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摘 要】我國的煤炭和鋼鐵產能加起來占全世界的一半,產能嚴重過剩,究其原因,與之前的經濟發展方式,缺乏創新,缺少淘汰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沒有健全的市場機制,在這個關鍵時刻,只有合理的利用好市場,將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和政策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去除過剩產能,推動經濟發展。
【Abstract】China's coal and steel capacity accounts for half of the world's total capacity, with a huge evercapacity. The reason is related to previ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lack of innovation and lack of elimin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re is no sound market mechanism. At this critical moment, only by making good use of the market and combin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policy of the fittest to the better, can we really remove the excess capac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關鍵詞】產能;市場機制;政策;經濟
【Keywords】capacity; market mechanism; policies; economics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4-0042-02
1 引言
對于一個國家來講,國力要強盛,經濟要發展,靠的是科技的進步。但是對于科學技術國力等等都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產業和科技都已經非常成熟了,如果想繼續進步,就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并且有可能不成功。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雖然國力強盛,但是和頂尖國家相比,我們的科技發展水平還是略有不足。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可以借鑒可吸收先進的科技成果,從而降低投資風險,也會節省很多成本。按照這個理論,中國既然懂得利用和吸收發達國家科技成果,并且我們潛力無窮,但是好像最近這幾年國家經濟增長的勢頭變緩,速度下滑?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供給側方面來說,沒有吸收和利用這種差距來不斷的科技創新和進步;需求側方面,我們沒有生產出來消費者么所需要的那些產品。
我國主要的工業產品有什么呢?煤炭和鋼鐵,不夸張的說,這兩項加起來占掉了全世界近一半的產能,這就導致了國家經濟發展下滑,科技上不去,感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失去了作用,究其原因就是產能過剩。所以國家在去年把去產能定為五大經濟任務之首,那么產能過剩的原因在哪?國家又應該如何合理有度地去產能呢?
2 產能過剩的原因
① 目前我國的低水平產能過剩,是因為之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的。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中國經濟是靠什么支撐呢?低廉的勞動力。國內接到的工程都是低附加值,勞動強度大,大部分在加工制造業[1]。全國氣氛火熱,形成強大的生產能力。但是這種發展條件依靠的是好的國際經濟形勢,產品有了這些行業的需求,加上廉價勞動力,廉價資源和能源,并且當時的市場可以消化這樣的產能。在保持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多年之后,這已經和世界的需求不能相匹配了,與世界金融危機后國家的經濟增長不能相匹配。換句話說,產能依舊巨大,但是需求跟不上,市場消化不了,反而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和資源,影響經濟增長。
②導致產能過剩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行為。有時候地方官員為了政績,為了取得顯著成果,大建特建,不考慮后果,而對于能夠提升先進科技和實體經濟的項目確不太予以關注。這一趨勢通常導致:一是產能過剩,二個是缺乏創新。除此之外,政府之間還會相互攀比。不懂得因地制宜,只知道跟隨政策,這樣的結果就是項目本身是先進的,但是你的發展水平并不足以支撐你引進這個項目。
③當然,導致產能過剩的另外的因素還與國家政策有關系,所有的產能過剩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結果,不會一蹴而就,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市場就會飽和,如果市場結構和項目沒有新的變化,那么就沒有新的刺激經濟增長的變化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經濟增長的速度下降,國家和地方為了緩解這種下降,就會出臺新的政策,用來刺激經濟增長,但有時候的政策反而會起到反面效果,使問題更加的嚴重,有的政策即使從短期效果看是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但是這會加劇產能過剩,最終的結果還是導致價格低廉,產能過剩,使得這種政策的邊界效應迅速的減少。
④企業無法退出是導致產能過剩的最后一個原因。對于一個健全的市場機制來說,有創新有淘汰,兩者缺一不可,競爭才有進步,有了淘汰可以激勵。當企業沒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就需要改變,改變有很多方法,可以進行資產重組,改變不了就只能破產,這樣的話就不會存在產能過剩這個問題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為了不增加失業率,為了社會安定,國家可以允許國有企業虧損,允許產能過剩。正如馬克思所說:“競爭,尤其是將要發生決定性變革的時候,社會會迫使舊的勞動資料在自然消亡之前,用新的勞動資料來代替[2]?!边@就是我們目光短淺,我們只看到了賊吃肉,卻沒看到賊挨揍,只關注經濟增長,關注數字,卻沒認清帶給我們經濟增長的正是這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只有在這種機制下發展起來的經濟才無后顧之憂。
3 去產能的方法
3.1 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
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在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是普遍規律,社會想要進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種機制是社會進步的接力棒,是發展的杠桿,想要搞活國有經濟想要改革企業組成,市場機制是最重要的手段,只有有危機意識,有外在壓力,企業才能努力改變,做特色產業,才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科技才能進步,社會才能發展,如果之前有比較完善的市場機制,也不會有現在的去產能工作的開展。
現在應該利用法律中的破產制度來加快去產能工作的推進,如果企業改變不了,就只能破產,破除障礙,讓市場機制充分的發揮作用,做到政企分離,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有壓力求進取,才能把增效作為第一目標,國家也要給予公平公正的競爭制度,給予明確的評定標準,并且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保證就業機會,承受就業流動性,維護社會安定[3]。
3.2 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被稱為中國推新版馬歇爾計劃,是國家的頂級戰略,它是一種理念,為了尋求國家之間的合作發展。此戰略首先受益的就有交通和基建項目,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可以很大程度的去除過剩產能。
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基建行業得到了非常寶貴的經驗,這對于基建設施不發達的國家幫助是非常大的,而“一帶一路”牽扯著60多個國家,沿線經過東亞,南亞,西亞,獨聯體及東歐等地,如果與這些國家開展產能合作,那么市場巨大,不僅可以去除產能,還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基建和交通項目的建設需要大量的煤炭鋼鐵資源,這是雙贏的局面,對于不發達國家這是發展的機遇,對于我們也解決了亟待解決的難題,此舉將帶動世界經濟復蘇,刺激低迷的歐美經濟市場,帶動沿線國家的產業升級,很多沿線國家期待著能與中國在工程領域和其他領域有更多技術上的合作,它們期望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希望能夠學習中國的先進技術。除此之外,“一帶一路”戰略還包括了中國大部分港口城市的建設,這也是去產能的好機會。
3.3 推進中國的城鎮化建設
中國的城鎮化率并不太高,只有55%,現在國家新型的城鎮化建設已經成為經濟建設的國民主線,這項政策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普惠民生,有著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并且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內需空間,可以緩解產能過剩帶來的壓力,但是城鎮化建設并不是盲目的追求政績,損害農民利益,造成新的環境污染,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嚴格把控,合理利用資源,正確理解,科學的進行,統籌全局,最終實現城鎮化建設目標。
4 結語
這個時間段正值企業改革之際,去產能也不能只靠政府和企業自身,只有合理的利用好市場,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和政策更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健全法律,破除影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做到政企分離,只有這樣政府和市場才能各司其職[4]。利用好法律和政策,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正確引導企業改革,去除過剩產能,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反過來說,如果政府能夠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建立起優勝劣汰的市場發展,堅持落后就要淘汰,給予企業壓力和危機感,才能讓企業真正尋求改變,才能把效益和經濟增長放在首位。
從更遠的方面來看,建立公平的市場機制,制定高門檻的綜合標準會提高整體的企業自身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迫使企業只能尋求改變或者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同時增加環保門檻會促進綠色能源的技術發展,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減少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王立國,高越青. 建立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 有效化解產能過剩[J]. 宏觀經濟研究,2014(10):8-21.
【2】洪銀興. 準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和任務[J]. 中國工業經濟,2016(06):14-21.
【3】程承坪,李小梅. 去產能過剩背景下中國不再需要投資嗎?[J]. 當代經濟管理,2016(06):1-7.
【4】韓國高. 現階段我國工業產能過剩及去產能的形勢分析[J]. 科技促進發展,2015(05):62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