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浩
日本安倍政府近年來在外交上十分活躍,以“積極和平主義”為招牌,開展“俯瞰地球儀外交”,遍訪東盟國家、突入南亞、遠涉非洲,在美國退出后仍堅持“復活”TPP,同時又在積極倡導“印太戰略”。日本似乎要一改美國大佬的跟班形象,自主營造一種有利于自身的戰略維度。這些顯性外交行動背后,蘊含著日本上百年來戰略思想和戰略行為的一次重大轉型。
“大陸取向”的歷史慣性
日本國家規模并不算大,但它孤懸于亞洲大陸之外,地處海洋之中,近代以來逐漸陷入一種歷史慣性,即通過向東亞大陸擴張,依托亞洲大陸廣袤腹地實現“以夷變夏”,最終稱霸亞洲大陸。這種“大陸取向”戰略思維,影響了明治維新以后上百年間日本對外戰略決策和行為。接受了西方強權政治“叢林法則”的日本,逐漸形成通過朝鮮半島進占“滿洲”、占領中國,進而控制整個東亞、最終稱霸亞洲的“大陸政策”。通過甲午戰爭日本打敗中國中央王朝,通過日俄戰爭戰敗俄羅斯,繼而又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試圖建立由它主宰的“大東亞共榮圈”。
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失敗毀滅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但瞄準東亞大陸的戰略行為慣性仍在持續。從冷戰中后期到21世紀初,日本趁著東西方國家在東亞激烈對抗,很快恢復了經濟。通過對外投資和產業分工,日本與東南亞進行深度經濟合作,同時趁著中國改革開放之機在中國大陸進行低端產業轉移,逐漸形成以“亞洲四小龍”為中端產品供應、以東盟工業化國家為零部件生產、以中國大陸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支撐的“雁行模式”產業鏈和經濟合作帶。
通過在整個東亞的產業擴張,日本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對東亞經濟體系的主導。它所建構的東亞“垂直分工”產業結構,對地區國家經濟發展一度起到推動和提升作用,但該結構背后卻隱含著日本百年來通過控制東亞大陸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從而支配和領導東亞甚至整個亞洲的戰略追求。
迷茫中調整舊戰略思維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及其對區域合作的推動作用日益提升,日本似乎掌控不住東亞經濟框架了。日本政治家和學者們漸趨迷茫,開始尋求建構一種新型的泛東亞構架,試圖擴大“東亞”的覆蓋范圍,引入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東亞以外的國家,以平衡中國逐漸顯現的引領作用。
日本時任外相麻生太郎2006年出版題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政論專著,鼓吹日本應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再經印度到歐洲,形成一個具有相同價值觀的聯合體。2007年安倍首次出任首相期間,便在訪問印度時提出所謂“大亞洲”伙伴關系計劃,稱將建成覆蓋整個太平洋地區、包括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巨大網絡。日本學界也展開有關日本戰略選擇的研究。這些思想動向和行為設計,預示著日本戰略界開始比照現實狀況,反思近百年來依托東亞大陸的戰略思維。
基于此,日本開始改變近百年來依托東亞大陸支撐自身領導地位的戰略傳統,轉而在海洋方向上尋求真正的“海權”,試圖依托最強大的海洋霸權美國,聯合澳大利亞等海洋性的西太平洋國家以及正探尋從“向東看”到“向東行”的印度,構建一個游離于“大陸東亞”之外的“海洋東亞”,這也與美國戰略界所倡導的“離岸平衡”構想吻合。日本近年推行“積極和平主義”外交,就是想以海上通道為紐帶建構這樣一個海洋國家協調體,來和中國乃至整個“大陸東亞”一爭高下。
第二任期開啟后,安倍便明確以這一思路調整日本外交戰略。他先在2013年呼吁建立日美澳印“民主安全菱形”,后又接過南太國家就生態問題提出的“印太地區”地理概念,揉進軍事安全與地緣博弈內涵,形成所謂“印太戰略”構想。在特朗普使用“印太”概念描述美國亞太政策后,日本更是與美加強了協調,試圖推動“印太戰略”以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對話會議等形式落地。
盡管美國退出TPP,但安倍政府仍堅持維護這一排除中國的構架,并在去年底促成沒有美國的11國版本協定,隨后“靜待”美國回歸。更直接的是,日本嘴里說著想要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卻與印澳等國積極協調,設計并簽署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替代性基建方案。
日本還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設防,加大對越南海洋安全能力建設和戰略經濟發展的投入,在印尼與中國在高鐵項目上激烈競爭,在緬甸發揮消極作用阻礙中國鐵路建設項目。同時,日本加強與印度洋沿岸的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國交流,試圖與印度一起強化對南亞一些國家的基建投資。另外,日本還籌備年度“太平洋島國峰會”,試圖在推進與太平洋國家經濟合作過程中,加入戰略協調的內涵。
更應著眼東亞共同發展
百年前落后衰弱的中國已轉向富裕強盛,這一因素推動著東亞區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新全球化進程,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倡議和方案,正引領亞洲、歐洲、非洲等區域國家,在陸海協同的維度中實現共同發展。
而日本這些年來的國家戰略轉型,則是基于近代以來西方強權政治邏輯,試圖通過樹立“海權”達到“以海制陸”的效果。這與“新型國際關系”發展的大趨勢很不協調。在中國崛起不可阻擋的現實面前,日本該考慮的,其實是結合千百年來東亞陸海協調的歷史脈絡,追求中日之間的戰略協調,攜手構建東亞經濟共同體以及跨區域的全球化網絡。▲
(作者是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中國海洋權益與領土主權協調創新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