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航空動力是燃氣推進動力學,需要精確數據,且物力、人力、時間缺一不可,亟需尋找更合適的動力源。本文根據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宇宙物理黑洞到奇點黑洞,再到暗能量黑洞循環過程;宇宙普遍有特殊聚變裂變現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等理論研究激發出了引力作為宇宙飛船新動力源的猜想。根據宇宙元素來源說、恒星元素形成環境、近代物理人造元素理論和方法及原子彈、氫彈等爆炸物質產出元素設計出了一種裝置,可人工合成物理性質穩定的元素,或發現新的化學元素。
關鍵詞:萬有引力波;化學元素;同步輻射射線;強子;氫氣;磁石
中圖分類號:O4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8)10-0156-03
Theoretical Study on Obtaining Artificial Chemical
Elements by Gravitational Wave
WEN Bingxiong
(Guangxi Xinduo Ceramics Co., Ltd.,Zhangzhou Guangxi 543302)
Abstract: Modern aviation power is the gas propulsion dynamics. It requires accurate data, material resources, manpower, and time. It is urgent to find a more suitable power source.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the gravitational effect of dark energy and dark matter; the physics black hole to the black hole of the singularity, and then to the dark energy black hole cycle; the universe generally had special fusion fission phenomenon. Einstein's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o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inspired the gravity as a spacecraft the new power source conjecture. According to the sources of cosmic elements, the stellar elemental formation environment,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modern physical elements, and the explosive material output elements such as atomic bombs and hydrogen bombs, a device was designed to artificially synthesize stable elements and discover new chemical elements.
Keywords: gravitational wave;chemical element;synchrotron radiation;hadron;hydrogen;magnet
1 和引力波相關的學術推測
1.1 地球也有磁力
磁石的磁力學是我們認知的各科學領域中最主要的力學,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還不知道原子內部的斥力、引力、磁力和萬有引力究竟是怎么成形的,只知道其宏觀物理性質,而不知道其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如磁力可以變電力、電力可以變磁力,更無法得知萬有引力的形成。有科學家提出,只要理解量子引力學,就可以知道自然界各種力怎么形成。地球也有磁力,本文推測這與萬有引力有重要的聯系,而且這種力是一種變化后的力,與地球內部高壓高溫核聚變的極端條件環境有關。因為宇宙所有行星內部都有核聚變現象??茖W家都知道萬有引力與質量、距離有關,而磁力的物理性質也極其相似。
1.2 物體間引力不僅只與質量有關
科學家認為,地球表面上兩個物體之間引力只與質量有關,本文認為還有其他可能。宇宙中的中子星等質量足夠大,如果其發生爆炸,會裂變成許多碎片,其中一些碎片體積很小,但如果質量大得驚人,是不是會帶動周圍的行星和恒星圓周運動,重新形成一個星系。宇宙學認知沒這個現象,宇宙中只有內部有聚變和其他極端物理行星才會帶動其他行星圓周運動,暗能量黑洞與物理黑洞就是鮮明例子。暗能量黑洞最后形成各種星系,而物理黑洞質量夠大,最后不運動了。所以,萬有引力形成與質量相關不是很重要而是特殊條件環境變相出來的力。磁力是人類認識最突出,最相似萬有引力的力性質,本文擬用磁力做一個量子引力實驗來驗證結果。
1.3 高能粒子和萬有引力有很大聯系
宇宙空間的介質有光子、高能粒子、射線、輕子和介子。研究發現,宇宙各種射線,高能粒子和萬有引力有很大聯系,2015年,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來自兩個宇宙黑洞合并過程激發的引力波信號[1],這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存在。宇宙恒星初形成時,氫氣體云經過核聚變后形成各種元素,當聚變燃料氫氣體燃燒完,引力坍縮變成黑洞,黑洞形成引起時空扭區[2]。既然萬有引力可以用物理手段改變強弱,本文將嘗試解析引力與各方面的物理聯系。
2 關于引力波可以被利用的理論研究和實驗設計原理
2.1 引力波可被利用的理論依據
物理研究證明,暗能量的作用就引力效應,宇宙中暗能量黑洞核心區域由于某種原因,使時空效應發生變化。暗能量衰弱,引力場發生收縮??拷诵牡暮阈沁M入A域撕碎,成為核心能量,引力場又發生了變化,使更多恒星進入A域引力場,并越來越強,暗能量越來越多,那么暗能量黑洞收縮就會加快,最終形成物理黑洞。經過計算,發現這種變化可能存在一個方程式,即時空效應程度值與暗能量密度成正比,與兩個物質距離成反比。這個公式符合暗能量黑洞到物理黑洞,物理黑洞再變成奇點黑洞,奇點黑洞到暗能量黑洞。因為可以推導出暗能量黑洞核心時空效應變弱,而暗能量變弱會使得整個星系暗能量變弱。但星體時空效應程度不變,暗能量變弱,公式計算出距離變近其暗能量值平衡,就是星系收縮原因。當星體進入暗能量黑洞A域,撕碎成核心能量,那么整個暗能量密度再次變大,整個星系的星體又再次變強,公式又可以計算出它們再次靠近,直至成為物量黑洞,奇點黑洞后期發生大爆炸,那么碎片變成星體,而這時整個星系暗能量未發生變化,而星體時空效應值變化了,暗能量變弱,那么它們距離有近有遠,時空效應值與質量和極端物理有關,當兩時空效應值越大,暗能量密度越大,當它們距離不能再近,大到一定數值,其就會脫離地球約束飛向另外的星球發生引力作用,這正是宇宙飛船設計的理論依據。
為什么漩渦星系中外圍星體繞星系中心的速度與內圍星體速度差別不遠?如果用引力理論計算外圍星體速度應該慢,結合太陽系和其他星系觀察,星系外圍的星體無論質量還是平均密度都比內圍的大??梢?,外圍時空效應值大,時空效應與暗能量有關,星系中心暗能量分布值與星體控制的暗能量疊加起來總量引起引力效應大,那么他們的公轉速度就快。
2.2 利用黑洞原理設計的引力波析出化學元素模擬實驗
如果從黑洞形成原理設計一種模擬實驗,在地球空間中實現時空扭曲激發了引力波,引力波作用力大于地球重力9.8N/kg,就脫離地球約束,飛向宇宙其他星球。
實驗中怎么得到激發引力波呢?需要在極端物理條件和特殊的物理環境下進行。模擬恒星核聚變物理變化的實驗,可能讓時空扭曲(氫彈是聚變,但爆炸時間太短,無法時空扭曲),實驗目標就是物理方法改變磁石和通電金屬線圈原子內部結構,盡可能把磁石的磁場和金屬線圈電場的引力場變大,當引力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與宇宙其他星球發生力的作用。引力波強弱和力的比例平衡,決定飛船飛行方向。實驗過程中的核聚變會輻射許多射線,包括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紅外線、紫外線,高能粒子等,而且核聚變后產物形成多種化學元素[3],這證實了這個實驗合成元素成功率很大。
宇宙化學元素來源至今還沒有確切說法,本文擬根據宇宙變化的極端物理條件設計實驗。宇宙化學元素形成是恒星聚變后的產物[4-6]。同時,各種射線,如紅外線、γ射線、Χ射線、紫外線,都對化學反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些射線是原子核發生物理變化輻射出來,說明其與原子結構聯系較大。實驗用高密度氫氣、氘氣或氚氣代表恒星初形成氫氣云。α射線、Χ射線、紅外線、紫外線、β射線、γ射線、中子流和質子流,代表核聚變輻射的射線和高能粒子。通過實驗可知,輻射能量核反應方程,即一個中子和質子結合氘核要放出2.22兆電子伏能量,這個能量以γ光子形成輻射出去,相反過程用γ射線轟擊釙原子核才能分為中子和質子。各種射線輻射與反輻射為合成元素提供了能量,能量包括暗能量(時空效應程度值改變它所在范圍內暗能量也隨著改變)和其他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能量。實驗中有中子流、質子流、β射線(高速電子流)各種射線、磁場(使電子流圓周遠動)。由量子學知道,原子主要組成粒子是中子、質子、電子。只要設計出合適的物理條件,人造元素是可能實現的。
3 利用引力波獲取人造化學元素的模擬實驗裝備方法
本文擬設計一種激發引力波的實驗裝置,也是人造化學元素裝置,以驗證之前的猜想。
首先,用一個圓球形物體,直徑為1m到2m,外層殼用金屬體,內層用絕熱高分子材料,防止熱量損失。圓中心是一個圓環形磁石,磁石具有強磁性,重4kg左右。磁石中心緊密地套了一個鉛棒,作為反射射線的物質,鉛棒加電壓0.5V以上。而磁石外面加五個圓形線圈,線圈直徑為8cm,也可以更大,線圈之間互不連接,線圈加電壓0.5~220V。線圈用幾十種金屬元素混合物,如果錒系、鑭系元素與中子發生裂變,可以不用,防止核裂變。注意線圈只能用金屬,金屬元素之間不易發生反應。在圓球體赤道上安裝異常強烈的紫外線、紅外線、α射線、β射線、γ射線、Χ射線已知射線發射器;每種射線各安裝兩組發射器,同時在圓球體頂部各安裝兩組中子流發射器和質子流發射器。中子流發射器的原理是用釙元素放出的。α粒子轟擊釙板后產物是中子流,再用中子流轟擊石蠟則是質子流發射器。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發射器,鉛盒放釙元素,鉛盒加強磁場電場,電極在鉛盒上方。圓球體內一定是真空,內部充滿高密度氫氣、氚氣和氘氣混合物。氫氣在這個實驗中很重要,因為恒星形成就是氫氣云,而且是宇宙間最廣泛存在的氣體。同時,中子流、γ射線轟擊氫氣放出的能量,這種能量是合成元素最重要的能量,有別于熱溫度的能量。整個過程中,讓射線與射線碰撞,射線與磁石、線圈碰撞,中子和質子碰撞,中子流和質子流實驗發生器在圓球內進行,這樣產生大量輕子、介質等,對人造化學元素更有利,輕子、介子等都對原子核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按形成元素的能量計算,本實驗要改變γ射線、Χ射線、紅外線等射線的強度,同時調節一定比例射線強度內形成元素所需要的時間,適當調節通電線圈電流所產生的熱量及磁石的磁力的強度,或可形成不同元素,不同強度引力波,這些需要通過真正實驗后才能具體驗證。在實驗中要非常慎重,保護好釙元素不受損失,不然造成放射性元素泄漏;注意球體內的變化,包括壓力過大,溫度過高,或其他物理變化發生大爆炸。
4 結語
通過實驗的實施,可以使射線、中子流、質子流轟擊磁石,線圈發生微小的時空扭曲,激發磁場和電場演變成萬有引力物理性相同的力場,用其制造飛船,或可改變航天燃燒動力學,并代替目前火箭動力,在宇宙空間飛行,大量減低航天成本、時間、距離,對研究宇宙各種秘密發揮巨大作用。實驗中與宇宙恒星形成各種元素環境和條件相似,人造元素的形成絕對可能。此外,化學元素周期表93位后面很多是人造元素,這些元素物理性質極不穩定,很容易哀變成其他元素。這些元素大部分是粒子加速器加速轟擊其他物質而得,即靶極式物理或夸克物理,短時間內形成元素。本文推測靶極式和夸克物理人造元素初形成時能量不夠,或缺少一類不重要但不可缺少的基本組成粒子,也可能是基本組成粒子分量較少,如中微子、輕子、介子等。所以,通過設計這種極端物理特殊環境條件下的模擬核聚變時間,經過長時間激烈碰撞模擬,或可合成物理性質穩定的元素,或發現新的化學元素,解決人造元素提煉過程技術復雜、難度大的問題。
由于本人文化水平有限,實驗難度大,實驗還在推理和設想階段,請相關專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劉見,王剛,胡一鳴,等.首例引力波探測事件GW150914與引力波天文學[J].科學通報,2016(14):1502-1524.
[2]丁亮.高頻引力波在電磁環形腔和Tokamak焦點區域的時空擾動效應[D].重慶:重慶大學,2010.
[3]谷林夫.化學元素的起源[J].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92(3):108-112.
[4]張寧.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空特性研究[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15-18.
[5]歐陽自遠.天體化學[J].地球科學進展,1994(2):5.
[6]徐蘭平.化學元素的起源問題[J].天文學進展,1987(1):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