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市作協進行創作輔導
北川作為大禹故里和羌族聚居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顯著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文學創作起步相對較晚,基礎相對薄弱。自劉大軍、母碧芳調離,相當長一段時間北川文學活動幾乎停滯,只有郭志武等極少數作者堅持寫作。到2000年以后,馮翔、祭鴻等開始發表小說,加上市作協與《劍南文學》的編輯老師多次到北川開創作輔導會,北川的文學愛好者才又提起筆,多次參加市上的培訓會、改稿會等活動并不間斷地有作品在外發表,北川文學創作逐漸復蘇。

縣作協主席祭鴻作品討論會
5·12地震后,馮翔去世引起社會震動,其作品也受到社會關注,長篇小說《策馬羌寨》及文集《風居住的天堂》先后出版。2013年北川縣作家協會成立以后,北川作者以《北川文藝》為平臺,創作了大量生活氣息濃厚、文風樸實、情感豐富的作品。北川文學隊伍迅速擴大,縣作協會員達六十多人,形成了一個人數穩定、有活力的創作群體。

作協會員討論文學創作

參與中國詩歌節詩歌朗誦
北川老作者以王培芳、劉川石、朱國華、付培珊、張明良等為代表,他們文學基礎扎實,生活閱歷豐富,熟悉本土文化,情感豐沛,寫作勤奮。王培芳的散文文化底蘊厚重、情感內斂,新詩與舊體詩兼長。劉川石的散文詩注重意象空間拓展與理性思考,語言富有張力。實力作者以郭志武、祭鴻、馬青虹、張成緒(成緒爾聃)等為代表,他們眼界開闊,文學素養高,探索精神強,文學觀念更新快,不懈地尋找自我突破。祭鴻、馬青虹的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發表與獲獎。郭志武的小說以本土人文為根基,著眼于本土小人物的生存與命運書寫,具有渾厚的民族文化、鄉土文化特色。祭鴻小說著眼于對生命與人性的關懷與思考,表現形式多元化與個性化,充滿對現實的悲憫情懷。馬青虹的詩歌意象紛呈、文字極具銳度與個性,著力表現年輕一代內心與現實的沖突與自我蝶化。張成緒(成緒爾聃)以劇本見長,兼顧詩歌、小說,其羌族文化根基深厚并能很好地融于文學作品中。青年作者以余弦、李蒙、楊芳、周茗鳶等為代表,他們思路靈活,目光敏銳,想象豐富,接受新觀念能力強,文字個性張揚。此外,還有李春、周永珩、王星嶼、楊志宏、尚祥光、任朝富、董靜、袁志芳、李強、王厚強、段秀敏等一大批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作者,他們生活積淀豐厚,關注現實生活,文筆優美、情感濃厚、寄情于這方水土,寫出了一大批真切動人的文學作品。
從某種程度上看,北川文學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創作土壤和創作氛圍,創作出了數量可觀的文學作品。但作為一個山區人口小縣,北川文學創作的基礎還較差,整體素質還亟待提高。從總體上看,北川散文創作基礎相對較好,作品數量較多,但隨意性、自發性強,缺少文學創作的計劃、立題與構思,缺少深層次的發現與思考,缺少視角與情感獨特性,文字的多元化與個性化不足。北川小說創作差異較大,一部分作者視野不夠開闊、對存在的差距認識不清,觀念約束大、表現形式單一,吸收與轉換生活的能力不夠。詩歌作者人數不少,但多為直抒胸意的作品,缺少意象空間延展與個性化表達。北川作者群體整體文學素養有待提高,應當通過增加閱讀量、更新文學觀念、增強與外界的交流來走出島嶼化狀態,跟上當代文學發展的步伐。
北川具有大禹、羌族、自然生態等多重區域文化優勢,我們相信,只要多扶持、多培養、多交流,北川的文學創作就會有長足進展。只要用心澆灌,這片土地上一定能生長出優秀的作家,能產出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