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

前年中秋節晚上,一輪明月的清輝,把天空清洗得如藍色絲綢般微微蕩漾,幾個中年男人在樓頂小花園里喝著酒,喝到微醺,望頭頂明月,一個男人突然傷感地說,這么好的月光,我們應該回故鄉去看看啊。這群男人默默低下頭,其中一個男人嘀咕道,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嗎。那男人大聲說,我們的出生地啊,才是故鄉。他站起身說:“不要辜負了這月光,我馬上趕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報個名!”
七個男人,開兩輛車,一個不少地驅車趕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鄉,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群山懷抱中。高速路上走了一個小時,還要在崎嶇的山道上行駛一個多小時,到達他老家的村莊時,月亮已踱至中天,山野寂靜,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滿天月光沐浴中,夢境一般安寧。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聽那回到故鄉的男人,聊著童年往事,聊著有一年中秋節晚上,爺爺叫醒睡夢中的他,悄悄塞給他一塊手工做的土月餅,那個香啊,三十多年了,還在嘴邊彌漫,在夢里飄散。
這群男人,在那個山野里的中秋之夜,沒回城里,就在車里簡單地睡了一覺后,于黎明時分披一身枝葉草叢中的清涼露水驅車回城。
我是那群男人當中的一個。回到城里的幾天里,我感覺腳底,還蒸騰著那個村子里的地氣,那一輪明月照亮的村莊,已嵌進了我記憶的底片。
我們這些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輕煙裊裊的鄉愁嗎?鄉愁的源頭,或許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喚。一個人無論活在哪里,其實也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葉青翠。這株植物最初的根須在哪里呢?或許,它就在生命出發的地方,那就是故土。我明白了,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悅,那是因為心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點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過,被風吹稻浪掀得嘩啦啦響。還有什么,比在一輪明月當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
我想起我媽,十八年前來城里過的第一個中秋之夜時,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那年中秋晚上吃過飯以后,我媽說,她想一個人出去走一走。結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陽臺藤椅上望著一輪滿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點鐘,還不見我媽回來。爸著急了,給我打來電話,你媽還沒回來啊。我慌了,四處找媽,終于在一條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媽,她蜷縮在墻角邊,身子瑟瑟發抖。我媽給我一盒火柴,她說,她劃亮了好多根火柴,還是沒找到回家的路。后來我才明白,她是想去找剛搬到城里來的一個叫周德才的老鄉聊一聊,準備中秋過后結伴回家幫村子里的人種胡蘿卜。中秋夜里,我媽琢磨的,還是老家的鄉親、莊稼、牲口。
還有在城里夜市擺一小攤賣麻辣燙的鄉下人老左,這幾年每到中秋,就要和妻子回到村子里去。老左對我說,還是回到老家院子里,吃著月餅望著月亮,心里感覺美滋滋一些。
我曾經對我身邊的人,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發現他們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以上,都是從鄉野遷徙而來。在這些生命的龐大遷徙中,他們的心里,始終還有一個關聯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騰流淌,這就是中國人深埋在骨子里的鄉土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