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潤青 李少梅
十幾年前,國外就有專家提出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將大有裨益,甚至有學者建議制定法律禁止家長讓年齡低于3歲的兒童看電視。然而,現如今的幼兒作為數字原住民,一出生就身處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數字化生存已然成為當今幼兒的生存方式。無論在家里或是餐廳、車站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孩子們拿著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的畫面,閱讀早已不再局限于圖畫書等印刷媒介以及靜態的圖文,甚至突破了傳統電視單向的影像呈現,手機、平板電腦等各式各樣可交互的科技產品極大地改寫了當代兒童早期閱讀的體驗和方式,通過交互式電子媒介進行數字閱讀正在成為孩子們早期閱讀的新形式,兒童已經進入了借由視覺機器和科學技術來“閱讀”的圖像時代。作為父母,我們是否認真觀察或思考過,當今孩子的閱讀到底悄然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閱讀時空的開放性 不論是手機或是其他各類電子產品,外形通常小巧,但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孩子可以隨時隨地閱覽到古今中外的各類知識和信息,數字閱讀的超文本性使得孩子的閱讀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
閱讀內容的豐富性 云端就像一個知識與信息的浩瀚宇宙,包羅萬象的內容以及新奇多元的視角全方位刺激了孩子的感官體驗,多彩、豐富、動態的形象讓屏幕前的孩子激動不已,豐富的資源為孩子拓寬了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閱讀方式的多樣性 電梯、商場、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電子屏,移動電子設備上各式各樣的App、訂閱號,從“電子閱讀”到“有聲閱讀”,科技的演進為今天的閱讀方式提供了更為多彩的方式,網絡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把孩子的閱讀拓展為一種能夠全身心投入體驗為主導的聯覺(視覺、聽覺乃至觸覺的融合)。
沉浸于享受數字閱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父母也需要理性地思考數字閱讀在孩子成長道路中帶來的種種挑戰:
閱讀質量難以把控 這一點可以說是大多數家長最為擔心的一點。許多孩子玩起電子產品無師自通,由于現在的網絡環境缺乏有效監管,大量超越孩子年齡接受范圍的信息不請自來,從而使得孩子的身心發展受到影響。
前段時間一則關于動畫片的新聞讓不少家長惴惴不安,一些內容陰暗血腥暴力的視頻披著經典動畫的外衣,以卡通人物名為關鍵詞,正大光明地出現在各大視頻App的兒童專欄中,當一些小朋友無意間點到其中一個視頻后,系統便會自動推送大量相關視頻。這些視頻的背景音樂通常是歡快的兒歌和孩子的笑聲,如果沒有陪在孩子身邊,父母怎么會知道孩子到底看到了些什么。
閱讀習慣發生轉變 過于豐富的感官刺激使得孩子注意力集中的閾值不斷提高,飽和的信息致使孩子產生了思維的技術依賴,孩子一旦習慣于碎片化、快餐式、多感官刺激的閱讀形式,便難以養成平靜和專注思考的能力。
親戚家的孩子榮榮,從小比較調皮,榮榮的媽媽發現iPad能夠讓榮榮安靜下來,并且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所以榮榮在家大半的時間都是與iPad共同度過。可是后來到了一年級,榮榮卻無法做到安靜地聽課寫作業,現在小學快畢業了,榮榮仍舊難以適應“枯單調燥”的學習過程。
圖像時代的閱讀對孩子的影響讓家長既愛又恨,一方面享受網絡世界帶給孩子逼真直觀的視聽審美與積極參與的快樂體驗,另一方面又擔心虛擬世界的種種陷阱。于是便有走到哪里給孩子玩手機玩到哪里的家長,也有從來不讓孩子去看電視、玩手機的家長。
事實上,無論從技術層面或者文化層面,我們都需要從全新的視角和理念界定閱讀。孩子已處于一個無時不讀、無處不讀的開放閱讀時代。一味地讓孩子拒絕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反而會加深孩子的好奇心,一旦逮住機會,孩子反倒更容易上癮。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圖像時代數字閱讀的新形式呢?
合理地限定時間 進入圖像時代,科技讓我們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孩子存在于一個同在、同構、交融、互動的虛擬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中,對待數字閱讀的新形式,父母大可不必過分緊張,不妨跟孩子約定好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告訴孩子每隔一段時間需適時的休息和調整,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數字閱讀習慣。
陪伴孩子共同閱讀 無論何時,電子媒介不應成為孩子思想的主宰者和代替父母的陪伴者。大量研究和事實表明,孩子沉溺于網絡是因為缺乏父母有效的陪伴。父母應始終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忠實的陪伴者和最堅實的守門員。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時,父母應做到耐心陪伴,唯其如此,才能確保紛繁復雜的網絡在孩子閱讀時呈現的是一個健康的、有價值和意義的世界。
引導孩子有效使用電子媒介 當今社會,數字閱讀不可避免地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適當的時機為孩子介紹并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獲取有效信息才是關鍵。作為家長的我們應當引導孩子學會辨識信息,有效閱讀,合理使用工具,讓孩子學會成為工具的主人而非讓工具禁錮孩子的發展。
數字閱讀雖為大勢所趨,但沒有一種媒介會完全取代另一種媒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家長需要時刻冷靜清醒,既要讓數字閱讀成為對于孩子而言真正受歡迎、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早期閱讀新形式,又不忘讓孩子在觸摸紙質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享受閱讀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