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強
(朝陽市建平縣白山水庫管理處,遼寧 朝陽 122400)
隨著朝陽市經濟發展及工業化水平的不斷進步,城市環境得以顯著的改善,各類現代化建筑的修建為城市繁榮帶來了較多的力證。但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推進過程中,城市河道逐漸變窄,相對而言,河流發生顯著變化,洪水、內澇也隨之增加[1]。城市建設中的防洪問題迫在眉睫,急需處理。特別是這些年,朝陽市經濟發展迅速,使得河道堵塞及水體污染問題已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存在較多的差異。為適應經濟發展及生態保護相協調的原則,在城市發展中實施河道防洪與景觀建設相結合的方式,對處理城市內澇及綠化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朝陽市大凌河規劃治理實際情況,就河道防洪與景觀建設情況進行探討。
大凌河位于遼寧省,是其轄區內較大的主要河流之一,該河流與老哈河、教來河相鄰,并緊鄰努魯爾虎山。根據實際情況及河流流域特點,將大凌河分為四段,即河源段、上游段、中游段和下游段。各流域之間河床位置等相關情況差異較大,對防洪工作應重點分區域進行考慮。大凌河流域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防洪能力差,體系不完善等導致其類設施設備不配套,防洪線不達標常導致區域內經濟及人們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及居民生活的實際需要。②大凌河流域生態環境薄弱,水體流失及沙漠化嚴重,一系列生態問問題導致地區部分去也干旱缺水,自然災害頻發對城市發展及人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③大凌河流域雖然近些年政府投資建設了部分水利工程,為保證水資源供應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基礎設施薄弱,對工業生產及居民生活存在一定程度影響,使得其對人們生活及生態平衡造成威脅。④目前大凌河流域周圍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水體環境嚴重受損,排放量嚴重超過其水體的納污能力,水質惡化,影響生物生存及生態發展。⑤治理與保護管理薄弱,河道采砂管理不嚴格,造成水環境破壞嚴重。綜合以上分析與考慮,為保證城市的發展及與現代化接軌,對大凌河流域必須采取有效方式進行治理,其工作迫在眉睫。
對于河道防洪設計而言,其首要原則為安全,其次為美觀及保護生態物種,相關人員普遍認為過洪能力越強越安全。設計中普遍通過增加過洪通道而增加其深度與寬度。但對于景觀設計來講,更多的是維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為人們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環境。基于以上分析,城市防洪與景觀設計的主要差異在于防洪注重安全,而景觀講究尊重自然,兩者思想觀念存在差異,導致設計等相關理論存在矛盾。
城市防洪設計的主要設計方法,主要采用水力計算的方式,對整治河槽的設計流量為主要手段,對其進行合理計算,以實現防洪設計的要求。而對于景觀設計,更多的主要是對設計場地進行地理地貌及氣候、植被等方面的分析與規劃后,提出適應的設計理念,做出合理的設計。總之,兩種方式,設計理念及計算方式的差異導致在設計中存在矛盾。
由于設計方法與主要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與矛盾,在工程實踐中,防洪主要以筑壩、筑堰及改道為主要方式;而景觀實施主要方式為利用植被等對空間進行營造。這種實施手段由于未與防洪設計進行綜合考慮,部分設計因素考慮不全導致景觀施工后經不起洪水的沖擊而失去其原設計的基本要求。如常見的防洪設計,未考慮防洪與周邊環境與景觀的結合,忽視了防洪標準,造成景觀風雨必回等情況,影響嚴重[2]。
大凌河河道治理工程基本要求是保障遼西地區防洪安全、恢復遼西生態的重大戰略舉措,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治理中應重點考慮河道治理與保護,逐步實現河與水、河與自然、河與經濟社會、河與人的和諧,把河道治理與生態建設、景觀建設、小城鎮建設及土地保護有機結合,治理大凌河,減少洪患,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改善區域小氣候,以實現綜合治理的目的。基于此,對城市防洪及景觀設計中應遵循以下原則:①河道治理,首先應該滿足防洪要求。通過堤防建設、險工治理等工程措施解決沿河重要城鎮長期以來存在的防洪設施落后、防洪標準不足問題,確保沿河重點城市、小城鎮標準內洪水防洪安全[3]。②生態要求,以接近自然、模擬自然為建設理念,充分考慮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工程與生態相協調,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并同生態措施相結合,充分發揮生態措施的防洪功能。③景觀環境,護岸應因地制宜、依自然地形、地貌、環境而建設現代化人文景觀,使城市段河道成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亮點和增長點。④人居環境,河道治理與保護需充分考慮河流對人居環境的影響,通過河道建設營造優美、舒適、宜居的人居環境。此外,經濟方便,工程造價和施工方便也是河道生態建設時需要考慮,利用適應性強、自繁能力強的鄉土植物,以利于規劃順利實施。
針對以上提及的大凌河流域治理實際情況,在新型景觀與防洪理念規劃布局下[4],對大凌河流域進行合理布置,主要規劃布局原則應包括以下幾點:①針對河道管理范圍不明確、侵占河道嚴重、河道天然行洪能力萎縮等問題,進行行洪區整治,劃定行洪控制線,確定河道行洪區和主行洪區,明確河道管理范圍,在主行洪區實施退田還河、河道疏浚、栽植護岸固灘林等治理措施,恢復河道行洪能力,保障防洪安全,同時有利于河道生態恢復。②采取分點、分步治理的方式,以城鎮、重點保護單位為關注焦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理路線,如上游采取綜合治理方式,而下游則以防洪為主要任務,并結合城市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其策略,集中處理現有存在的防洪薄弱環節,以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率。③結合新的理念,防洪措施的實施應以生態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即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保證水土自然形態,減少對河道等的占用及擴大,促使生態保護。
3.3.1 洪水處理與景觀設計有效結合
對于防洪與景觀治理,首先,合理設計堤防走向應作為首要任務,如從防洪設計理念上,在拓寬河道口的基礎上采取減少對河流口岸的沖刷,達到抵御洪水的目的,同時,為滿足景觀設計的要求,減少土體及少占有土地為益。為保證河流的景觀價值,除河道瓶頸處外,其余部位盡量保持原有形式,或利用水流的分與合,形成小島等景觀設計,并減小由于河道的無限擴大對土地的占用及增加經濟投資[5]。其次,充分利用灘地,做好防洪與生態景觀設計,如在擴大行洪斷面的同時應考慮動物的棲息及生存空間;并在河灘區種植草皮等,以起到美化河道及減少對水流對河道沖擊的目的。
3.3.2 合理規劃河道及與景觀的融合設計
對于河道設計,應綜合考慮防洪要求和景觀生態要求,采用自然式、生物式或者結構式護岸護底工程保護河道岸坡,做到既能保證河道防洪安全,又能促使景觀生態可持續發展[6]。同時,景觀設計應以河道設計方案為主要依托,通過合理設計與規劃,逐步生態化,為人類休閑游憩提供條件,并可為魚類、鳥類、動物等提供生態空間。因此,在安全防洪前提下,將防洪、景觀、生態三者有機結合,融合防洪工程規劃與景觀設計的優勢特征,在河灘護堤種植草皮、樹木等植被,既可使河灘免水流沖刷,又可以美化河道,保障了大凌河附近區域鎮生態系統的平衡,具體設計效果圖如圖1所示。

圖1 河道及與景觀融合設計效果圖
3.3.3 加強水體治理與生態發展統一與融合
大凌河水體是構成大凌河周邊城區景觀的重要因素,景觀設計應依托大凌河水體環境情況,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創造合理的景觀[7]。因此,要加強治水,重視治水與親水并重的原則,實施對水體的保護與景觀設計。例如,在水域規劃方面,利用大凌河周邊環境,減少對河灘及河道的占用,保留較多的開敞空間,以實現較好的城市與水域的視線通廊,并結合水生及濕生植物,形成人工與自然相融合的層次豐富的生態綠化景觀。親水設計方面,采用現代化的裝飾技術及景觀色彩,通過音樂噴泉、水池樹陣、水幕電影等多種方式,營造供市民游人觀賞,休閑的空間,并可保留大量原生態濕地岸線,對改善水環境及減少水治理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對大凌河防洪與景觀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周邊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如對附近區域進行水質監測,其各項指標均符合使用要求,水質環境得以明顯改善,具體不同區域水質分析結果見表1。同時,新的規劃方案實施及投入后,大凌河流域防洪體系基本建立,水土保持功能及蓄水功能面明顯提高,且對保證居民生活用水及保證水土資源合理利用起到了一定作用,生態環境逐步得以提升,河流功能及水質得以改善[8]。

表1 大凌河水質監測結果表 單位:mg/L
通過治理,大凌河周邊城市環境得以顯著提升,已逐漸形成一條以大凌河流域為紐帶的風景長廊,如鳳凰山腳下,山環水繞,已成為大凌河開發重要的歷程碑。通過近幾年的改造,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提升,空氣質量指標明顯好轉,且氣候變得更加適宜生態發展及居民生活[9]。通過加強污水治理及水環境監測與控制,為水生生物創造了較好的環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城區環境改善情況如下圖2所示。

圖2 大凌河流域周邊市區城市景觀環境實景圖
對城區河道防洪及景觀結合設計的核心是保護大凌河的生態環境及控制洪澇災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10]。生態環境的保護包括對生態的修復和保護(即城市河道防洪與景觀結合設計功能分區),主要對大凌河濕地、綠化和水體進行改造,保證可持續發展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大凌河進行改造,充分發揮河道生態保護的功能,切實發揮潘河的防洪、生態、休閑娛樂等功能,確保發揮大凌河的生態功能,為物種多樣性提供場所,并結合現代化景觀設計,增加噴泉,水幕等設施,為人們生活提供舒適環境[11]。
大凌河流域河道治理保護工程關系到大凌河流域經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功能增強。工程的實施有效提高城市防洪抗災能力,降低災害發生頻率,增強流域整體環境景觀,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如通過對大凌河周邊環境實施防洪及景觀一體化設計,區域內生態環境得以明顯的改善及防洪功能顯著加強。總之,城市河道防洪與景觀結合是一種新型的河道景觀設計,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有助于城市河道的研究和河道生態改造及河道景觀整體建設,對城市空間結構發展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1] 倪晉仁, 劉元元. 論河流生態修復[J]. 水利學報, 2006(09): 1029- 1037.
[2] 邁克·布羅威, 祖·維倫, 鄧位, 等. 生態景觀設計40年[J]. 世界建筑, 2006(07): 28- 33.
[3] 岳雋, 王仰麟, 彭建. 城市河流的景觀生態學研究: 概念框架[J]. 生態學報, 2005(06): 1422- 1429.
[4] 朱晨東. 河道的生態治理——北京轉河生態化改造[J]. 北京規劃建設, 2003(05): 61- 62.
[5] 單慶, 王昕. 城市堤岸景觀設計[J]. 南昌水專學報, 2003(01): 53- 57.
[6] 金云峰, 徐振. 蘇州河濱水景觀研究[J]. 城市規劃匯刊, 2004(02): 150.
[7] 張波子. 崗南水庫水源保護淺議[J]. 水利建設與管理, 2011(07): 74- 75.
[8] 鄭孝燮. 我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八則[J]. 城市規劃, 1994(06): 11- 14.
[9] 張朝輝. 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供水能力分析[J]. 中國水能及電氣化, 2015(10): 31- 35.
[10] 朱汝塹, 李虹枚, 吳麗清. 大凌河朝陽城區段防洪與濱河景觀工程建設[J]. 東北水利水電, 2005(10): 13.
[11] 段俊虎, 崔景華.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大凌河朝陽城區段整治工程中的實踐[J]. 農業與技術, 2005(05):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