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蔚夏

說到“紅眼病”一詞,人們并不陌生。然而,說到“白眼病”,恐怕不少人會感到陌生,盡管這一詞目前在生活中尚無明確釋義,但在醫學上則是相對于“紅眼病”而言,泛指一切眼白不充血的眼病。我們不妨先看看下面兩個關于“白眼病”的生活例子。
例一:年近古稀的李大爺從縣委書記一職退下來后,一直賦閑在家,生活頗有規律。一日他外出返家,無意中發現右眼看東西有些模糊,而后左眼也發生類似情況,并且很快似乎什么都看不見了。他趕緊到醫院檢查,眼科醫生稱,李大爺雙眼眼底發生了出血情況,左眼更為嚴重,出大量血涌入玻璃體,造成了左眼暫時性失明。結果一追問,得知李大爺十余年前患了糖尿病,血糖一直忽高忽低,不夠穩定。最后,李大爺又到省醫院就診,醫生告之他患的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病”。遺憾的是,雖經醫生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但李大爺最終還是左眼完全失明,而右眼僅能看到一點光亮。
例二:李先生是一位中外合資企業副老總,在不惑之年不停奔波的他七八年前就被查出患有高血壓,但由于工作太忙,應酬又多,使他很少就醫,就連測血壓的時間都很少,吃降壓藥也不規律,經常漏服。一天清晨起床后,他突感右眼似有東西在晃動,而后視物變得模糊起來,好像什么東西都不在眼前了。于是,李先生趕緊通知司機接他到醫院就醫,經眼科醫生仔細檢查,并進行眼底血管熒光造影,醫生告訴他發生的是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俗稱“眼?!?,隨后對他采取了積極的治療。不料,3個月后,李先生的右眼又出現了繼發性青光眼,使得本來還能看到一點東西的右眼,其視力終至完全喪失。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白眼病”實際上就是視網膜受到損傷的眼底病,往往眼不紅,無痛感,患者起初常覺眼前有形狀不同的黑影晃動,或視物變形,有的則無任何原因而突然視力下降,甚至失明。醫學研究表明,各種眼白正常的眼病如不及時治療,可致視力完全喪失,其危害遠遠大于眼白充血的“紅眼病”。
近年來據眼病流行譜顯示,隨著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發病率的上升,因細菌、病毒、外傷等引發的“紅眼病”相對減少,而眼白無任何充血的“白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針對“白眼病”對視覺功能的危害,主要招數有三。
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用眼習慣。保持愉悅的心情,注意控制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平時多吃些水果和蔬菜,戒煙限酒,每天最好保證7——8小時充足的睡眠,經常進行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體育鍛煉,以此預防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用眼也要講究勞逸結合,不可過久視物,不宜在光線暗處看東西,應經常遠眺綠色植物、做眼保健操或按揉眼部穴位,促進眼部的血液循環,提高眼睛的抵抗力。
積極控制和治療原發病。一定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千萬不可馬馬虎虎,吃吃停停,或隨便改換藥物。應堅持治療,并定時監測血脂、血壓、血糖。
定期檢查眼底。許多人還不知道,全身的血管中,唯有眼底視網膜上的動脈和靜脈是能夠被醫生借助儀器直接看到的,而這也成為發現和觀察與之相應的全身原發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瞭望哨”。定期查眼底有兩大好處:一是對一些貌似正常的中老年人來講,可以通過觀察視網膜血管的變化,確定有無眼病,或者通過微小變化順藤摸瓜,查找未曾表現出來的原發疾病,及時加以預防;二是對已患有全身疾病的人來說,則可以通過眼底檢查,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防止這些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尤其是保護視網膜血管,不至于失明。
一般來講,人到中年以后就應每年檢查一次眼底,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患者,最好每半年做一次眼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