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打過多場對外戰爭的國家,譬如海灣戰爭、南聯盟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日前,美國又繞開聯合國,聯合英國、法國對敘利亞實施轟炸,戰爭機器再次開動。那么,為什么美國會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呢?
戰爭就是“投資”
眾所周知,現代高技術武器價格昂貴。一艘航母40多億美元,一架B-2轟炸機2億到3億美元,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步兵的一套行頭也高達5萬美元。軍隊現代化是很花錢的,錢怎么弄?美國以其做法告訴世人:戰爭是國家的一種“戰略性投資”。
在美國人看來,國家決不能因軍隊建設和戰爭而做蝕本的買賣。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用的都是由最新技術開發出的裝備。對于一般國家來講,短時間內既開發不出、也用不起。而美國則不同,它鼓勵部隊使用最新技術開發最新裝備。軍事需求促進發展,發展牽動科技進步,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全面提升。
美國的基礎設施已很完備,不需要修建大型水電站、高速公路、港口和機場,國民社會生活所需求的技術含量又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成了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及科技發展的重要一招。
只要戰爭之火燒不到美國本土,只要戰爭不會造成美軍的過大傷亡,“非接觸、零傷亡”戰爭規模越大、消耗越多,對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越有利,否則,美國經濟則有可能衰退、停滯。
反過來,美國的經濟越發達,公共積累越多,它投向戰爭機器中的資源就越多,戰爭驅動鏈越活躍。戰爭驅動鏈,不但為美國打造了強大的軍隊,生產出了熱銷國際市場的武器,還衍生出無數的創新技術,使美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一項研究表明,美國軍方研究的項目至少有60%可以直接用于民用領域。
先軍后民
近些年的幾次局部戰爭,使美國人認為:市場在現代高新技術的發育過程中,作用是極為有限的。在高科技領域里,真正能夠牽動高新技術發展的原動力不是市場,而是軍事技術發展和戰爭的需求。
以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被廣泛應用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為例,它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制的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目的是為陸、海、空三軍提供實時、全天候和全球性導航服務,并用于情報收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訊等軍事目的。歷時二十余年的研究實驗,耗資300億美元,到1994年3月,24顆GPS衛星才布設到位,并形成了今天被軍民領域廣泛采用的現代社會化大工程。
毫無疑問,漫長的研制周期,反復的、看不到回報前景的論證、試驗和改進,這種巨額的投入,除了因國家安全需要,能夠不計成本地使用公共資金來進行外,任何市場都承攬不起。但是,軍工開發出這一項目后,市場卻能使企業以有限的資金進行二次應用開發,并通過資本運作和市場營銷,使它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許多“高、精、尖”的大社會化工程,都是軍用開發在先,成功后再民用推廣才獲得成功的。
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曾花巨資開發出由77顆衛星組成的“銥”星電話通信系統,初期運行就因成本高、產量少、用戶不多而險遭破產,該公司損失26億美元。美國軍方看到衛星電話的前景,同該公司簽訂了高達2.52億美元的產品和服務合同,使“銥”星起死回生。而在伊拉克戰爭中,“銥”星衛星電話通信極大地緩解了美軍軍事通訊頻道不足的問題,保證了戰場上士兵能隨時同指揮中心和上級取得聯系,并使衛星電話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互聯網、GPS、“銥”星……已經和將要為美國國庫創造出滾滾不斷的財源。正是這樣,美國的軍事投入產生了一種軍民互動的“增值效應”。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