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芳
(洛陽水利勘測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河南 洛陽 471000)
河道是一座城市的血脈,代表這個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名片。隨著近些年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城市河道的污染也日漸嚴重,河道兩岸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隨意傾倒,部分生活和工業(yè)污水直排造成河道水體污染,已對河道兩岸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河道治理已經是當前城市建設中的迫在眉睫的任務之一[1- 2]。城市河道治理是一項多部門、多專業(yè)參與的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傳統(tǒng)的河道治理,主要是從防洪的角度,采用硬化河床、修筑漿砌石和混凝土護坡、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破壞了河道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了生物的多樣性,極大的降低了河道的自凈能力,而且渠坡硬化面積大、景觀效果很差。隨著近年來河道治理工程的普遍開展,兩岸居民對河道生態(tài)景觀有了更高的要求,河道治理的理念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3- 5]。現在河道治理不僅要滿足防洪、排水等方面的功能,還要為居民提供健身、休憩、景色優(yōu)美、錯落有致的沿河休閑場所。本文以洛河洛寧城區(qū)段河道治理工程為例,從河床整治、堤防、親水平臺及攔河橡膠壩等方面結合綠化景觀進行了相應的設計,為今后類似地區(qū)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方案。
洛河發(fā)源于陜西省洛南縣洛源鄉(xiāng)木岔溝,到偃師市楊村與伊河匯流,經鞏義市到神堤注入黃河,洛河干流長410.1km,總流域面積12037km2,洛寧縣城以上流域面積7410km2,干流長275km。洛河洛寧縣城區(qū)段河道治理工程位于洛寧縣城區(qū)洛河干流上,工程范圍從王范雙橋上游160m至王協橋下游400m,總長5.16km。洛河洛寧城區(qū)段堤防已加固治理總長6.0km,其中南堤加固長4.2km,北堤加固長1.8km。南堤堤頂寬7.0m,高3.0~4.0m;北堤堤頂寬10m,高5.5~6.5m。目前未治理段大堤不連續(xù),堤頂寬在3~4.5m之間,高在2~4m之間,系砂壤土堆筑,堤身單薄,防洪標準不足20年一遇。該段現存堤防修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多年運行,年久失修,險工險段較多,安全沒有根本保證,河床內亂石密布,雜草叢生,河床寬度相對較窄。治理范圍內共布置三級水面工程,一級水面工程壩址位于河道中心線樁號Z0+617.05處;二級水面工程壩址位于河道中心線樁號Z2+724處;三級水面工程壩址位于河道中心線樁號Z4+879.03處。
按照《防洪標準》,洛寧屬Ⅳ等重要城市,防洪標準應為50~20年一遇,洛寧縣城區(qū)段采用50年一遇防洪標準。
洛河已成為城區(qū)內天然河流。未治理段現狀是荒漠亂灘,污水橫流,雜草叢生,與城區(qū)建設極不協調。加高加寬大堤,清除河床內阻水工程。經整治后的洛河,為復式斷面,河水歸槽,灘地平整,將使城區(qū)環(huán)境大為改善。
規(guī)劃建設三級水面工程,以水面覆蓋洛河荒灘,改變洛河面貌,改造洛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規(guī)劃該段大堤北堤頂55m寬,長5099.57m,除用于交通9m(含防浪墻),其余46m寬合面積23.46hm2做綠化林帶之用。南堤頂50m寬,長5235.32m,除用于交通9m(含防浪墻),其余41m寬合面積21.46hm2做綠化林帶之用。洛河兩岸的綠化總面積可達45hm2,可為廣大市民提供優(yōu)美的休閑活動場所,為改革開放的洛寧縣創(chuàng)建良好的外部形象,加快洛寧縣到洛陽市沿河工業(yè)園區(qū)長廊建設步伐,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fā)展。
工程范圍從王范雙橋上游160m至王協橋下游400m,河道中心線長5.16km,南堤治理長5235.32m,北堤治理長5099.57m。南堤堤頂寬50m;北堤堤頂寬55m;堤防標準均為50年一遇,大堤內、外邊坡均為1∶2。
整治范圍內河床由于挖砂和水流沖淤等因素,使該河段現狀坑挖不平,雜草叢生,荒灘裸露,一片荒蕪景象,不但嚴重影響泄洪,而且影響市容環(huán)境,就河道治理工程設計全線而言挖方數量基本等于填筑數量,但對局部河段而言,填筑方量不等于開挖方量,因而需對河床進行整治,河床整治包括兩部分:一是開挖主河槽,目的使中小水歸槽避免枝叉亂流,并為填筑堤防取料,主河槽底縱坡采用1/400,主河槽寬采用380m;二是灘地平整,河槽臨近迎水坡30m左右范圍內屬筑堤采料禁挖區(qū),待大堤填筑基本完成后,要對這部分灘地整平削坡,從而使河床成為規(guī)則復式斷面,兩者之間以1∶3邊坡連接。河床整治主要是將主河槽內較高河床砂卵石挖運填筑大堤,然后對兩岸親水平臺坡腳50m以內按設計高程進行整平,主河槽內高于設計高程部分進行整平。島嶼填筑:為節(jié)省投資、美化環(huán)境,河道治理多余土方填筑島嶼,共規(guī)劃5座島嶼,位于王協橋上、下游。島嶼岸坡采用格賓石籠護腳,生態(tài)混凝土聯鎖塊護坡的防護方案(如圖1所示),鄰水側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岸坡扦插楊柳、楷樹活枝等植物。島內可根據整體景觀規(guī)劃種植喬木、灌木、花草等,可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

圖1 島嶼護岸設計方案示意圖
3.2.1 大堤填筑工程
現有老堤除表面垃圾雜物需清除外,新加堤身采用河槽開挖的土砂卵石填筑,分層碾壓密實,粘性土壓實度不小于0.93,無粘性土相對密度不小于0.65。大堤兩側邊坡采用1∶2,經計算邊坡穩(wěn)定系數大于1.15。設計堤頂以下1.0m范圍內填筑種植土,以利于堤頂綠化。
3.2.2 大堤護坡工程
大堤迎、背水坡設計邊坡均采用1∶2,迎水坡采用預制混凝土聯鎖塊和預制混凝土草皮磚護坡,厚度均為0.10m,預制C20混凝土草皮磚護砌高度為堤頂高程以下2.6m范圍,混凝土草皮磚下設5cm后粗砂墊層,預制C20混凝土預制塊護砌高度為草皮磚護砌高程以下至堤腳,混凝土預制塊采用砂漿砌筑,下設3cm厚M10水泥砂漿墊層,每5m設2cm寬瀝青砂漿縫一道。堤腳設1.0m深齒墻,齒墻頂寬0.4m,底寬0.5m,齒墻每5m設一道伸縮縫,縫寬2cm縫內填瀝青杉板;南、北大堤背水坡均采用草皮護坡。迎水坡可撒種假儉草、狗牙根等草種,背水坡也可選用假儉草、狗牙根或其他草種,并可根據景觀規(guī)劃適當布置喬木、低矮灌木、花草等形成景觀效果。南、北大堤護坡每200m設下河踏步一處,寬3m,兩側設路緣,寬0.3m,踏步基礎采用C20混凝土,厚0.3m,踏步尺寸b×h=0.3×0.15m,踏步及路緣采用C20混凝土。大堤迎水坡堤腳設齒墻,深1.5m,頂寬0.8m,底寬0.6m,采用C20混凝土。
3.2.3 堤頂工程
北堤堤頂總寬55m,布置由迎水面至背水面(由南向北)依次為:臨迎水坡設置高為0.5m的防浪墻,人行道2.5m(含防浪墻),綠化帶43m,防汛道路6.5m,綠化帶3.0m。南堤堤頂總寬50m,布置由迎水面至背水面(由北向南)依次為:臨迎水坡設置高為1.0m的防浪墻,人行道2.5m(含防浪墻),綠化帶38m,防汛道路6.5m,綠化帶3.0m。防浪墻高0.5m,厚20cm,基礎寬50cm,深50cm,每12m設一0.4m×0.4m立柱,防浪墻采用C20現澆混凝土,每6m設伸縮縫一道,縫內填塞瀝青麻絲,迎水面瀝青油膏嵌縫。防浪墻內側外露部分及墻頂采用斬假石飾面。堤頂綠化帶可種植櫻花、石榴、西府海棠、紫薇、香樟、水杉、櫸樹、苦楝、碧桃、梔子等喬灌木,并根據規(guī)劃適當種植花草,打造濱河景觀廊道(圖2)。

圖2 綠化帶景觀效果
大堤河道內設親水平臺,親水平臺與主河槽以1∶3坡度與主河槽相接,平臺填筑應分層碾壓密實,填筑料為壤土時壓實度不小于0.90,填筑料為砂卵石時相對密度不小于0.60。二級灘地以下護坡采用15cm厚現澆混凝土板護砌,堤腳設2.0m深齒墻,齒墻頂寬0.5m,底寬0.6m,齒墻和混凝土板每5m設一道伸縮縫,縫寬2cm,縫內設651型止水帶,填縫材料采用瀝青杉板。二級灘地臨水側設預制混凝土欄桿,欄桿高0.90m,厚22cm,基礎部分高20cm,欄桿每1.25m設一立柱,立柱斷面尺寸為22cm×22cm。根據河流的水深條件不同選擇種植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如長柄水蕹、睡蓮、水劍葉、蘆葦、茭白、睡菜、澤瀉、沼芋、水芋、水芙蓉、鴨舌草、蘆荻、菖蒲、荷花等。
橡膠壩具有一定的攔蓄水能力,在枯水期也可以使其上游河面形成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景觀,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水上娛樂的活動場所,當水流較大溢流時,會在下游形成瀑布景觀(圖3),當汛期洪水來臨時,又可以快速塌壩放水,利于泄洪。一級水面工程攔河橡膠壩共布置4跨,壩高3.0m,每跨長87m,兩邊墩厚1.0m,中墩厚為1.4m,橡膠壩段總長(包括中、邊墩)354.2m。南岸溢流寬頂堰寬20m,北岸溢流寬頂堰寬40m,壩底板高程310.65m;二級水面工程攔河橡膠壩共布置5跨,壩高5.0m,每跨長71m,兩邊墩厚1.0m,中墩厚為1.4m,橡膠壩段總長(包括中、邊墩)362.6m。北岸溢流寬頂堰寬20m,南岸邊墩與電站廠房相接,壩底板高程305.39m;三級水面工程攔河橡膠壩共布置5跨,壩高5.0m,每跨長65m,兩邊墩厚1.0m,中墩厚為1.4m,橡膠壩段總長(包括中、邊墩)332.6m。北岸溢流寬頂堰寬20m,南岸邊墩與電站廠房相接,壩底板高程300.00m。

圖3 橡膠壩及其景觀效果
通過對洛河洛寧城區(qū)段河道進行加高加寬大堤,清除河床內阻水工程,河道斷面整治為復式斷面,河水歸槽,灘地平整、設置親水平臺及建設三級攔河橡膠壩水面工程等治理方案,并結合綠化景觀設計,改變了洛河面貌,改造了洛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城區(qū)段環(huán)境大為改善,為廣大市民提供優(yōu)美的休閑活動場所,為今后類似地區(qū)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方案。
[1] 孫晶. 基于原位測試方法的河道綜合治理堤防承載能力評價試驗研究[J]. 水利技術監(jiān)督, 2017(01): 7- 10.
[2] 姜麗, 于巍巍. 遼寧山區(qū)防洪、生態(tài)、景觀型河道建設模式初探—以本溪市北沙河防洪綜合整治工程為例[J]. 水利技術監(jiān)督, 2016(03): 25- 27.
[3] 王鑫. 大凌河農村段河道生態(tài)治理模式研究[J]. 水利技術監(jiān)督, 2015(03): 34- 36.
[4] 寧浩. 新賓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堤防維護與加固方法初探[J]. 水利技術監(jiān)督, 2016(06): 113- 115.
[5] 劉佩樓. 中小型河道治理的新型護砌型式研究[J]. 水利技術監(jiān)督, 2015(04): 53-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