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
摘要: 近年來,為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各級政府及企業進行了廣泛的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本文將分析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的相關理論和形成機制,深入研究服務生態鏈的優化方法,為提升其服務水平提供參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for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enterprises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practice and achieved good practical result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ecological chain, make in-depth study of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service ecosystem,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its service level.
關鍵詞: 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形成;優化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ecological chain;formation;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2-0205-02
0 引言
2016 年,“創新驅動”被寫入“十三五”規劃,并出臺了一系列宏觀政策鼓勵并支持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建設,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大量涌現,例如創客空間、孵化器等,大型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利用資源優勢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確定了“共生、共創、共贏”的發展目標,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成果。
1 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的相關理論
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的提出,建立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也成為了研究的熱點。從整體上看,創業型大學發展、新型創業孵化器、“互聯網+” 環境下的就業創業服務生態體系、國家政府引導型創業生態系統、以大企業為主導的創業生態系統等,都對建立系統的創新創業生態鏈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基于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視角構建產業創新基地、利用全球創業觀察模型(GEM)測評創業環境、基于創新鏈構建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等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研究了創新創業生態鏈的構建。分析以往對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部分研究將創新與創業進行了割裂,將其分為創新生態鏈、創業生態鏈等,在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
創新創業活動受環境影響較大,與生態學的理念不謀而合。生態是生物學中的概念,是指機體和外部世界、生物與環境的不斷交互,并形成生態系統。從生態系統的概念上看,生物與環境為統一整體,具有互相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就是為創新創業者提供有價值資源的環境,建立多主體復雜交互的系統性網絡,為其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和支持。目前,學術界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尚未形成統一定義,但技術、金融、市場、網絡、政策、文化等都是其重要的構成要素,因此,構建服務生態鏈也應包括創新創業技術指導、投融資對接、上市培訓、市場推廣等,從而形成具有良好完整性、循環性、協調性的服務生態鏈。
2 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創新創業服務還呈現出較大的區域差異,京津冀地區為第一陣營,已經初步形成了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包括具有代表性的黑馬會、啟迪之行等創新創業教育與輔導機構,經緯中國、IDG 資本等關注早期階段投資企業,騰訊眾創空間、優客工場等創新創業孵化器。東部沿海地區為第二陣營,主要優勢在于先進的創新創業理念和豐富的創新創業資源。然后是中西部地區,隨著政策的支持以及“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也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分析當前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特點,首先,新型孵化器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咖啡車庫為例,為創新創業活動者提供公開的空間和平臺、設備支持、積極的創業氛圍,同時,具有豐富的投資人資源,能夠實現迅速的資源匹配,為創新創業團隊提供有力的申請貸款、法務、媒體資源等支持。其次,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主要以國家引導、大企業主導,以阿里巴巴為例,為中小企業服務,極大推動了中小企業的貿易和發展,構建了自身業務和與關聯企業合作共生的創業生態系統。此外,O2O線上線下結合、各服務機構共享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等優勢,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機會。
3 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形成機制
3.1 形成動力 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形成動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政府推動及市場驅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支撐,應“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以“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為目標,“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自從2014 年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萬眾創業、大眾創新,創新創業開始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創新創業,推動了創新創業服務業發展。例如《關于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有關稅收試點政策的通知》,稅收優惠的方式,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另一方面,市場驅動也是推動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形成的重要動力,涌現了聯想之星、天府新谷創業孵化社區、騰訊眾創空間等眾多創新創業服務機構。
3.2 形成條件 創新創業服務資源的分享是服務生態鏈形成的關鍵,為幫助創新創業者,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促進了服務資源在需求方與供應方進行及時、高效、有序的雙向流動。不同的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具有不同優勢,包括培訓與輔導、投融資等,各個投資機構相互協作、聯合,實現了優勢互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移動支付技術迅速普及,有利于實現服務資源的規模化智能匹配。
3.3 形成模式 根據主導因素不同,可以將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形成模式分為三種:需求主導型、主體主導型以及資源主導型。需求主導型的關鍵在于需求的拉動性,在服務需求超前于服務供給時,會促使服務生態鏈形成并拉動其向前發展、延伸。主體主導型中,服務機構占據優勢地位,具有較高權威性、不可替代、專屬性,對服務資源具有最關鍵、最核心的控制力,創新創業主體相對被動。資源主導型中,信息、資金、技術等服務資源具有主導力量,在該模式下,某一服務資源稀缺或具有關鍵獨特作用,往往可以決定服務生態鏈的形成趨勢和發展方向等。
4 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優化方法
4.1 以生態鏈節點為重點 優化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首先應明確服務生態鏈各節點的關系,各服務機構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并以合作為主。惡性競爭行為會嚴重擾亂市場環境,打破價值利益分配平衡,嚴重甚至會導致生態鏈的斷裂。應充分利用各節點互利共生關系,優化經濟利益、形象價值、文化價值等分配。例如,在制定相關服務優惠政策時,應均衡不同機構的價值需求,包括教育與輔導機構、投融資機構、孵化器、加速器等,避免優惠集中某一領域。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比較重視創新創業孵化器建設,導致孵化器大量涌現但利用效率不高。同時,生態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環境不斷演進和發展,在確定價值分配機制時,應充分考慮其可調整性。其次,規范各服務機構行為,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嚴厲處罰不遵守行為規范的行為。此外,營造注重信譽的氛圍,建立理想的相互信任關系,鼓勵其進行資源共享、交流協作。
4.2 創造良好生態鏈發展環境 從生態學相關理論來看,不難發現,生態鏈的完善和發展需要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體系,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通過政策文件鼓勵并監督創新創業服務業健康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防止資源浪費,要求各服務機構,以國家及地方發展戰略為前提,制定經營目標,確定發展方向。完善法治環境,盡快出臺創新創業服務業健康發展保障性法律法規。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同時重視微博、微信、移動終端等新媒體作用,做好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宣傳工作,及時跟進生態鏈的建設情況,向公眾展示實踐成果。
4.3 確保生態鏈穩定性 良好的生態鏈應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在面對環境干擾時,能夠保持穩定性。加強各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自身能力建設,鼓勵各機構相互聯系、相互融合。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進行融資、管理、營銷等知識培訓,加大力度引進高水平人才,充分利用LBS、VR、移動支付、大數據等技術,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延伸服務鏈條,鼓勵孵化器、加速器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教育培訓與指導相結合。鼓勵各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建立同盟,實現互利共贏。
4.4 維持生態鏈平衡 加強服務生態鏈的管理、監督和檢查,綜合利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實現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的平衡和穩定。充分利用政府的強制力,協調各服務機構之間關系,確保生態鏈整體發展趨勢符合信息技術革命新浪潮,約束服務活動和服務行為。發揮市場驅動作用,在此基礎上,利用稅收、金融、經濟等政策手段對生態鏈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統一系統整體利益和服務主體個人利益。
5 結束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創新創業具有較高的風險,限制了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為提高創新創業的效率和成功率,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支持和構建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鏈,通過投資促進、培訓輔導、創客孵化、媒體延伸、創業教育等手段,幫助新企業的創建和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建.“互聯網+”環境下的就業創業服務生態體系探討及構建[J]. 人才資源開發,2017(18):61-62.
[2]劉潤,王嬌楠.創業型大學發展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支持系統建設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7(04):93-96.
[3]阮曉東.從車庫咖啡看新型孵化器如何引領創業[J].新經濟導刊,2015(05):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