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清
(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四川 成都 610081)
《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指出,“高速路網、快速路網、主干路網”三大體系構成了成都市的主要交通體系。根據快速路網系統規劃,中心城區在“十二五”期間需基本建成“3環16射”快速路系統[1]。
龍騰路下穿隧道作為成新蒲射線快速路起點,下穿二環路底層道路(見圖1)。

圖1 隧道位置圖
根據總體方案,該節點為三層立交體系,地下層(龍騰路—大石路方向)新建下穿隧道,地面層為二環路與射線方向道路的交通轉換,地上層為二環快速路高架橋。
龍騰路口地下管線眾多,二環路方向橫穿擬建隧道的管線主要有給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及小三線,主要管線類型、管徑及埋深見表1。

表1 地下管線
龍騰路—大石路為城市次干路。二環外龍騰路紅線寬約40 m,二環內大石路紅線寬約30 m。大石路周邊建筑較多,道路及用于建設的空地資源極其有限。
龍騰路下穿隧道的方案難點在于道路紅線寬度有限,下埋管線及周邊管線情況復雜,如何在道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布置雙向四車道隧道,避免建筑物拆遷,減少管線遷改,降低施工難度及投資,是設計方案的難點。
二環路方向有給水、雨水、污水干管,污水管為深埋,遷改難度較大。
該次設計需確保污水管不動,遷改其余管線,隧道與污水管相交處對污水管進行滿包處理。受管線影響,隧道凈空按4.5 m控制[1],減少隧道框架對管線的影響。
受道路紅線寬度影響,除盡量減小隧道寬度外,應將隧道進出口拉開,道路橫斷面僅布置一個隧道出入口,增大輔道寬度,盡量利用建筑退紅部分布置人行道,滿足輔道交通功能需求。
采用單箱單室結構,左右幅分幅設置。龍騰路紅線較寬,進出口設置在同一斷面;大石路段紅線較窄,隧道進出口錯位布置;二環路口左右幅框架同層布置。大石路紅線寬度范圍內布置隧道(雙向四車道)、輔道寬度9 m(兩車道及非機動車道)。由于人行道最小寬度2 m[2],利用建筑退紅部分布置人行道,滿足規范要求。路口二環路污水主干管置于框架下方,進行包封處理,避免遷改。方案1隧道平面圖及斷面圖如圖2~圖4所示。

圖2 方案1隧道平面圖

圖3 A-A斷面圖(單位:cm)

圖4 B-B斷面圖(單位:cm)
隧道大石路段采用左右分幅設計,高程一致后采用整幅設計,單幅隧道段長670 m,整幅隧道長410 m,管線遷改1 830 m,工程投資約1.13億元。
該方案框架采用單箱單室結構,左右幅分幅設置,大石路和龍騰路進出口平面均錯位布置。為減少施工期間對大石路和龍騰路的干擾,在二環路口左右幅隧道疊層放置,穿過二環路口后再分別接入龍騰路地面層,大石路利用建筑退紅寬度布置人行道,確保地面輔道為雙向四車道,輔道最小寬度10 m,保證兩條機動車道及一條獨立非機動車道。方案2隧道平面圖及斷面圖如圖5~圖7所示。

圖5 方案2隧道平面圖

圖6 A-A斷面圖(單位:cm)

圖7 B-B斷面圖(單位:cm)
隧道均采用左右分幅設計,長隧道長760 m,短隧道長390 m,管線遷改1 195 m,工程投資約1.40億元。
為減小框架段長度、節約投資、降低施工難度、節約工期,同時考慮隧道出入口地面層布置,隧道采用三車道潮汐式交通方案。上班早高峰單向進城,下班晚高峰單向出城,其余時段根據交管部門要求靈活設置。大石路段地面層輔道寬度9 m,由于紅線寬度不足,人行道全部利用建筑退紅部分設置。方案3隧道平面圖及斷面圖如圖8~圖10所示。

圖8 方案3隧道平面圖

圖9 A-A斷面圖(單位:cm)

圖10 B-B斷面圖(單位:cm)
隧道全長420 m,其中框架段共長140 m,管線遷改620 m。工程估算總投資為1.08億元,其中工程投資為0.91億元。
方案比較情況見表2。
對于該類邊界條件較多、相對復雜的工程方案設計,設計單位應根據規劃邊界條件并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從方案合理、施工便利、干擾較小、節省投資等多種因素出發,最大限度地滿足功能性要求。
通過該次工程方案設計,對于如何處理位于城市中心的此類下穿隧道與規劃紅線、地下管線、既有建筑及地面層交通組織的關系,提供的做法可供同行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稅彥斌,鐘強文.“雙快”模式在城市快速交通系統規劃建設中的應用[G]//成都市“兩快兩射”快速路系統工程論文專輯,成都:論文專輯組委會,2014.
[2]C 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