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據廣西某選礦廠的生產工藝情況和要求,本文在分析磨礦分級原理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設計一套基于神經網絡的磨礦分級自動控制系統,對給定值的算法及其控制系統進行優化。該方案已在廣西某選礦廠成功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關鍵詞:神經網絡;極限學習機;磨礦分級;自動控制
中圖分類號:TP29-A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8)25-0090-03
在選礦廠,磨礦的上一道工序是破碎,下一道工序是分選,磨礦的目的是既要將礦石中有價成分單體分離,又要避免過度研磨,同時要保證礦漿的粒度、濃度等符合選礦指標。磨礦和分級是兩道密切相關的生產工序,分級工序要負責將不符合選礦粒度的返砂返回磨機重磨,也要把符合選礦要求的相應粒級的礦漿及時分離出來,供給下一道生產工序。過磨和欠磨的有價成分不僅不能被下一道選礦工序篩選出來,造成有價礦物跑尾,而且會增加選礦藥劑消耗等生產成本。
1 磨礦分級工藝
廣西某選廠粉礦倉底部安裝電磁振動給礦機,礦石通過皮帶入磨礦機,使用球磨機與旋流器閉路磨礦分級,合格礦漿經旋流器分級送入下一道工序浮選環節。影響磨礦處理能力及磨礦產品粒度的因素包括給礦量、礦石粒度及硬度、分級設備的返砂量、高頻細篩的給水量、磨礦濃度、磨機轉速、介質充填率、襯板狀況及磨礦介質充填率等。這些因素的多變性及隨機性增加了磨機過程控制的難度。
2 磨礦分級控制方案
2.1 磨礦分級PID控制的優缺點
無論是從算法還是軟硬件工具來說,PID控制都具有成熟可靠、使用方便等顯著特點,是工業現場應用最廣泛的控制方法之一[1]。但是,對于一些多變量輸入輸出、非線性的控制對象,單純的PID控制很難滿足要求。
在磨礦分級控制過程中,核心控制指標礦漿粒度和濃度受給礦量、給水量、返砂量、介質充填率等眾多因素影響,是一個典型的多輸入、多輸出、非線性的復雜控制系統。PID控制只擅長單輸入-單輸出控制調節[2]。在本文的研究中,即使通過人工調節PID參數,也很難取得理想的調節效果。
2.2 磨礦分級神經網絡控制的優缺點
理論證明,2層以上的神經網絡模型可以無限逼近任意的非線性曲線。目前,神經網絡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機器視覺、模型建立、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模式識別等復雜領域,尤其在工業控制領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神經網絡的缺點主要是學習效率低,參數設置比較煩瑣,需長期進行大量數據的學習實驗。因此,在研究應用中,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優化神經網絡算法及進行驗證。
2.4 基于ELM的磨礦分級控制應用
結合磨礦分級生產過程的實際過程,研究磨礦分級單隱層反饋神經網絡。由于該工藝各個參數存在復雜的耦合關系,因此,單隱層反饋神經網絡的輸入變量設置為5個,分別為:給礦量、給水量、礦漿濃度、配藥量和給藥量。隱層的節點個數初始設置10個,根據黃廣斌教授的理論,無論輸入權值和偏置如何設定,只要增加隱層節點個數n,就能實現0誤差訓練[5,6],因此,隱層節點個數應在研究中靈活調整。單隱層神經網絡其初始結構如圖1所示。
礦漿濃度是隨時變化的,應采用高精度在線檢測設備進行測量;給礦量、給水量大小也存在很大的時變性,但通過高精度的核子秤、流量計,依然可獲取良好的檢測信息;配藥量、加藥量為浮選工段實時所需流量,各個藥劑之間存在嚴格配比關系,研究過程中可將各個藥劑的流量作為單獨輸入引進神經網絡中。根據以上設置,激勵函數選用S型函數,通過現場采集數據并對該神經網絡進行ELM訓練。在訓練中,通過在磨礦生產現場采集100份數據對該網絡進行訓練,分成60組進行訓練,20組進行驗證,20組進行測試,經過訓練后,該系統期望方差為0.014 2。經過MATLAB仿真研究,結果表明,隱層節點個數大于15后,自相關誤差為0,預測和實際數值間誤差幾乎為0,仿真效果十分理想。
3 結語
磨礦分級過程受眾多外界因素干擾,其本身是一個多變量輸入-多變量輸出的復雜控制系統。人工受能力、精力等客觀因素影響,很難及時準確地對系統進行調節;傳統的PID等機器自動控制系統很難勝任多變量控制調節任務。本文針對磨礦分級難以控制的問題,提出了基于神經網絡的磨礦分級自動控制系統,對給礦量、給水量等關鍵算法和控制系統進行了優化,該方案已在廣西某選礦廠成功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參考文獻:
[1]潘蓮輝,張美義,甘桂裕,等.模糊自整定PID控制方案在自動加藥系統中的應用[J].化工自動化及儀表,2017(3):262-266.
[2]袁遜,徐天宏,龐貴金,等.基于自適應模糊PID控制的選礦藥劑自動配制系統的研究與應用[J].有色金屬(選礦部分),2017(3):91-93.
[3]徐辰華,李智.基于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的鋁電解槽電壓優化[J].系統仿真學報,2016(5):1124-1130.
[4]韓波.基于集成學習的極限學習機的算法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5]張美義,廖承業,李玨,等.基于ELM的智能加藥系統的研究[J].礦冶,2017(2):64-67.
[6]徐辰華,吳敏.基于神經網絡的鉛鋅燒結過程產量質量預測模型[J].系統仿真學報,2009(4):1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