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縣雙龍鎮黨委副書記、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 柯小海
我們索洛灣村位于黃陵縣城以西47公里的大山深處,十年前還是一個位置偏僻、產業薄弱、發展滯后的小村子,群眾缺乏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8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2500余萬元。我們有自己的停車場、合作社、旅游小景點和小吃一條街等村級集體產業。能取得這些成效,主要是黨的政策好、上級領導好,是與省市縣鎮各級對我們的關心與支持分不開的。說起我們自己,就是提前了一步,邁早了一步,先行了一步,率先實施了“三變”改革。

建學校、修村路,贏得群眾信任。我當上村主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學校。村里沒有錢,我就跑到縣里找領導。當時縣扶貧辦包扶我村,也沒錢。只有靠自己了,我們就把學校搬到私人家中,拆房。僅僅用46天的時間就修起了10間大瓦房,花費3.6萬元。第二件事就是修村上的道路,沒有錢,讓群眾投工投勞,但是群眾都沒有來。我就把關系比較好的叫來修路。從這兩件事開始,群眾對我有了信心,說這娃干工作還可以。
發展產業,解決群眾溫飽問題。2000年上任以來,經過反復討論,我們先嘗試秦川牛養殖,解決了長期沒有產業的問題。又帶領群眾建設蔬菜大棚,基本解決了群眾的吃飯問題。當然,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也養過蘑菇、種過水稻,還發展過養羊、養雞、養豬、養魚,村上也成為了產業發展的試驗田,但這僅僅是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要想致富,必須謀求新的發展。
搶抓機遇,建立集體產業。2003年黃陵礦業公司二號煤礦上馬,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首先從支持礦區建設打基礎,在企業初期建設、征地協調等各方面幫助企業發展,建立了良好的企地關系。隨后,企業也對我們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我們先后成立了龍灣停車場、洗車場,組建了運輸公司,“依托礦區辦企業”讓我們收獲了第一桶金。從那時起,我村有了集體積累,群眾也享受了第一次集體分紅,最高的一年我們村每人分到了17000元,隨后的幾年我們給群眾統一配備了電腦、電視等。目前,我們還每月給群眾發放米、面、油和洗漱用品。
適應形勢,謀劃長期持續發展。2013年,黃陵國家森林公園開工建設,為我們帶來了第二次機遇。村“三委”班子提出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我們率先從社區建設入手,啟動了索洛灣新型農村示范社區建設,一期項目53戶全部竣工,群眾入住。二期項目主體全部建成。隨后,我們圍繞“大公園打造小景點”的思路,實施了魚池溝景點開發項目、沮河漂流項目、仿古牌樓建設。同時,完善旅游產品開發和接待服務,建立了山核桃工藝品加工廠、半畝田生態園、生態花園餐廳和采摘園,走旅游吃、住、娛和觀光的旅游產業鏈條。
深入推進“三變”改革。為了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村集體整合村上可利用土地資源,讓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又將部分集體土地或資產反租給村民,承租村民所付承包金納入集體收入。同時實行資源折股。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索洛灣村還有一個有效的做法,就是讓村民把屬于自己的資源或資金折合為股份加入村集體經濟,以此作為分紅受益的本金,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比如,村辦停車場就是村集體占股51%,全體村民以土地折股占49%。還有2013年投資建設的索洛灣古鎮商業一條街項目,其中121套商鋪,根據戶型和面積不同,村民只需出8至20萬元的資金將其購買,并折合為股金持股,成為古鎮未來發展的股東,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
我們在村上推行了三項管理模式。一是制度管理。建立了“三不三要三規范”,即:不貪不占不拖拉,要勤快要務實要敢負責,理論學習經常化、事務決策民主化、財務管理透明化。同時,在村級各項事務管理上也出臺了各類管理制度,規范村組運行。特別在群眾關心的集體產業管理上,做到管理規范、公開、透明。
二是黨員參與。村組的黨員要參與,把黨員培養成干部,通過黨員值周制,村干部板凳輪流坐,都來當村官,大事支部研究,集體決策,小事黨員主張,提高黨員的參政議政能力,既調動了黨員的積極性,又推動了工作的落實,也使黨員感到有擔子、有壓力、有責任,形成了共同管理村組發展的新模式,也促進了外出黨員回村創業。黨員趙崇斌的核桃加工廠、阮斌的生態花園餐廳等帶動了部分青年創業的積極性。
三是群眾監督。村組事務大家共同治理、共同管理、共同監督。建立了周一村干部例會制度,會上,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群眾疑惑,不搞“一言堂”,大事小事會上定,公開議論。堅持“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大事群眾表決,把村里大事小事交由村民代表大會集體決定,實現村務管理由“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轉變。
幫助群眾解小事化難事。村里的人由于年齡不同、文化不同,要有耐心聽他們的反映,用真誠的方式為他們解決眼前的小事急事。我們原崖頭莊村民潘文龍,當過村干部,看似很堅強,其實家庭的拖累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生活困難、舉步維艱,就是不愿意對人說。像他這樣的人有很多,我們必須要了解,要幫扶。
建立便民服務通道。一是通過服務室為群眾服務。嚴格坐班值班,建立便民服務室,率先從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入手,為群眾提供政策、村務咨詢,代辦各種審批事項。二是發揮合作社功能。針對群眾技術落后、銷售不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的現狀,村集體整合了原有的蔬菜、中蜂、山核桃工藝三個小合作社,成立了索洛灣軒轅土特產專業合作社,吸納成員58人,通過提供產前攬訂單、產中助管理、產后幫銷售多種服務,幫助村民科學種植、提高效益,共同打造索洛灣農產品品牌。同時,合作社還積極開展線上線下銷售,在淘寶、樂購等電子商務平臺開辦網店,在西安、延安、宜川等地開辦實體店,實現了農戶與消費者“雙贏”的效果。
破解群眾思想禁錮。村上發展好了,群眾有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我們就組織群眾外出考察。2004年,我就組織群眾考察,去了河南南街村。從那時起,我每年都組織群眾外出學習考察。一方面開拓眼界,另一方面轉變小富即安思想。
實現共同發展,同步奔小康。在自身脫貧致富的同時,堅持強村帶弱村、先富幫后富,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吸納周邊村組35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為每戶貧困戶免費提供10箱中蜂,對于有養殖能力的,對其生產的蜂蜜統一收購、銷售,對無技術無條件的,由合作社中蜂養殖基地代管托養,年終分紅,僅此一項戶均年增收13000元以上。
我們村實行的管理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民主和監督。我是村支書兼村主任,但我從來不管錢,收入多少、開支多少、往哪兒花,都由理財小組掌握,提出初步方案,“兩委會”召集村民代表集體討論決定。再就是村上的大事小事,實施過程中村民監督委員會全程參與。實施完成后,一律按決定進行公開。村上的事大到修建工程,小到救濟物品,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有一點,村干部不僅是群眾的主心骨,更是群眾的榜樣,千萬不能胡整。這些年,我給村上辦事,沒花過一分錢公款,沒吃過一頓酒席,沒抽過一盒煙,沒加過一升油,貼自己的錢也是常有的事。我們村從未出現過上訪事件。當村官難,當個好村官更難。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一個村。
在發展中,我們也遇到了幾多波折和困難,但是只要你抱著一顆大公無私的心,真正為群眾謀利益,群眾最終會認可你的,會支持你的,也會擁護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