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合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高級顧問卡維爾曾公開宣稱:“過去我總以為,如果能轉世的話,下一次我將選擇做總統或棒球打擊王。但是現在我覺得,下一輩子,我要操作債券。身在債券市場,你可以任意威嚇他人。當然,如果能夠像評級機構主管那樣,對債券價格頤指氣使,就更神氣了。”
卡維爾所說的就是美國的評級機構。如果說高盛等投資銀行是美國的一把劍的話,那么評級機構就是美元霸權的一支鐵筆桿子,槍桿子不好解決的就用筆桿子,美國人就靠這兩桿子橫行天下。
世界上最牛的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它們摧毀一個國家經濟的秘密權力從何而來?
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為美國信用評級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造就了評級市場由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三分天下的局面,這種局面保持了幾十年,至今無人撼動。這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確實是一個奇跡,更是讓這三大評級機構成為美國摧毀他國經濟的“核武器”。
它們的秘密權力正是來自:在美國國家機器的護航下,這三大評級機構不僅對普通的公司,甚至對一個國家的經濟信用都能產生殺傷力。近100年以來,這三大評級機構在國際金融界呼風喚雨,不可一世,一直在給全世界的經濟體或組織的借錢能力進行打分。
次貸危機前,統治美國金融衍生品領域的包括房地美、房利美這兩大房貸抵押巨頭,高盛、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等五家投資銀行,花旗及摩根大通兩大財團,AIG等三大保險公司,標普、惠譽和穆迪三大評級機構。它們構成了證券交易這條食物鏈上的利益共同體,共同參與了資金提供、設計、制造、販賣、分銷、包裝和推銷的全過程。
現在看來,穆迪、標普、惠譽不止能打擊一個國家的經濟,也會影響到整個地區,甚至世界經濟。
可以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哪個國家的債務等級被穆迪評為垃圾級,那等于這個經濟體是被“一槍斃命”。
馬克思說過,一旦有適合的利潤,資本就會大膽起來:有50%的利潤,他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人間;有了300%的利潤,他就敢冒絞刑的風險。
這三大評級巨頭總部都位于紐約,受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SEC)監管,其中,標普的所有者是麥格勞希爾出版集團,其他大股東包括美國資本集團、黑石、先鋒等機構。
穆迪的最大股東是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一哈撒韋公司,其他重要股東名單里也包括資本集團、黑石、先鋒。
惠譽最大股東曾經是法國的菲馬拉克控股,不過在2015年,其大股東已變更為美國的赫斯特集團。于是,三大巨頭不管是地理位置上還是股權歸屬上,都完全成為美國公司,是美國利益的幕后推動者和經濟動蕩制造者。
穆迪、標普、惠譽三大評級機構就是這樣“頤指氣使”的危機制造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市場上風起云涌,很多金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與三大評級機構有關聯。
比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它們事先未發出預警,事后又降低東南亞國家的評級,在市場動蕩時,它們不斷地“添油加醋”加劇了危機。
“當我們準備發行債券渡過危機的時候,穆迪下調了我們的評級,讓我們在國際金融市場借不到款。”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無計可施,成為三大評級機構壟斷威力的最好佐證。
而在1998年俄羅斯危機、1999年巴西危機、2000年土耳其危機和2001年阿根廷危機中,同樣都留下了三大評級機構忙碌的身影。
2011年,在美國被標普降級之后,其CEO被迫離職,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更是在一份聲明中稱,美國將一直都是一個“AAA”評級的國家,這就是當今世界全球資本體系定價權被美國經濟牢牢控制的真實寫照。
評級機構正是因為背后有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支持,成為美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所向披靡的利器,為美國獲取利益搖旗吶喊,呼風喚雨,進一步鞏固了美國在國際市場的霸主地位。
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大評級機構代表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并成為體現美國經濟強權的隱形工具。
《滾石》雜志曾把評級機構形容為一只巨大“吸血蜘蛛”,它們“盤蜷在人類的臉上將吸血漏斗伸入每一個有金錢氣味的孔隙之中”。
事實上,美國正是用以信用擔保的鈔票來換取世界各國的商品和資源,同時又以美國國債的方式吸收各國人創造的財富和儲蓄,進而加強美元對其他國家的剝削和控制。如果一個國家陷入美元債務陷阱,最后必然是被劫掠一空。這個美元債務陷阱本身就是華爾街為了劫掠他國而精心設計的。
(摘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