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發展主要存在科技創新平臺總量不足、國家級數量太少、人才隊伍建設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方面問題,應加大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積極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提升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發展水平。
關鍵詞:科技創新平臺;人才隊伍建設;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8)25-0010-04
高校科技創新平臺是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重要科學支撐。加強高??萍紕撔缕脚_建設,不僅是完善中國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需要,更是全面提升高??萍紕撔履芰途C合競爭力,實現高水平大學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分析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加強建設和提升水平的對策建議。
1 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發展概況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較大發展,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也進入啟動發展階段。1987年,福建省高校廈門大學獲批建立福建省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96年,福州大學獲批建立1個國家級平臺——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世紀90年代,福建省高校還建立了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分別是福建農林大學的福建省昆蟲生態重點實驗室(1990年)和福建省植物病毒學重點實驗室(1994年)?!熬盼濉保?996—2000年)以后,經過211工程、985工程的重點建設及對普通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視,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高校共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2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67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10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53個其他科學研究所,其中,國家級6個,省部級47個[1]。據筆者調研統計,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高校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增至3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6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18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目前,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發展門類齊全,已經建成三類四級體系,即基礎研究類科技創新平臺、應用研究類科技支撐平臺、科技服務類平臺三類和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校級四級?;A研究類科技創新平臺,主要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主要面向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進行研究;應用研究類科技支撐平臺,主要包括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省級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省級重大研發平臺、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等,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科技服務類平臺,主要向社會提供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公共技術服務、創新創業服務,為高技術研究、產業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創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1.2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由少變多、由弱變強,呈現逐漸發展的態勢,但在發展中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總量不足,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數量太少,交叉學科平臺缺乏。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高校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36個;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高校共有12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67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47個省部級其他科學研究所,與發達省份相比,建設總量明顯不足。此外,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多以單一學科為主建立平臺,交叉學科平臺缺乏。另外,福建省高校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由于大多在2010年后發展起來,尚處于建設中,因此承擔國家級重點及重大項目的競爭力嚴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不強。
第二,科技創新平臺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水平偏弱。據統計,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校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達48 777人(高級職稱15 873人),其中自然科學研究26 175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2 602人,但福建省高校擁有兩院院士僅14人[2]??梢?,福建省高校高層次領軍人才非常缺乏。由于有的平臺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或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因此,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研發、創新任務數量較少,與國外的技術交流與合作較少。同時,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大多缺乏強有力的科研團隊,無法進行有系統、有深度的研究,對新技術開發、成果創新和獲取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力有待提高,平臺成員的科研獲獎偏少。
第三,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凸顯不足,成果轉化率低。據筆者統計,2011—2016年,福建省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共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3]。從福建省高校著作、論文、專利授權等主要科技成果來看,從2011年到2016年,福建高校出版的科技著作從127部增長到228部,發表的學術論文從10 547篇增長到13 426篇,獲得的專利授權從496項增長到2 869項。然而,從2011年到2016年,福建高校專利出售合同數平均每年只有51項左右,技術轉讓合同數平均每年也只有628項左右,與所獲得科技成果的絕對數字相比,占比較低。可見,福建高校科技成果產出偏重理論,科研成果的應用價值凸顯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4]。
究其原因,除了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之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資金和人力投入嚴重不足。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無論是科研基礎設施、儀器設備等硬件條件建設,還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軟件條件建設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目前,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運行經費主要來源于各類科研項目經費和政府財政撥款等。除了國家重點實驗室能獲得穩定的運行經費支持外,其他大部分科技創新平臺缺乏經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進展緩慢,建設水平低。
其次,高校現有的科技管理體制不健全,嚴重制約了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由于高校科技創新平臺依托單位為二級院系,科研人員也隸屬于不同學院,不利于高??萍紕撔缕脚_的基礎設施、儀器設備、科研人員等科技資源共享、整合優化,在科技資源的配置與整合方面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實現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利于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學科交叉,不能舉全校之力進行研究,因此阻礙了科研團隊的凝練和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及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承擔。
再次,高校缺乏完善的政策引導與激勵機制,科技創新平臺發展缺乏內在驅動力。目前,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內的人才引進和流動、競爭與淘汰、考核與獎勵制度尚未建立起來,難以組建有凝練研究方向的強有力的高層次學術團隊。此外,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成果主要掛名項目負責人或平臺負責人,對參與人員的貢獻,缺乏完善合理的分配與獎勵機制,參與人員積極性不足,導致科技資源和成果相互封鎖的局面,不利于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
最后,缺乏完善的高??萍紕撔缕脚_建設水平和發展狀況的績效評價體系。目前,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存在重立項、輕建設的現象,有些科技創新平臺組建授牌后由于資金缺乏,往往忽視平臺建設。因此,很多類型平臺尚處于初步探索發展階段,相應的管理政策尚不完善,批建部門對已經掛牌成立的科技創新平臺也往往疏于評估考核,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整體缺乏完善的建設水平和發展狀況的績效評價體系。
2 提升福建省高??萍紕撔缕脚_建設的對策
針對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總量不足、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數量少、交叉學科平臺缺乏、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水平偏弱及科技成果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2.1 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應實施以科技創新平臺為核心支撐的科技發展戰略,積極制定政策,加大對科技創新平臺專項經費的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投入。一方面,加強政策支持。例如,覆蓋各重點學科、特色學科與交叉學科科技創新平臺培育政策,重點支持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發展政策,高層次領軍人物引進與激勵政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政策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服務、科技中介、科技孵化、產業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等,為高??萍紕撔缕脚_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對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新平臺專項經費(建設經費與運行經費)投入。平臺建設經費包括科技創新平臺中涉及硬件設施建設費用和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隊伍建設投入;運行經費主要包括辦公用品家具費、水電氣燃料費、材料費、儀器使用、折舊、維護和更新費、日常維修費等。長期而合理的資金投入能為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改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應積極加大對平臺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人才引進、項目培育等形式支持,或設立科技創新平臺專項經費支持;同時,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借助社會資源通過產學研合作、個人捐助等多渠道籌集資金。
2.2 改革高校內部科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對平臺實行“特區”管理
在科研管理方面,以平臺科研任務和目標為依據,對平臺實行目標管理,賦予平臺更多自主權。平臺內部建立平臺負責人領導下的民主決策與協調機制,各研究方向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整個組成“專家學術委員會”,負責平臺發展規劃審議及研究發展方向、開放性課題的申請和評審、學術評估、學術交流;對平臺的重大事件如階段性的發展規劃、重大學科方向的設置或調整、學術帶頭人的引進、重要的學術評估等提供咨詢意見[5]。在人事管理方面,進一步理順人事管理體制,實行競爭、開放、流動、共享的用人機制,實行人事管理的固定編制與聘用合同制等多種方式,形成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相結合的人員組成模式。平臺負責人、首席科學家和其他重要研究崗位實行國內外公開招聘。其他人員的聘用,由平臺“專家學術委員會”自主實施。平臺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實行年薪制,其他固定人員采用崗位工資加績效津貼的分配方式,流動人員采用協議工資制的形式[6]。在財務管理方面,設置專項資金特批制度,提高平臺運行效率。將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納入學校整體規劃中,在政策導向、組織管理、人員聘用、建設場地、經費使用、績效考核、人才培養、設備采購、資源配置和交流合作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如經費使用可以設置獨立賬號,專人管理,專項建設經費、人員編制、日常管理等方面具有相對獨立的管理權限,為研究團隊創造一個寬松的科研環境[7]。
2.3 積極健全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考核和激勵機制
高校科研方面普遍存在“科技力量分散,科研目標偏小,科研基本處于自由研究和個體研究”的問題,健全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迫在眉睫??萍紕撔缕脚_應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的人員選聘模式,按照人員崗位、類別實施分層分類的考核評價機制,工作績效考核結果與工作收入、薪酬補助、聘用關系等掛鉤。一是積極制定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機制。在人才引進方面,積極鼓勵和吸引海內外優秀學者和研究團隊進入創新平臺工作;在人才培養方面,定期舉辦學術沙龍、名師講座,資助優秀的青年學術骨干參加大型國際會議或派出國外作短期訪問學習,為青年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的學術氛圍[7];在聘用流動科研人員方面,按照所設立的流動研究人員崗位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客座研究員和訪問學者,并鼓勵客座研究人員自帶研究項目和經費,利用創新平臺開展研究工作[8]。二是積極完善科技創新團隊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建立以崗位目標責任作為依據的年度考核機制,取代簡單以工作量、文章、獎勵、專利等為依據的年度考核制度。建立特有的激勵機制,績效考評與薪酬待遇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在工資獎金、住房待遇、服務性收入留成比例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以職位或待遇的形式支撐人才隊伍[9]。
2.4 完善高??萍紕撔缕脚_建設水平和發展狀況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設
創立與國際接軌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組建科學評價委員會,實行年度考評、中期評估和聘期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平臺軟硬件方面建設水平和發展狀況、創新團隊建設情況、科技創新產業化平臺建設情況的評估,以形成真正有利于調動創新成果研發積極性的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具體而言,對科技創新平臺的資源投入(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財力投入)、研究成果(科技創新項目承擔、論文著作、專利、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專家培養、研究生培養)、對外交流(會議交流、課題交流、人才交流)等方面制定嚴格的可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客觀賦權法和主觀賦權法設置好各個評價指標權重,使評價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對研究成果的評價,可以從科技創新項目承擔數、國內國際論文著作數、發明專利申請與授權數、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轉讓和科技服務)的實際收入數額等進行評估。又如,評價對外交流工作成績,可以從出席國內、國際會議數,外單位參與課題人數、參與外單位課題人數、共享人才數、出入訪問學者數等進行評估。
3 結語
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是促進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我國科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福建省高校必須重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針對科技創新平臺自身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外成功發展經驗,利用現有的政策和優勢資源制定科學合理的改善與發展策略,排除萬難,提升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編.福建科技年鑒(2011—2016)[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
[2]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編.福建科技年鑒(2016)[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2011—201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范麗琴.福建省高??萍汲晒D化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 (3):22-26.
[5]王晴,杭雪花.關于高校科技平臺與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幾點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1):118-120.
[6]李忠.高??萍紕撔缕脚_管理制度創新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217-218.
[7]曹蓓,趙醒村,趙鎮.構建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的探索與思考——以南方醫科大學為例[J].中國高??萍迹?016(9):23-24.
[8]教育部科技委化學化工學部專家組.創新高??萍计脚_的運行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05(2):29-31.
[9]駱丹,華小梅,宋浩.高??萍紕撔缕脚_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7(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