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念念

小時候特別貪玩,每天都要玩到很晚,鄰居家的阿姨經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了。”我不聽,繼續玩,直到餓得不行才往家走。長大以后,阿姨沒有再叫過我,我也很少回家了。
剛過完18歲生日,我便只身一人來到異鄉。習慣了北方的秋高氣爽,在南方的艷陽天里,一度失了方向。
我飲食不習慣,一連吃了一周泡面,最后導致食物中毒,住進了醫院。
想家,特別想。真的,沒有哪個時候,像當時那樣強烈地想念。原來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就是他的歸屬感,家在哪里,胃最清楚。這個是騙不了人的。生你養你的土地,永遠都是你的根,而根的附近纏繞著的藤蔓,就是我們永生的親人,忘不掉,也逃不了。
如果我們沒有離開家,就不會懂得鄉音有多親切,如果我們不曾失去,就永遠學不會珍惜。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朋友正在美國的舊金山,她滿腔熱血地去學服裝設計,但幾個月下來,才發現自己高估了自己對孤獨的承受能力。
留學的日子,是對家鄉蝕骨思念的日子。不管多忙,她每天都會拖著疲憊的身體,到唐人街去走一走,坐一坐。聽一聽國人的聲音,再吃一碗熱騰騰的面,就是對自己最高的獎勵了。因為只有在這里,自己的心才能暫時有所歸屬,胃才會稍稍妥協,這里是忙碌聒噪的靈魂背后,停泊的一葉小舟。
那段時間,她總也不敢往家里打電話,因為只要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會忍不住哭出聲來,畢竟她最怕的,就是家人的掛念。
有多愛國,多愛家,這種感受,離開過才會懂。
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在風中漂泊的風箏,無論飛多高,走多遠,無論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多光鮮,都永遠無法忘懷媽媽煮的那碗面。
因為那是風箏的線,寫滿了牽掛和思念的線。
曾經有位讀者在后臺留言說,自己曾經就是因為一碗面而痛哭失聲。
那是一個冬天,下著很大的雪,她加班到很晚,又累又餓,想隨便吃點東西就回家休息。街道的拐角處,新開了一家面館,她走了進去,叫了一份家鄉的面,吃著吃著,眼睛就濕了。這個味道,就是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她忍不住去問了老板娘,才知道她們是同鄉。她們用家鄉話聊了很久,回去以后,她也默默地哭了很久。那天是她媽媽去世三年的忌日。自從沒了媽媽,再也沒有人問過她,在外面是否吃得飽,穿得暖。
對她來說,外面的世界無論多熱鬧,多新鮮,都永遠比不上媽媽做的任何一頓飯,不只是因為那個味道養她長大,更是因為媽媽的愛,始終無可替代。畢竟我們吃飯不只是為了活著,更是為了感受人世間的那抹煙火味,每一頓飯的背后,都凝聚著一個家庭的愛,以及期待。
哪里的飯最好吃?答案永遠是:家里的。而家在哪里?胃最知道。
只要熟悉,就永遠不怕,無論是險灘還是暗堤。因為家就是底氣,有了家,無論怎樣風雨怎樣漂泊,總會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