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英國倫敦的牙醫沃爾夫·克勞澤在將改進的牙套,首先使用在了拳擊運動員身上。而牙套真正大范圍用于體育領域,還是從1970年開始。當時的加拿大兒科牙醫沃德將牙套再次改進后,用在了兒童冰球比賽中,以防止兒童口腔由于撞擊的意外受傷。
但追溯NBA的牙套歷史并不簡單,因為它不像是身體表面所使用的護具那樣吸引人關注,那些防御軀干的裝備大多都有證可查,一些新護具出現則更能讓人銘記。比如第一個使用發帶的應該是威爾特·張伯倫,而第一個“面具男”,非湯姆賈諾維奇莫屬。


所以“牙套第一人”就太難鑒定了,資料沒有記載過不說,早期的照片和影像資料中更難查到。畢竟當過去的運動員在口中戴上一副并不起眼的牙套時,沒人會在意或是再給他拍張特寫。但經過翻查,還是能夠找到一些端倪。早在1996-97賽季,查爾斯·巴克利曾佩戴過牙套,在他把黑色的牙套不停地吐進吐出時,那原本就窮兇極惡的臉龐又增加了幾分恐怖的色彩。不過在那10年前,有影像資料記載,凱爾特人隊的斯科特·韋德曼曾在比賽中做出了摘下牙套的動作,這或許是能追溯的最早的有圖可查的資料了。而在文字記述的歷史中,牙套可以追溯得更遠。1983年的一份報紙中記載道,摩西·馬龍是NBA少數戴牙套的球員之一。這說明在沃德醫生將牙套用在打冰球的孩子們身上之后,NBA也開始了效仿。而同樣是一份報紙記載,1958年的凱爾特人隊名人堂球員弗蘭克·拉姆齊,“將要戴上塑料制成的牙具來保護牙齒?!碑斎?,那副牙套也一定只是簡易的改裝版,因為那時離牙套在體育賽場普及還有近20年的時間呢。
隨著NBA比賽對抗程度的提高,牙套開始在新世紀成為了球員身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護具,它擔負著保護球員口腔的重要責任。不過,牙套并不是一個每個球員都愛用的東西,聯盟中還是有很多球員對此極為反感。在他們看來,帶上牙套打比賽,會讓他們分神,感到不適應。科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2009年3月2日,在湖人對陣太陽的比賽中,科比在第三節被巴爾博薩一肘打中嘴部,導致一顆門牙被打歪。起初的矯正階段科比都要戴著夾板,只有比賽時才會取下來。但對于一個已經松動的牙齒,戴上牙套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保護措施,但科比卻對戴牙套很抵觸。不僅在當時,科比至今也從不戴牙套進行比賽,他認為那種感覺就像上賽季他戴著面具會影響比賽一樣。
牙套雖然會讓球員在比賽中感到不適,但它的作用毫無疑問是重要的。最直接的保護,就是在激烈的對抗中,當對手不小心問候自己的嘴巴時,它幾乎可以完全避免口腔破裂甚至門牙被撞飛的危險。這個好處讓牙套尤其適用于兩類球員,一類是內線球員,另一類是喜歡突破的外線球員。對此,卡爾·蘭德里絕對最有發言權。當年還在火箭效力時,蘭德里在2009年與諾維茨基的一次碰撞中不幸遭遇了對方的“鐵肘”,當場導致三顆門牙脫落,甚至還有兩顆直接嵌在了諾維茨基的手臂上。雖然火箭贏下了那場比賽,但蘭德里卻付出了較為慘痛的代價。如果當時有牙套保護的話,或許蘭德里的三顆門牙就可以保住了。


另外,牙套還有另一個比較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緩解由于撞擊而產生的從下肢往上傳遞的震動,從而保護大腦。在拳擊比賽中,牙套的此項功能就變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在你遭受巨大沖擊時,減輕顱腦受到的震蕩。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很多球場上的輕微腦震蕩,都可能在佩戴牙套的前提下避免。在這里要多句嘴,在我們國家,無論是CBA聯賽,還是民間籃球場,都很少有人佩戴牙套。事實上,這是有很大安全隱患的。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次突破和碰撞會造成你的門牙脫落,甚至是腦部受到沖擊。而在美國,青少年的籃球比賽是要求佩戴牙套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成長發育的孩子們的身體。如果你是一個對籃球無法自拔的愛好者的話,那么最好在你今后的球場生涯中,佩戴一副牙套。
除了兩個最直接的作用之外,美國專家還在最近研究出了牙套的隱藏作用——那些嚼著牙套的動作能幫助球員們自我減壓,緩解緊張的情緒。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現,佩戴牙套可以減少人體血液中由于劇烈運動而產生的皮質醇水平。如果詞語太專業的話,那么通俗來說就是,牙套真的能幫助球員們舒緩心情,并讓他們的身體狀況更快地恢復。尤其是那些每天要進行大運動量訓練和高強度比賽的NBA球員,牙套的功效會更加明顯。
簡單解釋一下,皮質醇是人們在運動中產生的代謝激素,如果它在體內的含量過多的話會阻礙人體的自我恢復,讓人們覺得肌肉更酸,更加疲勞。最初研究人員并不知道影響皮質醇水平的真正原因,也完全沒有將牙套納入研究范圍。但該校的運動科學研究課主任韋斯利·達吉恩堅持認為:導致荷爾蒙變化的很可能是人體某些關鍵位置的移動,不一定就是激素使然,因此才讓牙套進入了研究人員的視線。
2011年 第19期作者/徐鑫徐鑫是《扣籃》編輯部中非常有才的一個人,他能和大家一起打籃球、踢足球,能陪領導打羽毛球,也能和老孫、梁宇三國殺,還能和段超、萌萌侃“死神”,在臺球桌上也能蹂躪“屁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