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于
薯片掉地上撿起來后能吃嗎?微信紅包怎樣搶最劃算?秋衣內穿還是外穿更保暖……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很令人驚奇?但研究這些問題的人畢嘯天名頭更讓人“震驚”——人稱“清華第一戲精”“畢導”。
畢嘯天,90后,工科博士,熱衷于以工科生的視角寫生活中的小趣味,一條段子的閱讀量上千萬。他給自己的定義是:不想當段子手的化學博士不是好輔導員。
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一個薯片掉在地上臟了嗎?臟了。
臟了多少呢?臟了一根線。
一根線的面積是多少呢?等于零。
所以沒臟。
這樣的演算與結論,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這是畢嘯天的經典段子之一,還冷不丁地沖進過微博熱搜榜。
這也是畢嘯天的慣常——從生活中找出小趣味,然后用理工男的思維、科學的方法進行演算,再用開腦洞的幽默方式進行講解、傳播。
畢嘯天做過很多這種科學傳播,比如,秋衣內穿一定比外穿保暖?吃九宮格火鍋,食材煮到哪種程度才可吃,等等。
爆款之一就是“微信搶紅包理論”。“這個實驗很簡單,就是我自己拿5部手機,不停地發紅包。然后按照‘抽屜原理(數學原理),N個人搶N+1分錢,就應該有一個人搶到2分錢,剩下的人搶到1分錢。最后的實驗結果就是,最后搶紅包的那個人可能才是最大的贏家。”
這個“理論”最后成為他筆下的《微信紅包先搶和后搶差距居然這么大》,刷爆朋友圈,點擊率10萬+。
畢嘯天的每一個“發明”都來源于生活。外出吃飯在大門口等位,冷風嗖嗖中馬上想起秋衣外穿還是內穿更保暖,于是他用熱學理論加上各種實驗,最后得出秋衣外穿更保暖;討厭洗襪子,于是在攪動式、擊打式、自動揉搓式的各種研究中,制造出了“自行車倒騎帶動式自動洗襪子機”……
這些“發明創造”看得粉絲們前仰后合。校領導見到他,也直呼他“段子手”。但“惡趣味”的背后是,每一項“發明創造”,都有畢嘯天最精準的實驗解讀。
畢嘯天說,他的目的是:發現平常生活中的趣事,然后用實驗來解讀,“可以胡說八道,但一定一本正經。”
嚴肅認真授業解惑
在網上搜“畢嘯天”,有一條新聞是2014年的“PX詞條保衛戰”。因為這場“保衛戰”,畢嘯天獲評當年的“清華年度人物”。
2014年4月,有網民將百度百科上“PX”一詞的毒性,由“低毒”改為“劇毒”。清華化工系學生發現后進行更正。之后,該詞條又多次被改為劇毒,化工系7名學生用了近10個晝夜自發捍衛“PX低毒”這一科學常識,最終將“PX”一詞的詞條定在“低毒”上,而當時大四的畢嘯天,就是其中的一員。
這場大戰震驚了業界,清華校長在當年的畢業典禮上特別點贊,中國科協也將其列為2014年度十大科普事件。到后來,央視也找上門來,采訪畢嘯天。“PX是‘低毒還是‘劇毒,只是一個簡單的科學問題,作為清華化工人,打擊偽科學和不科學,我義不容辭!”
嚴謹認真、追求完美,一直是畢嘯天的標簽。畢嘯天2014年9月本科畢業后,成為直博生,攻讀化工博士。一路走來,工作生活學習,他都有著完美主義者的偏執。
這樣的“偏執”后來也體現在他的段子中。一篇推送的稿子,他會花很長時間去琢磨每個詞、每句話以及讀者的心理,“畢導出品,必是精品。”
畢嘯天說,這是他的原則:一項任務,一旦攬下了,就會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嬉笑打鬧,不只為好玩熱鬧
畢嘯天也遭受過質疑。
有人問他:“你做這些有什么用?”也有人說他“中二青年歡樂多”,是辜負了博士頭銜的“戲精”。
聽到這些,畢嘯天說:“如果做什么都首先考慮它到底有什么用,那么好玩的事也變得不好玩了。”
起初,畢嘯天是想借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改變化工男在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化工男的生活并非除了實驗再無他物。
后來,他“咂摸”出了更大的樂趣:“用做科研的思維方式,去研究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好玩。”
再后來,“好玩”就成了他一切行為的指揮棒。剛開始做微信公眾號“畢導THU”時,他羞澀不愿意露臉。后來發現,露臉后居然還多了一批粉絲。“現在女粉大概占粉絲總數的60%,這撥人肯定少不了沖我的顏值來的,畢竟我是‘蘇有朋90后版。”
自嘲自黑的同時,畢嘯天也會從中尋找樂趣。2017年9月,他參加央視科學實驗節目《加油!向未來2》,痛失“科學猜想王”桂冠,而對手竟是來自清華附中的初中生。
數萬粉絲扼腕不已:“清華博士生知識面比清華附中初中生還窄!”“畢導,注意,你隔壁初中部要來踢館了!”
網絡上議論紛紛,但畢嘯天并不在意。“這是屬于我們的‘相愛相殺,我們就是在拼科學。”
畢嘯天常說的一句話是:“在這么浮躁的社會里,要保持自己的腳步,多發現生活的小樂趣!”
(摘自《深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