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冰
去瑤里時,雨還在下。細雨里飄過的風,從繁花的樹林里吹過,帶著一股幽遠的淡香,溫煦地摩挲著我的臉龐。
瑤里汪胡的原始森林,古木參天,古藤纏繞,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這么多名貴的古樹,很多連名字都是第一次聽說。林中有條山澗,溪水清澈見底,時而嘩嘩地流淌,時而積水成潭。踩著木板搭建的棧道在林間穿行,慢慢躑躅在這風清雨細、如詩如夢的汪胡原始森林,思緒隨著山壑間的水聲,山罅里的泉響,一路流淌。
瑤里,古名“窯里”,有著幾千年的點火燒窯史,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遠在唐代中葉,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用瑤里高嶺土燒制出來的陶瓷,曾改寫了一部制陶史。山清水秀的河岸邊,處處可見淘洗池、古窯址。千年的水碓在瑤河水的推動下仍在有條不紊地轉動,歷經宋元明清。熊熊的窯火,曾映紅過山間的夜色,燒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陶器。
瑤河穿鎮而過,兩岸之間修有石頭拱橋,和一座用杉樹板鋪成的木橋。杉樹原木做成的橋腳穩穩地站在水里,簡潔利索。走在橋上,清脆的腳步應和著杉木發出輕微“嘎吱”聲。瑤河水不深,但水流湍急,水質清澈,河底的卵石粒粒可數。河里,密密麻麻地游動著紅色的、青色的魚,數量眾多,成群聚在水底嬉戲。橋頭邊,看到一塊瑤里鎮政府于1996年立的“禁漁牌”,上面清晰寫道:根據民意,全村禁止捕魚。據知,瑤河禁魚的傳統早在明代就已開始了。每年的禁漁節,鎮上居民敲鑼打鼓地在瑤河里放很多魚苗,河里的魚越來越多,瑤河觀魚也成了一景。

瑤里的建筑是典型的徽式風格。歷史上,徽商積累起了豐裕的財富,卻由于在建筑構制上,只能將巨大的精力與財富,用于建筑的裝飾與擺布上。高大奇偉的馬頭墻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宕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涂劃出斑駁的線條,凝重沉靜。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家具,與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墻頭的青藤老樹相映相依。在瑤里古鎮古建筑中,以程氏宗祠最為壯觀。
一條又一條的小巷和迤邐而古樸的青石板路,斑駁的老墻和已辨不清原色的木格小窗,恍若另一個時空里的影像碎片。輾轉在曲折迂回的黑瓦灰檐中,除了婉約,除了古典,更像是一幀地道的寫意水墨畫卷,演繹著自古而來的深遠安穩,漫不經心,卻又攝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