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房芝,劉 狄,龍云飛
(湖南科技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近年來,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開展,關于學生的素養問題又一次吸引了大量的眼球,教育部也早在2014年印發了相關文件,即《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和“核心素養體系”,認為:“學生在各學段均需要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并強化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關鍵品格和必備的能力。”[1]由此看來,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化學,其也具有對應的學科核心素養。而要真正實現學生的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的養成和提升,就不得不重視初中化學教材的正確使用。
國際教育界多年密切關注“核心素養”,涉及的領域多方面,覆蓋多個學科的知識,經過持續的研究才得以初具規模。我國進行的教育改革,也是緊跟國際步伐,借助于國際社會的研究成果來理解和定義“核心素養”的內涵。所謂“核心素養”,是作為社會的一員,為滿足個人的終身學習發展的需求,并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而所需要具備的最關鍵的一種能力或是品格,是作為自然人的一種最低的生活標準,不論何種領域和何種情境都需要。一般說來,核心素養是“少又精”的,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獨立或者是合作使用工具,二是即使是在不同的群體中都可以實現互動,三是能夠自主的支配行動,并有較強的自律能力[2]。化學的發展涉及多個科學領域,有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環境與能源科學、信息材料科學等,化學在這些領域互相之間各有滲透,相輔相成,共同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因此,對于化學學科來說,其核心素養應該包括:其一,以發展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獨立完美的人格為宗旨,不斷促進學生發展自我;其二,著重發展學習化學的關鍵能力,包括有化學學科素養、合作和語言素養、化學信息素養、化學思維素養;其三,學科間的綜合創新能力素養;其四,正確的情感、合適的態度和合理的價值觀等[3]。
從內涵上來看,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應該包含的內涵有,一是宏觀上的辨識和微觀上的探析;二是具備變化和平衡概念的思想觀念,三是有模型的認知和邏輯推理能力;四是需要具備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五是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要一致[4]。
按照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初中化學教材中的內容特點來進行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5],見表1。

表1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與教材內容的對應情況
由表1中,我們得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與化學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比較密切,因此,一線教師在使用初中化學教材時,要有機的串接兩者,實現教材價值的最大化。著名學者吳明好認為,可抓好三個關鍵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一關鍵是以學科基礎知識為重要載體,它承載著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發展。第二關鍵是學科能力為基本保障,學生的學科能力能夠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和建立。第三關鍵是發展化學學科思維方法是最根本的要求,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其依賴于學科思維方法的成長[6]。因此,為了把握好這三個關鍵,在使用初中化學教材時,要做到這以下幾點:
“化學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其最大的不同是思維方式,著重以微觀視角來闡釋物質在宏觀上具備的性質。”尤其是化學符號作為聯系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重要橋梁,微觀上能表示組成和變化,宏觀上能描述和理解物質的狀態和性質[7]。因此,化學的學習離不開化學符號的掌握。因此,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積極地構建宏觀和微觀世界,處理好微觀和宏觀對立統一的關系,并不斷的細化和強化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聯系,即“物質的結構決定其性質,其性質決定了其實際的用途,而用途又能反應出物質的性質,性質也反應其內在的結構”。在不斷地強化中,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層面上的素養。
對于初中化學教材而言,由于課程的安排,單看每個單元所針對的內容,似乎都是一個獨立的板塊。因此,很容易忽略單元與單元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而單個的進行講解與學習。而變化往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復雜,是多個知識點的銜接與交叉融合。如果忽視了單元之間的聯系教學,學生很難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與變化,形成的思維也相對的單一,更不要說物質變化與平衡規律概念的建立了。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先是督促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進而采用多角度的探索的方法來促進對物質和規律的掌握,如從組成、性質、用途等方面,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相應的知識網絡,在全局的觀念上突出和把握物質之間存在的變化規律和相關平衡的知識。還可以結合課標中關于課程內容的分類,如一級主題、二級主題這樣來融會貫通知識。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通過開展多種探究活動,來促進學生切身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進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以便塑造其科學探究的意識和改變以往純粹記憶的學習方式,體會科學探究的創新精神和發展實踐能力。而在初中化學教材中的科學探究欄目主要有兩個,即“實驗”和“探究”。發展學生的化學能力素養,主要有基本的實驗動手能力和合作互助能力,并逐漸形成競爭與創新的意識等。教材中“實驗”欄目覆蓋面廣,主要有兩種組織實施形式,即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操作實驗,前者更多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交流與表達能力,而后者則能夠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與創新能力。至于“探究”欄目,能夠相對完整地呈現出整個科學探究過程,該欄目在教學和科學探究之間起著很重要的銜接作用。因此學習這兩個欄目時,一方面,教師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不斷創新和優化科學探究設計方案;另一方面,學生要發揮好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探究”欄目的學習,以便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學探究的能力,并在實踐探究中培養創新意識。
教材中的“調查與研究”與“課外活動”欄目的忽視,已是由來已久。然而這些欄目能夠很好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調查與研究”欄目,其一般是以教材中學習到的某個知識點作為研究的主題,然后針對這個主題,提示學生可以通過報紙、社區、網絡、圖書館等形式,來查詢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與同學、老師之間相互交流,進而刪選出自己想要的信息,最后再以報告、小論文、漫畫、繪圖等方式來對獲取得到的信息進行處理,最后經過思考與交流獲得最終的結論。在這樣的“調查與研究”過程中,學生會逐漸形成獨立自主,嚴謹探究的科學精神,并獲得相關的信息,進而對社會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而“課外活動”,在初中化學教材中相對比較簡單,一般是一些有關于化學基礎知識或者是基本原理的應用,制作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裝置。因此,可以看出,“調查與研究”欄目相對能夠比較綜合的培養學生在化學學科上的信息素養和語言素養,這正是科學精神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課外活動”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夠將理論聯系實際。不管是“調查與研究”還是“課外活動”,都涉及到與社會、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接觸,因此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學生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相應的學科基本素養,還會不斷的提升其社會責任感。
[1] 徐田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研究與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6):1-4.
[2] 房 宏.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6):5-8.
[3] 林小駒,李 躍,沈曉紅.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構成和特點[J].教育導刊,2015(5):78-81.
[4] 楊梓生.對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15):1-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 吳明好.基于高考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談高中化學教學[J].中國考試,2017(3):31-37.
[7] 張丙香,畢華林.化學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關系分析[J].化學教育,2013,34(3):8-11.
(本文文獻格式:劉房芝,劉狄,龍云飛.淺談化學學科素養視角下初中化學教材的使用[J].山東化工,2018,47(7):128-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