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廣東廣州 510640)
極對數,也就是階數,用p表示。相數用m表示。方數用μ表示。槽數用Q表示。帶數用D表示,有兩層考慮:(1)District有“帶、區”之意;(2)D是“帶”字漢語拼音的聲母。
每極每相槽數用q表示。每極每相帶數用d表示,對六相30°相帶、三相60°相帶、兩相90°相帶而言,d都等于1。三相120°相帶(d=0.5)僅有理論意義,無實用價值,因而下文不討論。
每相并聯支路數(相支數)用a表示。每階槽數Qp,簡稱階槽數。每階帶數Dp,簡稱階帶數。
基于前述,可得一些關系式如下。
一個電機的帶數D=d×2pm=2pm。可見,帶數就是“極數乘相數”,即“極相積”,亦即所有極下的總“相帶”數。同時,D=2pm=p×(2m)。可見,帶數也是“階數乘方數”,即“階方積”。這里為了新舊銜接,仍然借用“相帶”這一舊術語。對于三相繞組,m=3,D=6p;對于單相電機,m=2,D=4p。即
帶數D=極相積=階方積
(1a)
D=2pm=p×(2m)
(1b)
每極每相槽數q=帶槽數
(2a)
(2b)
一個電機的槽數Q=Dq=2pmq,即
槽數=帶數×帶槽數
(3a)
Q=Dq
(3b)

階帶數=倍相數=方數
(4a)
(4b)
帶諧波(即傳統的“相帶諧波”)次數
v′=?(kDp?1)=?(kμ?1),k=0,1,2,3,…,∞;兩個?同正同負
(5)

階槽數=階帶數×帶槽數
(6a)
Qp=Dpq=μq
(6b)
槽諧波次數
v=?(kQp?1)=?(kμq?1),k=0,1,2,3,…,∞;兩個?同正同負
(7)
帶諧波、槽諧波,兩者的次數在形式上完全對偶,有一種美感。
方數=倍相數
(8a)
μ=2m
(8b)
綜上,可得表1、表2。表1的特點是,右邊量是左邊量的2倍,或q倍。表2的特點是,左邊量都含有“槽”字,右邊量都含有“帶”字。
相是外部觀察量,方是內部觀察量。
相、方,都不具疊加性。譬如,一個4極三相36槽60°帶繞組,每一階(對極)都有3相、6方。整個繞組也是3相6方。
極、帶,都具有疊加性。譬如,一個4極三相36槽60°帶繞組,每一階(對極)含有2極、6帶。整個繞組含有4極12帶。
極、相、槽,階、方、帶,捉對對應:極對應階,相對應方,槽對應帶。具體對應關系是:兩極構成一階,兩方構成一相,q槽構成一帶。“極、相、槽”是已有的術語,“階、方、帶”是本文引入的術語。有了“階、方、帶”,繞組理論的術語系統才算完整。
據前述內容,可作“帶槽對偶金字塔”(可簡稱“帶槽對偶塔”,或者“對偶塔”)如圖2所示。圖2中箭頭表示“除”,注意“除”和“除以”是不同的。圖2包括了本文所提新術語之大部分。
圖2中,階數置頂,下面諸術語均圍繞“階”展開,可見“階”之于繞組理論的極端重要性。另外,帶槽數q反映了帶、槽之間的聯系,是溝通帶、槽的“橋梁”,也很重要。

表1 一些符號列表

表2 一些關系式列表

圖1 帶槽對偶金字塔
圖1直觀地反映了槽、帶之間的對偶關系。這種對偶關系,主要體現在槽諧波、帶諧波兩種諧波次數之間的對偶。為什么有這種對偶?深思細究不難發現,深刻原因在于:帶乃大槽。同一帶內各槽電流是一致的,就像同一槽內電流相同。這種一致性是空間分布意義上的,包括了大小和相位。因而可以認為,從電流空間分布的意義上來說,每一個帶,就相當于一個槽。只不過同一帶內含有多個槽,因而可以稱之為“大槽”。而磁勢波形僅取決于電流的空間分布。這一點,文獻[2]第42頁的磁勢積分法、文獻[16]的式(1-1)磁勢安導積分關系,都有很清楚的解釋。
本文揭示出槽與帶、階槽數與階帶數、槽諧波與帶諧波、槽電角與帶電角,等術語之間美麗的槽帶對偶性及其本質原因-帶乃大槽。
[1] 程小華.對部分教科書中“電樞反應”和“相帶”概念的辯證[J].微電機,2009.2.
[2] 許實章.電機學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1.1.
[3] 辜承林,陳喬夫,熊永前.電機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3.
[4] 吳大榕.電機學上冊[M].北京:電力工業出版社,1978.
[5] 湯蘊璆,史乃.電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2.
[6] 陳世元.電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7] 周順榮.電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8] 潘再平,章瑋,陳敏祥.電機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9] 徐德淦.電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10] 王秀和.電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11] 戴文進,徐龍權.電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2] 張廣溢,郭前崗.電機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1.
[13] 李發海,朱東起.電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5.
[14] 劉慧娟,范瑜.電機學(英漢雙語)[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1.
[15] 閻治安,崔新藝,蘇少平.電機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2.
[16] 許實章.交流電機的繞組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