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光
【摘 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期的指引,為更好地加速我國城鎮化的建設,并有效打破城鄉二元機制的束縛,在新農村的建設背景下,大力發展小城鎮既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同樣也是實現農業產業集聚、農業化與工業化相結合的必經之路。基于此,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小城鎮規劃及建設經驗,進而提出了較為科學合理的布局思維及戰略規劃,從而為我國新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有效借鑒及理論指導。
【Abstract】Standing o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facing the guidance of the critical perio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break the constraints of urban-rural dual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vigorously developing small town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asis for promot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necessary way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many year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think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小城鎮;規劃;建設
【Keywords】new rural construction; small towns;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4-0071-02
1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小城鎮作用分析
1.1 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載體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地區在實現技術、信息、資金、人才等方面集聚及資源交匯的同時,傳統的農村地區卻在助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結構空心化、勞動力流失等問題。為此,為切實打破城鄉二元發展的弊端,進而加速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生產資源互通及流動,便需要有效發揮小城鎮的橋梁銜接作用。比如說,城市具有信息及技術方面的優勢,農村地區則能夠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資及生產平臺,而小城鎮在其中便可以起到資源交流、產品加工的平臺作用,進而有效地輻射并帶動周邊農村的實際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新農村的建設[1]。
1.2 帶動經濟發展,服務現代農業
一般而言,小城鎮的特殊之處便是在于同時具有政治、文化及經濟發展的特點,其本身便負有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責任。為此,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小城鎮便可以通過示范、引導等方式,從而推動周邊地區的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并且為外來企業的投資建設提供勞動力、土地規劃及政策的扶持,客觀來說這更是實現轉移農民就業,緊縮城鎮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差距。除此之外,在服務現代農業及生產發展方面上,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促進市場流通。與傳統意義上的“集市”不同的是,小城鎮除了可以發展農牧業商品流通及交易以外,更是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實際條件,從而積極有效地整合第二及第三產業,從而為農民及城鎮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服務。例如,小城鎮可以通過交通及通訊層面的渠道建設,在發展農業訂單經濟及電子商務產業的同時,從而吸引物流企業的進駐,并順勢成為地區的農業加工產品的集散中心,在構建完善的市場交易體系的同時,更是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公平交易的環境土壤。除此之外,小城鎮還可以發揮傳統鄉鎮難以企及的優勢,即通過培育多元化的市場流通主體,使得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組織快速增長的同時,從而實現利用“市場思維”來推動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
2 小城鎮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2.1 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短缺嚴重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小城鎮具備了城市基本的各項功能,因此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資金鏈不穩、資金管理與市場機制相互矛盾等問題頻出。此外,雖有部分小城鎮的建設具有國家財政保障及補貼,但出于額度及審判手續過于冗長等現實問題的影響,雖然在表面上功能較為齊全,卻也導致部分基礎建設不達標、市場功能不健全,企業入駐后續投資過高等一系列的現象,在影響企業與政府之間信任關系的同時,更是會陷入“外來投資進不來,內部企業出不去”的惡性循環。
2.2 整體城鎮土地缺乏科學的總體規劃
目前來看,大部分的小城鎮規劃主要由省市城市規劃院來制定,如此一來,受地方政府對小城鎮重視程度以及地方經濟發展方向的影響,為更好地完成上級部門的任務指標,便會導致小城鎮缺乏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盲目擴張較為嚴重、產業轉型升級難以實現。最為重要的是,在土地流動的過程中,部分企業為謀取短期利益,便有可能會過度開發現有土地資源。是故,在浪費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同時,也會促使農村土地增值收益過度升溫,以至于不可避免地加劇了土地惡意爭奪、征地問題等現象,并不利于小城鎮社會的穩定發展。
3 小城鎮規劃與建設的發展步驟
3.1 拓寬融資渠道,轉變原有觀念
城鎮基礎設施的規劃及建設往往需要穩定的資金鏈或融資渠道作為基本保障,也正因如此,當企業或個體在選擇并確定小城鎮發展時,很大程度上都會以當地交通條件及基礎設施為標準或依據。具體來說,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實際上新農村與小城鎮本質上雖具有緊密的聯系,但也有較為明顯地區分。可以說,強調新農村發展與小城鎮發展之間并非具有直接矛盾,換言之,加速推進小城鎮的建設實質上也是促進農村經濟提升的有效手段。事實上,小城鎮通過交通及通信領域的發展,除了能夠有效激活商品流動以外,還可以有效地調整周邊地區產業結構及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進而有序地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3.2 確定并理順小城鎮與新農村之間的建設順序
“先規劃,后建設”在當前已經得到了幾乎所有理論及管理工作者的共識。事實上,規劃管理工作本身便是一個系統的、動態的工程,為防止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一刀切”為代表的形式主義的問題,便需要從根本上劃清新農村與小城鎮之間的規劃順序,即實現向“自下而上”及“結構規劃”方面的根本性轉變。此外,小城鎮本身具有規模化較低、發展不穩定等現實特性,而以往的小城鎮整體規劃雖然在控制方面較為詳細,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對建設用地、工業用地、居住用地、農業用地等劃分不清,客觀上更是使得原本的鄉鎮體系規劃設計成為擺設,使其失去了原本的作用的同時,甚至在某些時候會成為制約城鎮發展的弊端及短板。
4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小城鎮規劃及建設的思考
4.1 制定城鎮體系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是指通過區域、產業與城鎮的合理布局,協調體系內各城鎮之間、城鎮與體系之間、體系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各種經濟、社會方面的聯系,運用現代系統理論與方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最優化,實現體系整體利益的不斷增長。通過城鎮體系規劃,綜合分析各小城鎮所處的特定環境與其所具備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資源狀況等,合理確定小城鎮在區域中的功能、地位與作用,進一步確定小城鎮的性質、發展方向與規模,從而合理規劃小城鎮產業布局和主導產業發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帶動小城鎮經濟的發展[2]。小城鎮產業發展規劃應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全面分析小城鎮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明確小城鎮的發展方向和主導產業,盡量做到準確定位、特色立鎮、產業布局合理。同時,規劃對策應全面具體,操作性強。
4.2 廣辟融資渠道,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小城鎮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才能吸引企業和人口向小城鎮集中。目前大多數小城鎮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靠當地鎮級財政投入,但鎮級財政財力極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確,對小城鎮各種基礎設施大包大攬,分散有限的財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設施沒有建好。因此,在小城鎮建設中,應建立國家、企業、個人、外資等多元投資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一步深化城鎮基礎設施領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對公益事業的壟斷,大力發展招商引資,鼓勵集體、個人及社會各方面的人士參與小城鎮住宅開發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小城鎮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最大限度地為小城鎮開辟資金渠道。
5 結語
總之,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現代小城鎮的地位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因此,小城鎮規劃建設應抓住重點,搞出特色,注重生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避免破壞生態的盲目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洲.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特色小城鎮設計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6.
【2】張永姣. 小城鎮全域規劃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