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詠梅
唐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現在,相當一部分家庭沒有經常的睡前閱讀,但高學歷家庭親子共讀的比例更高,親子共讀的方法更豐富。除了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共讀以外,如何選書、如何共讀是家長最多的困惑,網上資訊、書籍、雜志、老師、親友是家長重要的求助渠道。
早期閱讀存在著“兩歲拐點”現象,比如不同家庭兒童的閱讀量在0歲至兩歲期間持續拉大,與父母陪伴閱讀的程度密切相關,而有獨立存放童書的位置、家庭每年購買童書的花費、睡前共讀的比例等情況到兩歲時達到高峰。“兩歲拐點”現象與兩歲以前孩子注意力有限有關,也與兩歲左右的孩子掌握基本的母語有關,說明兩歲之前的閱讀支持非常重要,零到兩歲兒童的閱讀狀態值得關注。什么時候開始進行閱讀、選擇什么樣的書、用什么樣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到閱讀上,有很多技巧的講究,父母需要得到專業指導和閱讀公共服務機構的支持。
林文寶(臺東大學榮譽教授)嬰幼兒閱讀有兩個重要觀念,一個是新西蘭的克蕾博士提出的“讀寫萌發”,另一個是英國的中學校長溫蒂·庫林發起的“閱讀起步走”。“讀寫萌發”強調幼兒在生活中即開始學習讀寫、幼兒學習是一種社會歷程、幼兒是學習讀寫的主動者、閱讀和書寫相互關聯發展。“閱讀起步走”目前在臺灣也非常普遍的,孩子還沒出生就把將閱讀禮袋送到家長手中,同時向家長說明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及介紹附近的圖書館。
此外,孩子聽故事的頻率會影響到他將來的閱讀能力,而愛上閱讀的前提是讓孩子自主閱讀,保證孩子閱讀的十大權利(不讀書的權利、跳頁閱讀的權利、不讀完整本書的權利、一讀再讀的權利、什么都可讀的權利、包法利主義的權利、到處都可閱讀的權利、攀爬頁數的權利、大聲朗讀的權利、保持沉默的權利),孩子自然會如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珍妮·喬爾的閱讀發展階段理論那樣逐漸“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習”。
尹莉(清華大學外文系語言與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大腦是可塑的,智力是可以提升的,閱讀能有效延伸智力。西方早期讀寫教育非常發達,因此要提醒家長和教師重視幼兒閱讀的軟環境,在親子閱讀中培養成長心理模式來提高幼兒早期認知的語言學技能。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卡羅爾·德韋克有兩種心理模式,即固化心理模式和成長型心理模式。前者認為智力是固定的、天賦是不能控制的,所以傾向于使自己看起來更聰明,關注結果,用成績或表現來證明自己是聰明的,逃避可能危及自己形象的挑戰或失敗。后者認為智力是可塑的、大腦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訓練的、智力是能夠通過努力發展的,他們愿意迎接挑戰,認為挫敗是學習的機會,不會損害自己的形象,愿意努力表現得更好,從而使智力變得更強。
打造高質量的軟環境是通過閱讀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心理模式的關鍵。核心途徑有兩種:一是贊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賦,贊美幼兒在發現語言文字的規律中所付出的努力,強化閱讀神經回路的形成和聯結;二是了解大腦和智力的可塑性,懂得孩子的每次努力都意味著大腦神經元在建立新的、更強的聯結,幫助孩子在6歲之前形成“閱讀腦”,用閱讀延伸智力。
李甦(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博士生導師)通過分析北京市近700名家庭父母的閱讀行為與親子共讀現狀的關系可以看出:父母自己閱讀的頻率越高、時間越長,孩子閱讀的頻率越高、獨自閱讀時間的時間越長、早期文字意識水平越高、越能積極參與親子共讀;父母進行紙質閱讀越頻繁、每次紙質閱讀時間越長,兒童進行紙質閱讀也越頻繁、每次紙質閱讀的時間也越長;親子共讀的頻率越高、每次親子共讀時間越長,孩子進行閱讀的頻率也越高。影響兒童閱讀發展有很多因素,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拿起書來讀、經常讀、讓孩子看到你在讀并跟孩子一起讀”。
王健櫪(北京幼兒園閱讀聯盟導師、樂米樂兒童環境發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閱讀能力是獲得學業成就和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早期閱讀對未來閱讀能力和學業成就有預測作用。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我發現在美國實施了五六十年歷史的早期兒童發展項目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尤其重視創設閱讀環境、對家長提供閱讀指導、預防閱讀困難。
美國幼兒園的門上看到的海報,其中給3~4歲家長的建議是:經常給我讀書、給我時間自己讀書、玩語言游戲、分享詩歌、鼓勵涂鴉、做標簽、有限的電視時間、在圖書館度過更多的時間。給4~5歲家長的建議是:給我讀書,和我一起讀書、帶我去書店、幫我能夠讀字、給我指認字母和文字、鼓勵書寫、參觀圖書館、和我一起創作故事、有限的電視時間、做家庭留言板。給5~7歲家長的建議是:讀簡單的章節書、陪同和鼓勵我自主閱讀、讓我讀更多的詩歌、玩更多的語言游戲、鼓勵我讀書給小寶寶聽、有限的電視時間、帶我參觀圖書館。在這些其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限的電視時間”,今天的中國家長尤其要重視這一點。
單曉梅(空軍直屬機關藍天幼兒園園長)我們提出設計一個家庭的“一米書窩”,即“小巧、溫暖、親切、安全;1平方米即可;便捷、舒適、孩子喜歡;因地制宜,無需和他人比較;多聽孩子的想法,共同創建。”這樣的具體建議可以讓每個家庭都有能力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孩子保持對閱讀、圖書的興趣,讓親子陪伴閱讀成為常態。我們每周五都會邀請家長進班給幼兒講故事,開辦家長沙龍,解決家長不會選書、缺失家長陪伴等共性問題。還建立了閱讀群,教師對家長的困惑給予專業解答,解決個性問題,收到了很好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