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麗娜
摘要:抗震技術在目前的民用住宅、工業(yè)廠房等類型的建筑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依托該項技術建筑整體的使用質量明顯提升,而且建筑抗震性以及強度也實現了有效的增強,所以要求施工單位要積極的學習與了解抗震技術,以此從不同技術應用要點出發(fā),做好建筑的抗震施工工作,確保建筑工程有著非常理想的施工質量,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時可以發(fā)揮出良好的抗震效果。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術
1導言
科學合理的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正確的抗震措施,提高和完善抗震技術,改善房屋建筑的強度和整體抗震性能,對于房屋的安全抗震性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現代建筑工程中抗震技術的發(fā)展現狀
我國作為地震多發(fā)國家,地震區(qū)域分布較廣,強震頻繁發(fā)生,有許多的城市位于地震區(qū)域,因而房屋地震防治工作也顯得尤其重要。2008 年的汶川地震造成倒塌房屋超過 500 萬間,死亡人數近 7 萬人,其中大多數人員傷亡是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由此可見,地震災害的損害是由于地震波對建筑整體穩(wěn)定性的破壞造成的,所以房屋建筑抗震技術的運用和推廣的重要性便可想而知。在近些年地震頻繁發(fā)生的背景下,世界地震多發(fā)國家對于建筑工程抗震技術的研究都越來越加以重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日本,在建筑工程抗震技術的研究處于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在現實建筑工程中,關于完善抗震工程性措施,開展隔震減震技術研發(fā),對于有效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目前,世界各國在房屋建筑建設質量的管理上都加大了監(jiān)督力度,嚴格防范由于質量的問題導致房屋不穩(wěn)固的問題。而在建筑地基的科學規(guī)劃、房屋結構的合理選擇、抗震材料的運用、建筑隔震技術的使用等方面都已經在逐步推廣和落實。
3影響建筑工程抗震效果的主要因素
當前人們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生活質量也取得了顯著的提高,所以對于居住的建筑工程有著多方面的要求,除了要求建筑具備基本的使用功能以外,還要求建筑具有良好的美觀性以及較強的抗震能力,但是分析現階段一些抗震建筑的施工情況,可以了解到存在著一些影響施工質量和效率的因素,不利于抗震建筑工程的正常有序建設。具體包括:其一,結構設計因素。基于抗震技術的結構設計工作如果出現問題,將會對抗震性能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建筑整體未體現出對稱性以及均勻性時,則會出現抗震性能下降情況,因此,不合理的結構設計因素會影響建筑抗震性。所以在設計時,要求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對于本地區(qū)發(fā)生地震災害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如果地震發(fā)生頻次高且災害發(fā)生時的危害較為嚴重時,則不可以設計外形結構不規(guī)則的建筑,此種建筑無法全面的應用抗震技術,部分結構處的抗震設計較為薄弱,抵御地震災害的效果非常差;同時,進行常規(guī)建筑抗震設計時,需要提升抗震等級,并且嚴格按照相應等級要求進行抗震技術的應用。其二,建筑施工技術,抗震技術對于建筑使用質量以及安全性的提升意義重大,但是以往的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單位對于地震災害認識較少,而且可用的抗震技術較為落后,導致施工建設的建筑不具備抗震能力或者抗震性能差;此外,抗震標準低。與目前的建筑所需的抗震能力之間存在脫節(jié)情況,因此在當前的建筑抗震施工中,需要施工單位多進行現代化先進抗震技術、抗震標準的認識和了解,從而選擇最佳的施工技術建設出符合抗震標準的建筑工程。其三,建材因素,施工單位進行抗震建筑施工過程中,若使用的建筑材料質量性能差,與建筑抗震標準不相符,會導致建筑在受到溫度、極端惡劣氣候等因素影響時出現建筑結構變形以及裂縫問題,地震來臨時會直接出現建筑垮塌情況。
4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常用抗震技術
4.1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基礎隔震抗震技術
基礎隔震抗震技術包括多種類型,主要包括支撐擺動隔離抗震技術、橡膠隔離抗震技術等。建筑工程施工的時候施工人員必須在建筑的地基礎部分進行控制,實現隔震目的,保障建筑物的穩(wěn)定。比如在很多的現代建筑中做建筑框架通常都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在這種結構框架中運用控制鋼筋的勾踐面積和最小配筋率完成抗震的最終目的。施工時,必須在墻上安裝必要的特殊的減震材料,還必須跟圈梁合理連接,充分考慮建筑的結構性能,增加建筑的抗震承載能力。
4.2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耗能、減震和抗震技術
建筑物內適當位置必須安裝耗能、減震和抗震技術裝置,以增加建筑物地震時的阻尼值,地震的時候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建筑中使用的構件具有彈性特征,當發(fā)生較小規(guī)模的地震災害的時候,橫向剛度會在動力作用下發(fā)生變化,從而控制建筑物的變形。當建筑工地發(fā)生嚴重地震的時候,構件處于非彈性狀態(tài)。此時,建筑物本身的阻尼值高,能量吸收性大,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整個建筑物的振動效果。因此,該技術應用過程中采用的能耗組件是該技術應用的重點。
4.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半主動和主動控制抗震技術
一是半主動控制抗震技術,它主要是運用控制部件對外部建筑物結構參數進行調節(jié),確保從本質上實現抗震,控制部件是調節(jié)載體,只需要很少的外部能量,可以通過微弱的電流形式提供能量。當前,在應用減震技術時,采用電鍵作為控制部件,整個控制系統(tǒng)由自動電鍵裝置控制,因此建筑結構的動態(tài)特性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半主動控制裝置主要有可控液體阻尼和可變裝置。二是主動控制減震技術。應用這一技術時,根據地震等級邊界對建筑結構參數的需求非常大。抗震力是反向力,抗震的目的是通過這種力和地震波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其作用機制是施工單位在建筑物內建立一個傳感系統(tǒng)。
4.4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技術
建設部門必須從以前建造的建筑和經歷過地震災害的建筑中分析提煉抗震技術運用的經驗和教訓,從而發(fā)現抗震作用較好的建筑框架結構,即鋼筋混凝土加固框架。混凝土加固方法是指施工人員必須使用鋼支撐組件和耗能支撐組件來將它們部署在地震力可以消散的位置。并且需要在建筑物整體框架的柱子間隔處安裝鋼支撐,從而科學有效地增強結構框架的穩(wěn)固和抗震強度。在發(fā)生嚴重地震災害時,逐層布置的框架和鋼支撐框架能確保建筑物不會發(fā)生太大變形,放置在結構框架中的耗能支撐組件能夠在地震襲擊的時候吸收和處理大量的能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這種地震力對建筑物自身結構的不利影響。
4.5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加固抗震技術
除了以上抗震技術,整棟建筑還可以用磚石和混凝土鋼筋框架加固綜合建造,這也有很好的抗震效果。砌體加固處理是指施工單位用鋼筋混凝土砂漿加固建筑物,施工人員必須先鋪設鋼絲網水泥砂漿,鋼筋網可以用來為建筑建造保護層,避免墻體裂縫。然而,這種抗震方法在施工期間沒有進行地基綜合抗震,僅適用于震級較小的地方。抗震墻也可以設計在建筑物的相應位置,在施工完成之后抵抗地震作用。如果一些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上述砌體加固方法都不可取,必須用聚合物砂漿來提升整個建筑的抗震能力。
5結語
中國建筑業(yè)飛速發(fā)展,許多城市高樓大廈林立,以滿足人們的生活和辦公需求。然而,中國的許多地方靠近地震帶,地震災害的風險很高。因此,建設單位需要研究目前應用的抗震技術,做好建筑的整體抗震處理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盡量降低地震災害對建筑結構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威脅。在此基礎上,施工單位必須應用高質量、高效率的建筑抗震技術,有效提高建筑的整體施工質量,確保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柴晨舟.論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術[J].建材與裝飾,2017(51):51.
[2]信忠寶.淺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結構抗震技術[J].四川建材,2016,42(01):62-63.
[3]蘆白茹,嚴心娥.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結構抗震技術應用[J].科技展望,2015,25(34):22.
[4]胡江兵.論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術[J].現代裝飾(理論),2012(07):150.
(作者身份證號碼:13082819860228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