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增
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是美國軍隊歷史上的王牌部隊。它創建于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被稱作“開國元勛師”。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戰功顯赫,總是充當開路先鋒的角色,從沒吃過敗仗。雖然早已改裝為機械化步兵師,但該師一直保留著“騎兵師”的番號。
朝鮮戰爭爆發后,第1騎兵師作為第一批美軍地面部隊入朝參戰,一直擔負主攻任務,是“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寵兒,也是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手中的一張王牌。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入朝參戰,10月25日在溫井等地區重創美第8集團軍。沃克毫不猶豫地將第1騎兵師投入戰斗,在朝鮮北部的交通樞紐云山向中朝部隊攻擊前進,企圖依靠這支王牌軍殺開一條血路,飲馬鴨綠江。
然而,美軍不知道,此時云山四周已布滿了中國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9軍,接受了攻克云山的重任。
志愿軍第39軍,是人民解放軍中一支聲名顯赫的部隊。它的前身是徐海東大將創建的工農紅軍第25軍,后改編為八路軍第344旅的八路軍南下支隊、新四軍第3師,曾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解放戰爭期間,該師千里躍進東北,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后改稱第39軍,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中國西南邊陲的鎮南關,是第四野戰軍中的攻堅尖刀,具有極強的戰斗力。
以為敵人要逃跑,39軍果斷提前攻擊
1950年11月1日,云山城籠罩在濃重的霧氣之中。
下午時分,39軍116師師長汪洋觀察發現,云山東北方向的敵坦克、汽車和步兵開始向后移動,云山城附近的敵人也開始往來頻繁。
汪洋第一個反應就是:云山的敵人已經察覺被圍,要逃跑!汪洋看看手表,16時整,距離原定的進攻時間還有三個多小時,如果不立即進攻,戰機就要失去了!
汪洋立即報告情況,39軍軍長吳信泉決定把攻擊的時間提前。
事后才知道,汪洋所發現的云山正面的敵軍不是在撤退,而是美軍騎兵第1師8團在與云山原駐軍換防。
心急如火的中國第39軍的炮火,于11月1日下午16時40分開始發出攻擊。
五顏六色的信號彈騰空而起,各種火器發出的聲音震蕩著云山山谷。緊跟在炮火之后,志愿軍步兵開始向云山發起了沖擊。
在肅清云山外圍的各小高地的戰斗中,美軍的防線很快就被突破。根據美軍的戰史記載,“中國軍隊幾乎看不出隊形的攻擊人流在各個方向上時隱時現”,瞬間便沖到美軍眼前了。一個叫張生的中國士兵在部隊受到機槍射手的阻擊停止前進時,繞到這個機槍陣地的后面,他沒有用槍,而是抱住美軍的機槍手一起滾下了山崖——類似的情景在云山四周山崗上如墨的黑暗中到處發生,云山外圍的一個個高地隨之被突破,美國士兵在他們聽不明白的吶喊聲中不斷地死傷或爭相逃命,美軍的防御陣地被迅速壓縮。
第39軍348團2營的官兵在一座公路橋上與美國士兵進行了白刃戰之后,一班副班長李連華在炮彈爆炸的火光中發現前面不遠處有四個房屋大小的物體。李連華謹慎地向前摸過去才看清楚,這里居然有四架飛機。守衛這個臨時機場的美國士兵立即與中國士兵短兵相接了,在戰斗中一班傷亡嚴重,僅僅剩下李連華和另外一名戰士。這兩名中國戰士固執地向飛機接近,在接近的過程中兩個人雖都已負傷但始終沒有倒下,直到把最后一個抵抗的美國人從一架飛機的座艙里拖出來。
李連華兩人企圖把沉重的飛機推到隱蔽的地方藏起來,但是推不動,于是就用大量的玉米秸稈把四架飛機掩蓋了起來。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唯一一次繳獲了美軍的飛機。
美軍士兵說,他們“符合投降的所有條件”
半夜時分,云山城已經陷入混亂之中。沖入城內的第39軍116師346團的先頭部隊四連到達了公路大橋,守橋的是美騎兵第1師8團3營的一個連。“一隊士兵縱隊沿著通往龍山洞的干道上嚴肅而整齊地接近南橋面。警戒該橋的美軍士兵可能認為他們是友軍,沒有查問就讓其通過了,因為他們是堂堂正正、十分肅靜地走過來的。”美軍戰史記述,“縱隊通過橋以后一直在干道上北進,不久接近了營部。突然間吹起了軍號,開始一起向營部襲擊。”四連的軍事行動如同是在舞臺上演出,除了膽大包天之外,中國士兵的機智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據中國第39軍史料記載,中國士兵通過橋梁的時候甚至“還和美軍握了一下手”。
之后,美軍3營營部立即混亂起來,中國士兵成扇面隊形展開,營部周圍響起一片白刃戰的格斗聲。
美軍一個士兵以后回憶說:“醒來時仗早已打響了……有人叫醒我后問我聽沒聽見一群馬在奔騰嘶鳴……片刻間我們的駐地被打得千瘡百孔……當我聽到遠方的軍號聲和馬蹄聲,我以為我還在夢鄉,敵人仿佛騰云駕霧,從天而降……”
志愿軍沖入云山街頭的一個先頭班只剩下四個人還沒有負傷,他們兩人一組,沿著街道搜索,但是被一輛美軍坦克封鎖住前進的道路。坦克上的重機槍火力使后續的中國部隊受到傷亡,先頭班班長趙子林惱了。他弄到一根爆破筒,攥著爆破筒向那輛坦克爬去。
為了掩護趙子林,中國士兵拼死與美軍糾纏,趙子林終于接近坦克了。坦克的聲音很大,震得街道的地面劇烈地顫抖。趙子林突然在坦克的正面站了起來,一直到坦克開到他眼前的時候,他拉開了爆破筒的導火線……中國士兵穿過黑色的硝煙向美軍士兵沖去。
云山城的美軍開始向南逃跑,但是他們的后路已經被截斷了。中國第39軍115師345團的士兵已經搶占了一個叫諸仁橋的公路路口。這場戰斗結束時,幾十個美軍士兵在猛烈的攻擊下舉著白旗投降,他們對翻譯說,他們的軍官說過,投降有四個條件:一是沒有子彈了,二是沒有干糧了,三是聯絡中斷了,四是突圍不了了。他們符合投降的所有條件。
美軍撤退的后路被斷
被壓縮在云山南面開闊地的美騎兵第1師8團四面受敵的命運來臨了。
11月2日拂曉,美第8集團軍命令全線撤退。
這時,美騎兵第1師5團從博川方向急促增援而來。但當他們行至云山以南龍城洞至龍頭洞之間的公路附近時,受到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阻擊的部隊是中國第39軍115師343團。美軍動用坦克和重炮向中國阻擊陣地猛烈轟擊,美國空軍的飛機在阻擊陣地上灑下傾盆大雨一樣的汽油,然后發射出他們的燃燒彈,中國阻擊陣地頓時成為一片火海。
阻擊異常艱苦。在343團3連的陣地上,天上是美軍幾十架戰斗機在掃射轟炸,地面上是一波又一波的坦克配屬步兵的沖擊,陣地上原來茂密的樹林已經變成了一片焦土,全連160人,打到最后只剩下幾十人。
在美軍士兵距離阻擊陣地前沿僅僅還有20米的時候,大火中的中國士兵又一次站了起來。美軍遭到了中國軍隊置于死地般的猛烈反擊。
美軍不明白中國士兵為什么燒不死,其實中國士兵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在阻擊陣地上組織挖防火溝。中國士兵在彈片飛舞之中不停頓地挖溝,把烈火和阻擊士兵藏身的工事隔離開來。當戰斗將要結束的時候,343團的團長走上陣地,他看見他的士兵們依舊在瘋狂地挖溝!
夜晚來臨了,作為預備隊的美騎兵第1師7團派出一個營再次增援,企圖解救出正在被中國軍隊逐漸吃掉的騎兵第1師8團。但當這個營在黑暗中看到一列部隊走過來的時候,已經被包圍了。美軍戰史描繪說:“整整一夜,高地的四周響起的軍號、喇叭、哨子此起彼伏,中國的少數偵察兵在這個營的四周轉來轉去,在不合時宜的時間,吹奏不合時宜的樂器。第一次與中國軍隊對陣的官兵,在不了解實情的狀態下,整夜不得安寧,被弄得神經過敏。這是一種原始的、但卻是極有效的神經戰。因此,美軍給這個高地取名為‘喇叭高地。”
“云山,中國式的葬禮”
在兩天零三夜的云山之戰結束后,志愿軍第39軍重創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斃、傷、俘美軍1800余人,擊落飛機3架,繳獲飛機4架,擊毀與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0余輛、各種火炮119門。這是美軍第1騎兵師歷史上最為慘重的一次失敗。彭德懷總司令高興地說:“從沒吃過敗仗的美國‘常勝師——騎1師這回吃了敗仗,敗在我們39軍的手下!”
美軍王牌軍在朝鮮戰場被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擊敗的消息震驚了世界。幾十年后,一位參加過云山之戰的美軍軍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心有余悸,他說:“云山?我的上帝,那是一次中國式的葬禮。”
(李云貴薦自《朝鮮戰爭》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