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姜林燕

清明節已經成為各家網紅青團掀起“槍戰”的必爭之際,三年前杏花樓推出“網紅鼻祖”咸蛋黃肉松青團,以咸蛋黃肉松、腌篤鮮為代表的咸味餡心“橫空出世”,“咸黨”的隊伍不斷擴大,超越傳統“甜黨”,老字號創新品種帶火“咸味”青團。
每逢節慶,老字號總能上頭條,網紅月餅、網紅粽子,似乎過節成了老字號的刷存在感的法器,從緊俏“限購”到網上代客排隊。中國老字號的“吃貨經濟”如何從短時“網紅”變成365天的“天天紅”,真正歷久彌新。
然而能做短時“網紅”的老字號并不是每家都可以,在商務部認定的1128家老字號中20% 長期虧損,70% 勉強維持現狀,只有 10% 活的還算瀟灑自在。
近日,“老字號”全聚德發布了2017年度業績快報。快報顯示,全聚德在2017年營業總收入為18.56億元,同比增長了0.51%;利潤總額為2.04億元,同比增長了3.6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2億元,同比增長了2.16%。
近幾年,全聚德的業績表現較為平淡,其營業收入在2012年達到19.4億的高點后,連續幾年都在18.5億上下浮動。
在2017年11月9日,“烤鴨第一股”全聚德股價達到下半年高點,但次日便開啟了下跌之旅,到“雙12”當日,全聚德報收17.70元,市值54.6億,已蒸發約10億元市值。業內人士表示,股價下跌一方面是由于全聚德三季度報業績平淡,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其轉型前景令人擔憂。

專家表示,全聚德的屏障,實際上跟 2012 年發布的“國八條”有一定關系,這系列禁令對餐飲行業的打擊十分明顯。但是當許多品牌都通過創新、轉型重新回到高點的時候,全聚德卻還在掙扎。雖然全聚德一直在試圖通過外賣、結盟等方式對收入結構進行優化,但是全聚德最大的收入構成店面餐飲,卻一直走的是“倚老賣老”模式。在產品創新、店面升級等層面,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失去了傳統的商務型客人之后,如今的全聚德更像是專屬外地游客的烤鴨店。住在北京本地的人喜歡光顧的更多是大董、便宜坊等品牌。“便宜坊”同為中華老字號,且價格更加親民;而客單價相近的大董則在創新與格調上更占優勢,更別提四季民福、全鴨季等等新出現的競爭對手。在猛烈的擠壓下,全聚德沒有創新的烤鴨口味,還有不接地氣的消費體驗,讓“老字號”的品牌效應成為了最大的賣點。
全聚德不是個例。當更多的餐飲人已經找到舒服的位置的時候,多數中華老字號還在掙扎。在消費觀念改變、互聯網餐飲強勢進入以及高端餐飲促銷方式增多等因素擠壓下,轉型迫在眉睫。
在互聯網+時代,老字號“觸網”是必然選擇,像全聚德一樣的老字號種種“嘗鮮”舉措接連失敗的老字號不在少數,業內人士認為:“如今年輕人的消費觀正在發生改變,老字號求變需先摸清市場。”
老字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商業文化、歷代相傳的手藝,更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留下的寶貴經濟和社會價值。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產品的文化價值更加突出,也利于老字號走向世界。老字號的品質毋庸置疑,但為什么如今離我們年輕人越來越遠了?
“得消費者,才能得市場。”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周穎評價,“只有持續地產生優質的產品,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老字號才能獲得更為長久的生命力。”
專家認為,即使是老字號的“網紅”產品,配方也需不斷摸索,逐年改良,才能跟上消費者不斷求變求新的“味蕾”,無論如何創新傳統食品,最終只有符合大眾口味才能持續煥發出‘網紅’的光和熱。
“老字號”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天性,其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是外國的品牌難以企及、也永遠不能取代的。但如何讓老字號青春永駐,在業內人士看來,老字號在傳統食品的創新,還需精益求精,才能成長為“天天紅”“常年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