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錚
(遼寧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遼寧省江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3)
我國農田灌溉過程中存在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特別是農業作為用水大戶,用水效率低、工程建管不完善、農業水價總體偏低等現象,嚴重制約我國節水型社會的發展。為了保障農田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構建農田水利良性運行長效機制,緩解區域用水緊張,保證用水戶用水需求,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整體效益,國家高度重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以完好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為基礎,以農民用水自治為核心,以科學的終端水價制為保證,構建三位一體的農田水利良性運行長效機制,形成農業水價價格機制,發揮價格的杠桿作用,達到節約用水、減輕農民負擔、保障供水工程良性運行的“三贏”目標。
農業水價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農田水利發展的一個階段目標。建立績效指標體系是農業水價改革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來,國內學者在農業水價改革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1- 3]。例如,李婷[4]等人構建了湖南省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價體系,并提出了一種熵權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進行合理的評價;陳菁[5]等人從節水、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建立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效果評價體系,并對實施效果進行評價;陳惠敏[6]從績效評估基本理論出發,在公共政策績效評估方法的基礎上,對農業用水定價政策績效評估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論述。目前,農業水價改革主要是在體制機制方面的總結與研究,在績效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見,相關的評估研究可為農業水價改革績效指標體系建立提供科學的借鑒意義。
于洪區是沈陽市十個市轄區之一,區經濟以工業為主,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比例為2.5∶65∶32.5,耕地面積36.1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1.72萬畝。
全區2016年農業用水7890萬m3,占全區用水總量的35.8%以上,地下水開采量占全區32.2%以上。于洪區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相當,水田農業水價改革項目分為庫灌區和井灌區。用水合作組織主要依靠水利管理單位和村集體負責管理水利工程設施和灌區灌溉供水工作。根據2014~2016年于洪區水資源公報數據,水田區農業用水水權綜合額度為697m3/畝,依此為標準,以后每年進行修訂。
體績效指標體系是綜合指標體系,各個績效指標之間具有一定相互聯系,同時也存在各自的相互制約。因此,建立績效指標體系應遵循政策相關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動和靜態相結合原則、績效量化原則,保證績效指標的全面、準確、客觀性。
根據研究區的實際問題從以下幾種方法考慮指標體系建立:①理論方法研究討論評價指標體系,從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實質出發,根據可持續利用理論概念、內涵、影響因素,建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②根據內部各要素間或內部與外部要素之間協調發展,考慮水資源的供給量、社會需求量的優化配置建立指標體系,③利用層次關系分析法建立含有目標層、系統層、指標層組成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指標體系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研究涉及農業用水、農業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無論是農業水價改革體制的分析,還是農業水價資源優化合理評價均為多因素的綜合評價問題。農業水價績效評估方法有很多種,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系統動力學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投影尋蹤法、數據包絡分析(DEA)、主成分分析法等。
以科學選取農業水價改革績效指標數據為基礎,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水價改革績效評估。層次分析法就是將績效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因素分為若干個層次,并以上一層指標為準則,對以下同一層進行兩兩判斷和計算,求出各指標要素的權重值。具體步驟如下[7- 8]:
(1)建立層次結構。將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水平作為層次分析的第一層次,即目標層;將用水績效、經濟績效、社會績效、生態績效作為層次分析的第二層,即系統層;將各績效指標的層次分析作為第三層,即指標層,具體指標層次如圖1所示。
(2)構建判斷矩陣。通過建立層次結構,將各指標的之間的相對隸屬關系進行確定,具體判斷矩陣標度及其含義見表1。

表1 判斷矩陣標度及其含義


表2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4)進行總排序。通過對計算各績效指標的權重,進行總排序,已確定最底層的各個指標在目標層中的重要程度。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是在用水、經濟、社會、生態等4個系統基礎上進行的,農業用水的可持續利用支撐著社會基礎經濟的發展,也是水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采用科學合理成熟的方法進行水價改革績效評估,從而為該區域農業水價改革機制和趨勢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技術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研究技術流程框圖
由于選取的各個指標之間存在量綱不統一,為了消除量綱之間的差異性帶來的不可比性,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計算。方式計算為:
對于正向指標:
Pi=Xi/Xi0
(1)
對于負向指標:
Pi=Xi0/Xi
(2)
式中,Pi—績效指標標注值;Xi—績效指標的實際值;Xi0—績效指標的目標值,正向指標發展趨勢越大代表越優,負指標與正指標恰好相反。
根據相關的規劃內容和省農田水利發展狀況,對選取的13個績效指標進行指標分類。其中,強制性指標是指國家規范的要求強制達到的目標;考核性指標是指參考相關規劃盡心確定的目標;參考性指標是指理論經驗進行分析得到的目標,見表3。

表3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指標體系指標類型與權重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綜合值計算為:
(3)
式中,H—水價改革績效評估值;λi—第i項指標的對應的權重值;Ai—第i個指標的實現程度值。
農業水價改革不僅要把握當地農業水利的發展總體水平,還要注重各系統層、各指標層之間的發展平衡。從總體目標值、單項指標綜合確定于洪區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標準為:①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達到90分以上;②在指標層方面,考慮到區域的不同,農業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差異性,不要求每一項指標都達到目標值;其中強制性指標達到100分,考核性指標達到90以上,參考性指標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經驗理論確定,不作要求。
以2016年為現狀水平年,對績效指標進行評估,將2016年的13個績效指標的現狀值與目標值代入公式(3)進行計算,得到績效評估值,如圖3所示。

圖3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
通過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指標層中農業灌溉用水量、灌溉用水效率、農業工程完好率、農業水費實收率、農村環境改善程度的5項指標超過了90分,為農業水價改革現狀水平中較高的領域;而渠道水利用系數、政府與農戶關系程度、節水灌溉技術普及率的3項指標分數低于75分,為現狀發展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是今后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其余的5項指標分數在75~90分之間。
根據指標層的指標評估分數,對于洪區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進行計算,2016年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值為56分,距離實現目標值90分還具有一定的差距。由圖3可知系統層績效狀況,經濟績效75.68分,為評估之首,評估水平比較高;環境績效24.19分,為評估之尾,是今后重點發展的領域;用水績效和社會績效介于24~75之間。
本文在收集大量原始數據資料的基礎上,構建了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農業水價改革績效指標體系,共選取13個評估指標,利用層析分析法進行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通過計算結果得分,分析系統層與指標層的趨勢與實現程度,該結果與體制機制研究成果相結合,對今后農業水價改革評估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針對目前的發展趨勢,通過“試點先行,典型帶動,全面推廣”的方式,在于洪區逐步建立健全水價形成機制,明確農業水價成本核定,合理反映供水成本。建立農業水權制度,明確水權,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完善工程建設和管護機制,新建、改擴建農田水利工程,按照取用水管理和計量收費的需要,同步配套經濟實用的計量設施,探尋“以電折水”測算方法。明晰水利工程產權歸屬,落實管護責任。建立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落實獎補資金,形成易于操作、用戶普遍接受的節水獎勵機制。強化用水管理機制,建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積極推廣水田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強宣傳引導和技術培訓,引導農民樹立節水觀念,提高有償用水意識,鼓勵農民應用節水灌溉新技術,營造全民節水的良好社會氛圍。
[1] 許朗, 張夢婷, 師琪, 等. 水價改革背景下農戶灌溉方式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基于開封縣和豐縣兩地調查數據[J]. 江蘇農業科學, 2017, 45(17): 338- 341.
[2] 年自力, 郭正友, 雷波, 等. 農業用水戶的水費承受能力及其對農業水價改革的態度——來自云南和新疆灌區的實地調研[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09(09): 158- 162.
[3] 姜文來. 我國農業水價改革總體評價與展望[J]. 水利發展研究, 2011(07): 47- 51.
[4] 李婷, 鄭垂勇.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的熵權模糊綜合評價[J]. 水利經濟, 2015, 33(03): 32- 36.
[5] 陳菁, 李建國, 張建, 等.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項目實施效果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 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38(05): 1- 6.
[6] 陳惠敏, 黎紅梅. 農業用水定價政策績效評估研究進展[J]. 湖南農業科學, 2014(08): 90- 93.
[7] 武榮, 李援農.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水資源安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13, 24(04): 139- 144.
[8] 張成鳳, 粟曉玲, 蔡煥杰. 基于區間層次分析法的榆陽區水資源配置系統和諧性評價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017, 32(06): 1053-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