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軍(本刊記者)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一角 母家亮/攝
推進關中協同創新,打造全國知識創新策源地、技術創新策源地、成果轉化策源地。
興陜西必先強關中。
八百里秦川以不足全省1/3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省近2/3的人口,實現了全省近2/3的經濟總量,在陜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省委書記胡和平曾指出,“關中擁有陜西最密集的發展資源、最雄厚的工業基礎、最豐富的人才儲備,擁有西北部唯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理所應當也責無旁貸地要在陜西追趕超越進程中扛大頭、挑重擔、走在前。”
2018年1月25日,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持續推進關中協同創新發展,推動高科技產業園區配套協作,壯大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和總部經濟,加快打造全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策源地。
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關中協同創新發展”就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關中地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構建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協同創新發展格局,成為全省追趕超越的“加速器”和“起跳板”。
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作為我省最具優勢和潛力的區域,在西部大開發、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等疊加歷史機遇下,“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仍然是關中區域發展的短板之一。2017年,我省加速推進關中地區的交通、水利、電網、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關中協同創新發展構筑強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平臺。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總裝生產線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以大西安為核心的面向全省、連接全國、輻射國際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明顯加快。“米字型”高鐵網絡初具雛形,寶蘭、西成高鐵建成通車,西安經延安至包頭高鐵、西安經安康至重慶高鐵、西安經商洛至武漢高鐵正在抓緊前期研究或開工準備,西安火車站成為全國僅有的三個可直達中國大陸每個省會城市的車站之一。關中城際鐵路建設不斷加快,西安至韓城、閻良至機場、西安至法門寺、機場至法門寺城際鐵路已開工建設。關中高速公路網持續加密,西安外環高速南段、眉縣至太白、韓城至黃龍、合陽至銅川、旬邑至鳳翔、太白至鳳縣等部分項目已啟動工程建設。西安咸陽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達4186萬人次。
全面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關中地區水資源短缺,水資源量僅占全省19%。我省樹立柔性治水理念,統籌推進關中各市區共同建設水環水繞的宜居美麗新關中。采取水源涵養、水系連通、水量調蓄、水污染防治、海綿城市建設、水環境提升等綜合措施,促進關中主要江河湖庫外部連通、內部循環、互為補充,修復水系水生態。如今,昆明池、 陂湖、鹵陽湖恢復建設初見成效,碧水粼粼、風景如畫的 灞、千湖、石頭河、趙氏河、冶峪河、清峪河、馬欄河等國家濕地公園星羅棋布在各市縣區,成為關中地區一道道亮麗的旅游風景線。
建設信息智慧關中。加快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是打造關中經濟“雙引擎”、實現協同創新發展的關鍵載體。我省充分發揮西安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作用,促進信息集聚。加快推進關中六市兩區通信一體化和電信市場一體化,降低信息成本。加快建設互聯網時代的“云、網、端”新基礎設施,推進互聯網數據中心、電子政務數據中心和云計算創新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實現數據共享,打造“西部云谷”和“智慧關中”。
關中的產業發展相對較好,但一產不夠優、二產不夠強、三產不夠大,在產業規劃上還存在各市區產業趨同、同質競爭等問題,沒有做到錯位互補。2017年,關中各市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進一步找準產業定位,實現錯位發展、協調推進。
西安市發揮在關中協同創新中的核心地位作用,重點在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醫藥、食品加工制造、新材料與新能源等領域創新突破。寶雞市以打造關天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為契機,重點在高端裝備制造、鈦及鈦合金、能源化工、煙酒食品、文化旅游等領域做大做強。咸陽市充分發揮區位、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物流、電子信息、紡織、生物醫藥、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同時做好與西咸新區的產業合作與交流,大力支持西咸新區建設全國“雙創”示范基地。渭南市發揮我省向東開放的戰略門戶作用,著力打造現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游、現代農業、3D打印等產業聚集區。銅川市重點在建材、鋁業、電力、醫藥、陶瓷等產業實現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接續替代產業的培育壯大。另外,楊凌示范區以支撐和引領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為目標,韓城市重點在鋼鐵、焦化、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領域創新突破發展。
差異化、層次性的創新功能定位,各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有效引導了生產要素的合理布局,推動關中各市區產業發展邁向高端化。
西安市被列入首批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愛生無人機“一基地兩中心”、京東無人機基地、小鷹700通用飛機研制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寶雞市打造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咸陽市與西安、西咸新區共建創新驅動產業集聚區,銅川市打造關中產業轉移和航汽鋁產業配套基地,渭南市建設中國鉬化工基地、3D打印產業基地和航空產業基地,韓城市構建“一心四區三帶多點”的產業空間格局,楊凌示范區打造中國西部綠色食品之都和西部主要的農業機械產業基地,呈現出各具特色、協同共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協同創新發展,關鍵是協同,核心是創新,目標是發展。
關中有5個國家級高新區、6個省級高新區,是我省推進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平臺。2017年,我省充分發揮關中軍工實力強、產業體系全、科教資源多的優勢,加強關中各市區協作,聚焦各種創新要素,著力打造全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策源地。
圍繞創新培育產業,先后凝練衛星及應用、鈦及鈦合金、3D打印、石油鉆采等特色產業創新鏈7個,統籌安排人才團隊、園區平臺、科技項目等省級計劃3148項,財政科技經費支持7.31億元,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整合關中各市區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信息感知等優勢領域資源,積極培育國家實驗室,推動關中地區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和跨區域協同創新,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融合發展。
圍繞科技資源共享共用,強化創新主體協同,推動關中地區共享西安富集的創新資源。充分發揮省科技資源中心作用,加強關中各市科技資源統籌分中心建設,實現省市聯網運行。支持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編制技術需求清單,建立縣域創新發展科技需求庫,實現省級與關中各市、各市之間在項目、人才、平臺、成果等方面的開放共享和有效互動。
圍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建一批產業技術聯盟、產業創新園區和創新創業孵化器。西北工業大學聯合多家航空航天企業和科研院所,組建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探索在聯盟內部設立專利池,推動技術成果在聯盟成員間共享共用。依托30家試點單位、7家重點單位,復制推廣“一院一所”模式,試點單位累計轉化科技成果222項,新孵化科技企業56家,引進或自建創新創業團隊86個。
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西咸新區、楊凌示范區建設全國“雙創”示范基地。關中區域省級眾創空間達到148家、科技部備案眾創空間40家;科技孵化器達59家,入孵企業2705家。積極探索企業內創推動騰籠換鳥轉型、院所自創推動軍民融合發展、高校眾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眾創模式,為關中地區加速奔跑發展匯聚排浪式的強大勢能。
與此同時,深入推進大西安建設,加快西咸一體化、富閻一體化進程,高標準建設示范縣城,形成一批市域副中心城市,促進關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全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
2月7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規劃》提出,要把關中平原城市群打造成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充分發揮關中平原城市群對西北地區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和我國向西開放的戰略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