.67;n1—土的孔隙率,堤身0.49;J—滲透比降;KB—安全系數,取2.0。
經計算可得滲流比降成果見表1。

表1 滲流比降成果表
根據滲流比降成果表可以看出,堤基滲透比降J大于J允許,不滿足要求。
土堤抗滑穩定復核計算采用GB50286- 2013《堤防工程設計規范》瑞典圓弧法計算公式,分為總應力法和有效應力法。計算時不考慮條塊間的作用力,各土條濕容重及飽和容重均按照土層變化,分別計算。計算工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設計洪水位下穩定滲流期的背水側堤坡;二是設計洪水位驟降期的迎水側堤坡;三是設計洪水位下穩定滲流期的迎水側堤坡。計算成果見表2。

表2 土堤抗滑穩定安全系數成果表
通過計算可知,在設計洪水位下穩定滲流期的迎水側堤坡,求得的安全系數小于允許值,不滿足抗滑穩定要求。
由于堤壩出現滑坡情況正值施工期間,工程尚未結束,新筑堤防壩后低洼處排水溝道尚未開挖疏通,造成積水嚴重,壩體產生滲流。局部干砌石護砌尚未實施,造成滑坡面積增加。根據地質報告勘察成果,滲流和穩定復核計算結果,本次應急處理方案經比較后確定,對迎水側堤腳采取排水和壓重處理。一是壩后低洼處開挖排水溝,將積水導入兩側排水閘,降低壩體入滲水量。二是將塌岸土方用機械推運修整成圍堰,滑坡面修整成臺階狀。三是坡腳開挖深基槽,深度1.5m,底部寬度4.0m,開挖土方補充圍堰筑堤土,水泵及時抽水,開挖槽內不得積水。四是基槽開挖后,基槽外部采取挖掘機夯壓直徑0.15m落葉松木樁,深度4.0m,增加拋石整體穩定性。五是基槽拋填大塊毛石,單塊質量50kg以上,采用挖掘機鏟背夯實整平,回填筑壩土下部碎石填縫整平,上部鋪設400g/m2土工布。六是外運粘土筑堤,分層碾壓夯實,削坡成1∶2設計坡度。七是筑堤土外側填筑天然級配砂礫混合料,厚度0.2m,灑水夯實。八是砂礫料外側人工鋪設干砌石,厚度0.4m,石塊質量采用30~50kg以上規格,挖掘機壓實,凈高2.0m(柳林河為納潮河道,護砌至潮水位以下)。九是木樁外側填筑拋石,減輕木樁壓力,防止折斷。十是修筑圍堰土方考慮含水率較高,而且大部分為淤泥質粉質粘土,不能作為筑堤材料,須清理外運至壩后周圍低洼處,整平壓實。滑坡處理方案詳見圖1。

圖1
本工程采取的應急處理方案,汛期經歷兩次洪水,堤壩均未出現堤壩裂縫、滲水和滑坡險情。壩上經過車輛、機械多次振動碾壓,滑坡段也未出現沉降、位移等變形。結合后期種植的草皮護坡,防沖能力提高,穩定性增加,減少了汛后重新拆除重建的費用,保證了堤壩防洪安全。在平原地區河道治理工程設計過程中,要考慮河道兩側坡腳處淤積的土質和水流沖刷情況。河底較寬的河段,可以采取復式斷面;河底較窄的河段,坡腳處要采取工程措施進行防護。堤壩填筑過程中,壩后低洼處要開挖排水溝,及時排除積水,避免雨水匯集滲入堤壩。
[1] 趙睿昌. 中小河流農村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治理[J]. 中國經貿導刊, 2017(05).
[2] 孟懷亮.淺談河道的生態治理方法[J]. 建材與裝飾, 2016(43).
[3] 牛浩, 汪海萍, 梁英, 胡大波. 前黃鎮段永勝河河道綜合整治[J].科技創新導報, 2016(31).
[4] 齊雙紅. 水利工程河道設計中的美化探究[J]. 民營科技, 2016(11).
[5] 龔暉. 景觀河道控制及管理[J].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7(01).
[6] 袁長旭. 德州市農村河道生態治理模式探索與實踐[J]. 黑龍江水利科技, 2016(10).
[7] 楊慶宏, 汝中華. 吳江區農村河道長效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水利發展研究, 2016(11).
[8] 許惠良, 朱海明. 農村河道淤泥的處理與利用[J]. 陜西水利,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