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平
(河源市環境監測站,廣東 河源 517000)
對于環境管理而言,環境監測是其關鍵環節和重要手段,可以滿足環境管理的相關需求。環境監測技術路線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任務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技術手段。我國全面實施土壤污染情況的專項調查,提升了土壤環境保護的重視力度,為我國土壤環境監測和污染治理奠定良好基礎。
土地環境污染是不可逆的,會給我國環境保護帶來長期影響。當前,土地環境問題主要有:相關保護工作不到位,影響了防治效果,特別是資金投入不足,促使保護工作僅停留在表面[1]。我國已經意識到土壤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會促使土壤環境保護難以取得實際效果。防治工作缺乏針對性,就很難有效解決土壤環境污染。部分地方缺乏明確的規定對土壤污染進行防治,使人很難意識到土壤污染的嚴重性。最終出現的后果就是,土地所生產的農作物質量受到影響,作物內部營養成分降低,對人體健康帶來影響。
土壤環境測定的項目有Pb、Cu、Zn、Ni、Cr、Co、Hg和F,金屬元素檢測可以使用沸騰的2 mol/L HNO3提取。此外,對土壤中pH值、CaCO3、有機碳、粒度、鐵、鋁氧化物、陽離子交換量(CEC)等指標進行監測。主要路線如下。
當前,我國正在不斷實施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管理,逐步展開標準測量工作。對我國土壤污染情況進行具體調查,遵循科學連續的工作原則,結合部分重點工地和相應土壤制定出詳細的勘測計劃,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重點監測點位體系。規定每五年開展一次土地環境質量監測工作,以這些點位為核心,對土地環境進行系統的監測。此后,對這些點位的土壤環境污染情況進行深入評測,然后結合調查結果制定科學的解決方案。
在收集土壤樣品之前,先記錄收集所在地的點位坐標,然后拍攝數碼照片,在采樣點采集0~20 cm的表層土壤。然后,結合污染物移動情況,對剖面樣品進行采集。具體采樣過程中,要對采樣進行記錄并認真填寫[2]。
將土壤放置在風干室內的風干盤中,將土壤中存在的磚瓦、石塊等去除,然后對土壤進行攤鋪,形成厚度為2~3 cm的薄層。此時,相關工作人員要經常翻動土壤,然后將這些土壤安放在陰涼的位置進行自然風干。
技術人員對土壤進行研磨,主要方式有:使用瑪瑙球磨機進行研磨,也可以直接用手工方式研磨。將土樣研磨成能夠在孔徑0.25 mm的尼龍篩透過的粒徑,采用四分法棄取的方式,保留足夠的土樣,然后對這些土樣進行稱重,最后裝入到瓶中待分析。對于剩余的土樣,還需進行繼續研磨,等到這些土樣均能進入孔徑0.15 mm的尼龍篩,同樣裝瓶備用。
對新鮮樣品進行制備,屬于對土壤揮發性和半揮發性進行測定的有機項目。技術人員可以采集新鮮土樣,等采集完成后,將其放置在4℃冷藏室中,冷藏7 d之內,需對其進行前期處理,而在40 d內則需要對其完成分析。
建立全國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后,需結合相關規定的目標對土壤進行監測。針對不同監測點,需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監測[3]。具體監測過程中,需確保質量,因此在不同環節均需進行認真分析和記錄。要有健全的質量管理網絡,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報告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科學性,同時人們要使用先進的檢測技術,促使檢測效率有所提升,保存土壤樣品檔案,確保各個樣品均能科學保管和復制。
執行路線的根本性內容便是監測質量,構建健全的質量管理責任制,能夠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報告科學可信。而監測工作一定要結合相關要求進行,實驗室要做好密碼平行樣、標準樣、空白試驗等的采集工作,詳細做好采樣記錄和樣品交接記錄。同時,建立土壤樣品檔案,確保不同樣品均能夠進行再現性和樣品的復制。
在全國范圍內,土壤監測遵循每年監測一類重點區域的原則,我國每年會發布一份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專題報告。以五年為一個周期,五年完成一份完整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報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關部門需每年完成一份土壤環境例行監測報告,每五年完成一份完整的環境質量例行監測省級報告。
國家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網主要由我國國家站負責,組織開展監測工作。省級監測站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本轄區內不同網站中的業務管理工作,進而完成全省土壤監測技術質量保障和質量控制工作,此外還承擔著省級報告編寫任務。地市級環境監測站的主要工作是,組織縣級站的采樣,對本轄區土壤樣品進行實驗室測試。這樣可以形成一個以縣級采樣和地級分析、省級質控、國家發布的運營模式[4]。
我國土壤環境監測和水、氣等環境要素相比,起步較晚。當下,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缺乏相對完整的技術方法體系,現有的《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不管是在有機項目還是在無機項目上均嚴重缺乏,這就很難全面反映我國土壤環境的實際情況。在開展全國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的同時,需對相關經驗進行及時總結,構建完善的土壤環境質量檢測技術方法體系,重點解決儀器設備、處理綜合評價等方面的問題。

表1 監測技術方法
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一定要建立相對統一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全程序質量控制,對土壤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監測。這項工作的起點比較高,這種情況下能夠提升監測人員上崗率,在具體工作過程中,需對所用儀器設備的合格率進行科學分析。此外,相應技術人員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開展土地環境質量監測的監督活動[5]。
重視對土地監測人員的技術培訓,對人才進行積極鼓勵,從而提升土地監測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提高工作崗位的準入門檻。可以每年投入一定的專項經費,對人員進行培訓,從而拓展人才培養途徑,最后形成培訓特色。不同檢測學科帶頭人對人員進行培訓,能夠讓工作人員了解到更加豐富的知識,推動土壤監測工作的科學發展。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路線,是以我國相關規定和標準為依據而實施的一項任務目標。為了有效治理土壤環境污染,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要不斷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水平。這樣能夠保障人們的健康不受威脅,同時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幫助,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1 趙文廷.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中的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問題[J].中國環境管理,2017,9(4):29-33.
2 陳玉芳.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7,35(3):67-69.
3 王夏暉.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J].環境保護,2016,44(20):20-24.
4 陳 平,李金霞.日本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形成歷程及特點[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2):105-111.
5 王宇游,夏 新,米方卓,等《.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六種重金屬測定精密度控制指標研究[J].土壤通報,2014,45(6):150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