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慧
近年來,網絡技術不斷革新,借助網絡獲取資源的方式給電視臺記者帶來了巨大挑戰,他們要想吸引更多受眾,提高新聞質量,就必須具備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度,在第一時間將新聞整合完整傳遞出去。同時,一旦遇到突發的社會矛盾和重點事件,也要履行好記者的職責,做好全面的準備工作,并與被采訪對象進行積極溝通,從不同角度挖掘新聞內涵。
電視臺記者是節目質量的保證,他們的綜合能力以及掌控采訪現場情況直接決定著新聞的傳播效率。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興起,記者采訪的難度越來越大。他們不僅要具備較好的文字表達和撰寫能力,還要熟識被采訪對象,根據他們的特點轉變訪問方式,能夠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與其進行溝通和交流。表1是一些電視臺記者多年采訪得出的結論,他們總結出了各種可能影響采訪效果的因素。

表1 采訪不能順利進行的原因分析
采訪工作根據事件、被采訪環境、被采訪對象的不同,在實際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阻礙,作為向外界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要想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就必須做好事前的準備工作,全面了解事件的全過程,確保在采訪中一旦遇到突發狀況能夠最快速做出反應。同時,由于采訪需要兼顧的事情較多,如鏡頭語言、用語的準確性,等等,因此,一定要通過充分的準備為今后的采訪打基礎。具體而言,記者要列好采訪提綱和相關要點,標注清楚注意事項,對可能遇到的狀況進行思考。根據被采訪人的特點,記者還要了解他們的喜好、習慣,做好采訪前的溝通。一些記者就是由于準備工作不到位,沒有明確什么問題不能提,導致被采訪人情緒激動,不配合記者問答,進而無法做好深入挖據,新聞變成了記“流水賬”,采訪內容也出現了空洞化現象。
電視新聞采訪是一個動態畫面,根據事件的不同,記者要提出不同的問題,把握好整個采訪過程的節奏和語速。一些記者由于采訪技巧不過關,在面對被采訪對象時很難根據事件展開提問,有時話題也難以開展,導致新聞缺乏內涵。另外,在進行披露社會現實或涉及悲傷話題采訪時,被采訪者如果情緒不穩,則采訪難以繼續下去,從而降低新聞質量。
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的轉型期,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給采訪工作帶來了極大困擾。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加上互聯網的開放性,電視失去了過去引領輿論方向的權威作用,很多信息在網絡的廣泛傳播中逐漸失去焦點并引發矛盾和沖突,電視臺記者采訪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狀況,特別是在室外進行現場采訪活動和負面報道時表現得更加明顯。由于人流過于密集和圍觀群眾素質高低不同,對記者采訪活動的態度也不一樣,一些人消極對待采訪和提供虛假信息,夸大事情的嚴重性,使采訪活動無法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很多年輕的電視臺記者對突發情況缺乏經驗,無法對事情的進展做出及時控制和判斷,甚至記者的個人安全也無法保證。突發事件是近年來電視臺記者采訪活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記者對采訪現場的控制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己經成為記者進行采訪活動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針對上述提到的電視臺記者采訪中存在的諸多不足,相關人員必須樹立新思想,對采訪活動進行充分準備,并提高現場把控能力,以深入的報道吸引受眾。
電視臺記者在采訪前期一定要做好全面而充分的準備,對被采訪對象、采訪周邊的環境有所了解,對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出預測,確保采訪設備正常運轉。同時,記者要結合采訪列好提問大綱,精心設計問答環節,拉近與被采訪者的距離,贏得他們的好感。這樣一來,接受采訪的人也能夠緩解緊張的情緒,不至于在采訪過程中由于緊張而說錯話。記者也能更好地避開一些敏感詞匯,讓采訪有序開展。
記者采訪有時會涉及政府和事業單位,一些社會重大新聞也與這些機構有著密切聯系。如果無法取得他們的幫助,會嚴重影響采訪質量。相反,一旦相關部門愿意積極合作,記者則會更易采訪。例如,在采訪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如果遇到火災或洪災有消防單位的配合,記者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如果遇到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在采訪過程中如果有公安的保證和配合,也會使記者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新聞采訪現場相對于其他場合較為混亂,人員復雜,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人員密集,采訪環境混亂。作為采訪的主導者,記者必須提高自身控制能力,能夠眼疾手快地發現現場的細節,運用不同的采訪技巧與被采訪者進行溝通和對話。
記者是一個既光鮮又承載著艱巨任務的職業,在日常采訪工作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采訪困難。因此,記者要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掌握好各種采訪技巧,能夠與被采訪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和對話,并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把握好現場節奏,以有效的問答提升新聞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吳靜波.電視臺記者采訪時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7(3):170.
[2]王向君.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創新策略探析[J].傳播與版權,2016(2):1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