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林,楊穎
(1.四川省梓潼縣瑪瑙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梓潼 622157;2.四川省梓潼縣大新鄉畜牧獸醫站,四川 梓潼 622159)
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病豬以下痢,排白色粥樣腥臭糞便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嚴冬、早春及炎熱、陰雨連綿季節多發,且多發于10~30日齡的仔豬。
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無芽孢,一般有數根鞭毛,兩端鈍圓。其在普通培養基上易生長,可形成透明的淺灰色濕潤菌落,在肉湯培養基中生長豐盛,可使肉湯混濁,并形成淺灰色、易搖散的沉淀物,一般不形成菌膜。其M.R試驗陽性和V.P試驗陰性,不產生尿素酶、苯丙氨酸脫氫酶和硫化氫,不利用丙二酸鈉,不液化明膠,不利用枸櫞酸鹽。
本菌60℃ 15min即可殺滅,一般消毒藥物可將其殺死。

仔豬受不良環境的影響,自身抵抗力差;母乳營養過濃或不足;母豬飼料品質不良或調配不當;豬舍陰冷、潮濕;氣候突變等均可導致白痢發生。
1.1 溫度過高 豬舍溫度高,又沒有采取有效降溫措施時,仔豬喜伏在地面解暑,而伏地使肚腹突然受冷是導致仔豬白痢的重要誘因。
1.2 濕度過大高溫高濕季節豬圈潮濕、通風不良可致有、害氣體聚積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白痢;寒冷季節濕度大的豬圈防寒保暖性差,御寒能力差的仔豬易發白痢。
1.3 衛生條件差 圈舍衛生條件差,糞尿堆積導致病原微生物滋生而污染母豬乳頭時,仔豬易通過哺乳感染病原而發生白痢。
1.4 其他因素 母豬生產性能差,奶量不足;母豬飼養管理不當,乳汁過稠或過稀;仔豬補料過遲,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飲水不足或不衛生等也是導致仔豬白痢的誘因。
患豬下痢,糞便為白色、灰白色,含有血絲和氣泡,呈粥樣,腥臭,發病嚴重時其拱背、肛門松弛,排便失禁,精神沉郁,畏寒,四肢發涼,喜鉆草窩,脫水,消瘦,運動緩慢,被毛無光澤,吃奶減少或不吃奶,有時吐奶,有的并發肺炎,呼吸加快。病豬經3~7d多可康復,少數的成為僵豬,有的病程延長,嚴重者1周左右死亡。
病死仔豬脫水,消瘦,皮膚蒼白,胃黏膜充血、水腫,腸內容物呈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氣泡。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腸黏膜充血、出血,易剝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病豬常繼發肺炎。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對本病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驗。
5.1 改善飼養環境
5.1.1 建豬圈時,地面應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證糞尿、沖刷豬圈的污水能順坡排出;圈墻上要留窗戶,保證通風和采光;靠近豬圈出水溝一側安自動飲水器,確保圈舍干燥。
5.1.2 有條件的可自制保溫箱給仔豬保溫,箱內鋪放消毒墊料等,并在保溫箱內掛上燈泡升溫。沒有保溫箱的情況下,產房內可加墊干松毛,但干松毛要先用0.5%的高錳酸鉀稀釋液噴灑消毒并曬干。
5.1.3 做好產房、母豬的衛生、消毒工作。母豬臨產前對產房進行徹底清掃,并用3%~4%的氫氧化鈉與1%~2%消毒靈交叉消毒。
5.1.4 加強產房糞便清掃工作,一般早晚各清掃糞便一次,做到無漏掃。保證仔豬與糞便分離,避免感染大腸桿菌。
5.2 預防
5.2.1 懷孕母豬產前20d、15d各注射1次大腸桿菌K88、K99、987P三聯苗,對預防仔豬白痢有一定效果。
另外,可用10%氟苯尼考粉按1:1000的比例拌料飼喂預防發病。
5.2.2 仔豬出生后盡快吃到初乳,同時加強母豬飼養管理,保持其體表、乳頭清潔衛生。
5.2.3 早補料可刺激仔豬胃腸發育。仔豬7日齡后誘食,可選擇一些香甜、適口性好、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顆粒料任其自由采食,以充分鍛煉其胃腸功能。
5.2.4 母豬產后加強營養。為保證產后母豬有足夠的奶汁,應逐步增加喂量,除保證供給配合飼料外,應多喂些青飼料,以增加奶中的維生素含量和調節乳汁的濃度。供給母豬充足的清潔飲水。
5.2.5 做好仔豬的飼養管理。隨著仔豬牙齒生長,其會到處啃拱,若此時不及時補料,仔豬易因舔食污物而下痢。
仔豬產后7~10 d需在補料間擺上有香味或甜味的仔豬料(如炒黃豆、高粱、玉米,爆玉米花或在料中加些糖)誘食。料中可適當加入微生物制劑或酶制劑幫助仔豬建立正常的腸道微生物體系,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
補料間應每天更換地面的黃土或煤渣,并讓仔豬任意舔食,以利仔豬牙齒生長及補充某些微量元素。
5.3 治療 以保護腸黏膜,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為主。
5.3.1 西醫治療 硫酸慶大霉素,5~10 mg/kg體重口服,2次/d,連用2~3d。注射氟哌酸或恩諾沙星,2mL/頭,1 次/d,連用 2~3d。
止瀉助消化用鞣酸蛋白、食母生、小蘇打、胃蛋白酶等。補液可口服葡萄糖生理鹽水及多維。洛美沙星搽劑對仔豬白痢有防治效果。
5.3.2 中藥治療 可給以白頭翁6g、黃連5g、黃柏 5g、秦皮 4g、澤瀉 5g、茯苓 4g、甘草 3 g、蒼術4g,藥物每天服2次,連服5d。
5.3.3 保健療法 母豬產前7d和產后7d飼料中加入廣譜抗菌藥,如呼腸舒、利高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