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琪 韓桂馨 鐘曉麗 滕奎秀
【摘 要】技術創新是農業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如何提高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當前理論界和企業界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論文對近幾年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創新資源對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等方面的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研究表明,技術創新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是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并提出研究展望。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power 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How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concerned by theorist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influence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on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novative resources such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and fund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the research prospects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資源
【Keywords】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4-0117-02
1 引言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而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產業的核心是農業企業,而技術創新是農業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所以,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提高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是發展現代農業企業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要提高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需要了解其影響因素,那么,哪些是提高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呢?本文梳理了有關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創新資源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等相關研究,形成文獻綜述,并對今后研究提出展望。
2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現狀研究
農業企業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逐步轉變為農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發展、農業發展和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需要[1]。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和農業龍頭企業的日益壯大,關于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面對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農業企業與外資農業企業相比,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2]。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是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合作進行,但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較差,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問題。
如何提高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當前理論界和企業界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國內學者已從多種不同的研究視角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對125家農業科技企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對中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認為我國農業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總體上處于一般水平,其中,企業內部因素是影響其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投入技術創新的人員和經費不足[5]。
3 技術創新資源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
創新資源作為創新活動的輸入要素,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關于創新資源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一些專家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的探討。以山東省2000-2014年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數據為樣本,對其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在制約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六大因素中,資金和人才對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影響最大[3]。研究發現,創新資源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 [4]。
關于技術創新人才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研究方面。人力資源是企業創新思想的重要資源,技術裝備是實施技術創新思想的必要條件,因此技術裝備的落后、人力資源儲備的不足將導致企業技術創新思想的匱乏,從而導致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對此提出構建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解決資源不足及落后問題。政府與企業要推動創新型人才由咨詢式共享、項目式共享向聯盟式共享發展,保持人才共享的長期性和穩定性;整合、開放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和社會各方面資源,加強創新信息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產學研合作更深層次更有效果。目前國內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人才的需求量大,尤其是既懂農業業務又懂管理的技術創新人才很少,這直接影響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6]。
關于創新資金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研究方面。Nola Hewitt-Dundas(2010)提出,政府資助企業創新會產生三種額外的效果:一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廣泛性,即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的比例增加;二是增加來自漸進創新的產品改進活動;三是增加來自根本創新的新產品開發活動,他們分析了1994-2002 年愛爾蘭和北愛爾蘭數據,結果表明政府的科技資助對三個方面均有正向影響。研究指出,低技術企業和小企業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不會開展研發活動,政府補貼能夠帶來“額外投入”,而大企業創新項目即使在缺少政府資助的情況下也能夠進行。雖然政府出臺了眾多扶持“三農”的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大多是偏向于農民和農業生產本身,而相應的農業技術研究并未能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所以在農業技術上資金投入的不足,也是阻礙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我國的農業企業多數為中小企業和低技術企業,如果政府補貼能夠投入到企業技術創新之中,相信能夠推動我國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并提高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雖然政府出臺了眾多扶持“三農”的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大多是偏向于農民和農業生產本身,而相應的農業技術研究并未能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所以在農業技術上資金投入的不足,也是阻礙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我國的農業企業多數為中小企業和低技術企業,如果政府補貼能夠投入到企業技術創新之中,將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并提高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7-9]
4 文獻評述及結論
綜上,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已經受到學者們的一定關注,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開展了研究和論述,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其理論研究價值和實際意義,為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但總的來講,我國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研究較少,因而在理論研究上顯得乏力,現有研究成果大多側重于內涵、特征、存在問題等淺層理論方面,缺少實際可操作性研究和實證研究,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11-12]
從上述研究來看,關于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而關于技術創新資源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較少,并且分析得出,人才和資金等創新資源對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影響最大。所以,為盡快提高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和政府都要加大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快引進和培養技術創新人才。面對當前我國農業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現實困難及問題,相關學者應追逐實踐發展,關注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證研究,為農業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有效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政軍,傅建祥.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障礙及對策——以青島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5(3):265-268.
【2】湯瀅,胡寶貴.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24):281-283.
【3】朱衛鴻.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探析[J].科技與教育,2007(6):46-48.
【4】高啟杰.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7):32-38.
【5】高霞,高啟杰.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61-167.
【6】陳念紅,曹暕.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分析——基于虛擬組織模式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 17) : 9248-9249,9277.
【7】林友華.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評價在提升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管理,2014(3):68-71.
【8】王建軍. 淺析天水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現狀[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07):6-7.
【9】沈達勇.基于技術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內生性成長性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7(03):116-123.
【10】李琦.山東省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5.
【11】黃世政,周家賢,朱炎亮. 技術創新能力對創新資源與企業績效關系的中介效應——以珠三角制造業為例[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23):64-70.
【12】袁海濱,顧洪君. 黑龍江省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研究[J].北方經貿,2014(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