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鳳蘭
由于鉬金屬本身許多優點:如熔點高、導電性能好等,使其在電真空等行業中應用廣泛,且成為不可被替代的材料之一。但鉬金屬本身塑性和伸長率都較低,其變形能力差,不適于拉深變形,在深拉深零件中成品率極低,我廠只達到10%左右。為解決鉬件深拉深出現的縱向開裂、橫向開裂等問題,許多專業人員已經做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采用交叉輾壓鉬片、含鈦鉬片等,其成品率高于普通鉬片,但這樣會大幅提高制件成本。因此,研究普通鉬片深拉深工藝以提高制件產品的成品率是十分重要的。

圖1 拉深時毛坯的變形特點

圖2 切向壓應力的產生
(1)受力分析 鉬在深拉深過程中,由于在制件端口處有應力集中,即端口部呈鋸齒形,當殘余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超過材料本身的強度極限,就會在其最薄弱處產生開裂,在拉深過程中受到拉應力是產生縱向開裂的直接原因。
如圖1所示,在落料拉深過程中,在拉深變形區向沖模中心移動時,其圓周方向上尺寸也隨著減小,這時其受到相鄰部分金屬作用,其作用與兩個斜面受拉力作用而變形的金屬相似,因而在圓周方向上產生切向壓應力σ切,如圖2所示。因此,當σ切過大時,就會在料厚方向上產生一個向外的分力,此力為拉應力,這個拉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超過鉬片的強度極限時,就會產生開裂。
(2)解決措施 為進一步了解縱向開裂原因,我們做了如下試驗。將鉬片進行首次拉深后,將端口處車去1mm(口端見平),進行第二次拉深,只有1%零件出現縱向開裂;然后將這些零件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不做車削處理,另一部分再次將端口處車去1mm,之后進行第三次拉深,結果發現不經車削處理零件,有40%出現縱向開裂,經過車削處理的零件出現裂紋的只有5%。
由上述試驗,我們做如下分析:
鉬在首次拉深后,零件端口處存在應力集中點,在制件上表現為口端形成小的鋸齒形,如圖3所示。由于首次拉深應力集中不嚴重,沒有超過材料強度極限,因此,在首次拉深不會出現縱向開裂。如果端口部分不經過車削處理,直接進行二次拉深,端口處殘余應力隨之加大,應力更加集中,鋸齒狀加大,如圖4所示,就會出現縱向開裂,再進行三次拉深,殘余應力經過積累,應力會更加集中,裂紋會向零件底部延伸,如圖5所示,同時又有新的裂紋產生。
首次拉深后,將端口部鋸齒形車去,除去端口部殘余應力,削弱了端口部位的應力集中,經過二次拉深后,所產生應力集中不會超過材料本身的強度極限,所以不易產生裂紋。但是經過二次拉深,同樣會產生應力集中,如果不進行車削處理,直接進行三次拉深,殘余應力積累端口部,同樣會產生縱向開裂。所以二次拉深之后,制件端口同樣要車去1mm,不但應力減小,且鋸齒狀應力集中點也可消除,為再次拉深和成形打下良好的基礎。
(1)受力分析 將拉深件剖開,測量各部分厚度變化,發現零件筒壁上部變厚,越靠筒口越厚,最厚處增加達25%(1.25δ)。筒底稍許變薄,最薄處約為料厚87%,如圖6所示。這是由于拉深過程中,材料在壓應力作用下厚度有所變化,拉深時材料在模具里有變薄過程,材料通過凸凹模間隙時所受拉力最大。因此,鉬件產生橫向開裂主要原因是拉深過程中口端材料變厚,使拉深過程中拉力增大。再加上鉬本身塑性差,零件就很容易拉斷。
(2)解決措施 減小拉力。可以采用潤滑劑等方法,雖然開裂現象有所降低,但成品率提高不明顯;根據拉深過程中材料變厚的原理,我們采用增大凸凹模間隙的方法,經試驗證明當凸凹模間隙加大10%~15%時,鉬件橫向開裂基本解決。
增加材料塑性。減少零件橫向開裂的另一種方法,是提高零件筒壁承載能力,而承載能力取決于材料本身塑性。塑性越大,拉深時拉力越小,提高鉬塑性主要辦法是采用退火工藝。采用高溫退火:將制件加熱875~900℃,保溫30min,隨爐冷卻40min后取出。通過高溫退火能起到消除上道工序應力和軟化材料作用。采用低溫退火:將經過高溫退火的鉬件放在馬弗爐中加熱至570℃左右,保溫2min,熱沖。通過低溫退火起到軟化作用,即減小了拉應力也提高了鉬件的塑性,進而減小零件橫向開裂。

圖3 首次拉深制件(未經車削處理)

圖4 二次拉深制件(未經車削處理)

圖5 三次拉深制件(未經車削處理)

圖6 拉深件各處厚度變化情況
(1)對于鉬在深拉深過程中產生的縱向開裂,采取車削處理方法,在制件端口處車去1mm左右,去掉端口鋸齒形,消除端口部位應力集中點,然后再進行下道工序拉深。
(2)對于鉬件在深拉深過程中產生的橫向開裂,主要采取增大凸凹模間隙(增大10%~15%);采用高溫退火后低溫退火進行熱沖的方法,提高材料塑性,減少零件橫向開裂。采用上面幾種新工藝,使我單位深拉深鉬件成品率由原來10%左右提高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