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今年提交的《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支持規模化、集約化養豬的提案》中指出:養豬業是中國農業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劉永好建議:增強對規模和集約化養豬的土地資源支持。建議國家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適養區政府提供更多規模和集約化養豬用地;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消除地方政府對養殖企業提供稅收較少的顧慮;鼓勵充分利用非基本農田、村頭荒地等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的養豬;鼓勵村集體通過出租土地的方式與養豬龍頭企業合作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養豬,村集體可由此獲得租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對于進行養豬布局的區域,提供適當面積的土地用作養豬污染物的消納,以促進養殖環保處理及糞肥資源化利用。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加大對規模化和集約化養豬模式的資金支持力度。對發展規模化和集約化養豬的農戶和企業推行融資優惠政策;對于環保達標的養殖公司、養豬戶推行排污費減免政策;對于養殖效率高、集約化程度高的養豬公司、養殖戶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
鼓勵大型養豬企業更有組織地進行技術創新。如通過成立現代養豬研究院等方式,開展對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自主研發、推廣與創新。對持續進行較大研發投入的養豬企業,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補貼。進一步支持和鼓勵有技術優勢的養豬企業進行種養結合、母豬繁育、精準營養、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術推廣,以更好發揮龍頭企業在養豬產業升級中的帶動作用。此外,鼓勵和支持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綜合運用物聯網、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進行養殖模式探索的創新實踐。
冷友斌向大會提交了建議:農畜牧業廢棄物是資源不是污染源,建議打造生態循環模式,實現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
冷友斌建議:創新生態循環模式,實現“變廢為寶”。畜牧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近年來,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有力保障了民生供給,但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有機廢棄物產生量最大的國家。農畜牧業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環境中,使“資源”成為“污染源”,威脅我國環境質量和安全。
如果我國有機廢棄物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將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從大氣環境的角度來說,每年至少可減少400億立方米二氧化碳的排放;從水環境的角度來說,每年至少減少向水環境排放2億噸COD、650萬噸氮素、250萬噸磷素;從土地資源利用的角度來說,可減少約2萬公頃(堆高5米)土地的占用,減少和避免有機固體廢物對土壤的污染。創新生農畜牧業態循環模式,是實現“變廢為寶”,將農畜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根本途徑。
經濟生態雙贏發展,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當前農畜牧業生態發展模式的難點首先在于廢棄物處理成型技術及模式少,其次是生態循環模式前期投入成本巨大。
冷友斌建議從六個方面推動農畜牧業生態循環模式建設,解決農業秸稈、畜牧業糞污等難題:第一,鼓勵企業積極實踐,實現種養一體(糞污+秸稈)的生態循環模式;第二,推動中央和地方出臺配套政策措施,推動養殖大縣實現蓄禽養殖污染治理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區域統籌;第三,站在建設農業生態文明,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制定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的獎補政策;第四,設立相關扶持資金,擴大生態循環模式的應用實踐;第五,盡快出臺諸如生物天然氣行業標準,有機肥施用技術標準等相關政策措施;第六,明確主管部門,積極為條件具備的企業頒發生物天然氣特許經營權證及批準加氣站建設指標。
民營企業天生對市場環境敏感,經營方式也更靈活,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時,能充分發揮極強的創新意愿和能力,把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廣大消費者。這將有助于擴大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重塑“中國制造”的品牌。

小米創始人雷軍
如何使“走出去”的民營企業“走得好”“走得穩”“走得遠”,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建議:
建立“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護航民營企業“出海”。近年來,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推動下,一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在國內外為消費者提供了質高價優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民營企業也面臨著對海外業務缺乏經驗、對當地法律法規以及文化缺乏了解等諸多困境。
這種情況下,在原有駐外使領館重點支持的同時,建議由商務部牽頭成立“一帶一路”服務中心,并以此為基石建立起綜合服務平臺,助力駐外國的民營企業進行業務拓展合作。
“一帶一路”服務中心應該建立與政府各相關部門、民間商會、金融保險機構等各方的聯席機制,收集整理境外投資項目信息,并建立“出海”項目庫,及時組織企業進行針對性推介對接;“一帶一路”服務中心需要參與指導、規范企業境外經營行為,防止無序和惡性競爭;“一帶一路”服務中心還可以支持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相互配合,在產業、業務上分工協作“走出去”。
此外,過去幾年,我國民營企業在“出海”的過程當中遭受的人身和財產損失都高于國企。據悉,僅2016年,外交部受理領保協助案件總數就達10萬余件,其中大多數為民營企業與公民個人。說明民營企業在境外的安全防范能力與國企相比尤其缺乏,更應引起重視。
因此,“一帶一路”服務中心還應該更積極地促進我方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外交、司法、商務、勞動等部門磋商合作機制,不僅在重大事件上,還應在日常經貿往來中,進一步保護國家利益以及中國企業和公民的經濟利益和人身安全,協助加強出境民企人員安全培訓,加強安全信息預警工作,健全安全管理體系,積極主動構建當地安全機制等,宣傳貫徹我們現有領事保護制度及求助渠道等。有效的培訓指導機制,將幫助新興企業及員工在“出海”過程中規避不必要的安全風險,減少企業損失。
設立“中國制造品牌大使”,助力民營企業實現品牌國際化。“一帶一路”倡議為民營企業拓展全球業務提供了新機遇、新途徑和新市場。在投資項目、經營業務的開拓之外,民營企業“出海”還要跨過品牌國際化、運營本地化的門檻。
我建議國家建立相關機制,集中精力提升“中國制造”的全球品牌聲譽和影響力,為民營企業快速跨過“全球品牌關”提供指導和幫助。我們除了往海外派駐外交官員,還可以在“一帶一路”國家設立“中國制造品牌大使”,讓當地甚至國際上具有知名度的有識之士擔當,以文化交流乃至市場活動的方式推介“中國制造”產品,助力“出海”民營企業實現品牌國際化。同時,也能組織、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升級“中國制造”品牌形象,共同做大、做強“中國制造”這一國家品牌。
具體來看,“中國制造品牌大使”的作用在于:將駐在國的經貿政策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促進民營企業“出海”過程中實現運營本土化,用母國思維進行當地的市場推廣與企業經營,使之更加“接地氣”;搭建產品和貿易往來的展會、平臺,促進政商界交流,使之更加有序;以創新和品質為抓手,通過媒體乃至市場活動,使優秀企業和其所提供的高顏值、高品質、高性價比的“三高”產品和服務能夠被更大范圍的海外用戶認知和接受。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選擇“出海”。在重塑“中國制造”品牌的過程中,民營企業是重要力量,只有在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引和各方協同支持下,堅持科技創新,不斷砥礪前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彰顯“中國制造”品牌卓越的全球影響力,展示中國制造大國、制造強國的實力。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
劉強東向大會提交的建議是:促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健全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質量認證體系等,充分發揮農科院等技術力量在指導貧困地區農業生產、農產品改良育種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農產品質量。積極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推動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充分調動電商等多種社會資源,鼓勵發展“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新模式,使貧困地區形成能夠滿足市場需求、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產業,提升農產品的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調動各方資源,實施“扶貧品牌”培育行動。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鼓勵各地立足傳統農業優勢,深入挖掘資源潛力,積極開展特色品牌,特別是農產品“扶貧品牌”培育和塑造。充分發揮“媒體+電商平臺”在“扶貧品牌”宣傳推廣方面的作用,講好品牌故事。鼓勵各地與電商企業對接,共同建立線上線下品牌農產品營銷推廣體系,讓好東西賣出好價錢。通過品牌推動扶貧事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扶貧的社會影響力。
出臺支持鼓勵政策,加快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企業建設“產地倉+冷鏈專線”模式的統籌引導和政策支持,提升生鮮農產品銷售品質和效益。同時,進一步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提高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設施的集約化建設和利用水平,保證扶貧“新通路”的持久暢通。
加大扶貧宣傳,推進“消費扶貧”。發揮國家級媒體資源的宣傳作用,增強全社會對扶貧工作的認識,通過多種形式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農業扶貧、電商扶貧等扶貧開發。從國家層面積極推動“消費扶貧”,支持電商平臺設立扶貧專賣店、電商扶貧館和扶貧頻道,倡導購買扶貧產品、助力脫貧攻堅的社會氛圍。鼓勵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扶貧農產品,提升消費者對貧困地區產品的支持力度,形成社會關心、人人參與扶貧的風尚。

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祎
在《關于推進工業互聯網安全融合創新的提案》中,周鴻祎指出,目前我國的網絡安全已經從“信息安全”時代進入了“大安全”時代,而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性使它成為網絡攻擊的首要目標,在工業互聯網這個新興融合領域,我們面臨諸多新的安全問題。
周鴻祎稱工業企業對網絡安全不夠重視,安全能力普遍缺乏,門戶洞開。根據數據顯示,近60%的工業企業在使用明文密碼,平均每個工業應用站點存在5個高危漏洞,平均每個工業APP有4個以上安全問題。此外,他表示網絡安全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適配度不高,難以滿足工業實際需要也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他指出每個行業都有特殊的網絡安全需求,而網絡安全專家通常不具備工業細分領域專業知識,難以形成通用的網絡安全解決方案。同時他也提出目前工業企業和網絡安全企業單打獨斗多,深度合作少的現象,認為工業控制企業應該與網絡安全企業合作,共同研發網絡安全方案。
因此,周鴻祎建議要制定讓工業企業上網絡安全系統的強制性政策,鼓勵工控系統制造企業、工業企業和網絡安全企業深度合作,同時他也表示產業政策要重視對工業互聯網安全的傾斜。

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
當前,自動駕駛正在帶來全新變革,將改變汽車行業過去100年所沿用的技術和商業模式。這一變革將顛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讓我國有機會在自動駕駛汽車新賽場上成為汽車產業強國。自動駕駛技術正處于產業化探索的初期,政策與技術進步是否匹配,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的創新速度和競爭力。我國亟需加大在政策領域的創新力度,充分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政策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競爭力、成為新經濟的生產力。
對此,李彥宏委員建議,第一,支持企業做大做強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構筑我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產業競爭力。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建立千億級國家自動駕駛產業投資基金。鼓勵有能力的企業搭建“中國汽車大腦”平臺,支持其逐步成長為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圍繞自動駕駛產業鏈和價值鏈,匯聚全球優秀自動駕駛力量,加速產業發展;第二,加快研究并出臺運營政策,從國家層面為加快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化奠定法律基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率先開展自動駕駛試運營服務,在北、上、廣等限牌城市,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不用指標即可辦理牌照;盡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運營的資質要求,為符合條件的企業頒發相關牌照);第三,鑒于信息安全在自動駕駛汽車產業中的重要性,應加強防范汽車被黑客攻擊、關鍵數據被控制而造成的巨大風險;第四,為加快部署自動駕駛車輛運營,推進智能化道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速改造面向自動駕駛汽車的新型城市交通環境。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甲醇汽車是李書福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的關注點之一。兩會期間,李書福提交了《“液態陽光經濟”推進甲醇汽車市場化》建議,闡述了“液態陽光經濟”和甲醇汽車在進一步發展方面還存在政策支持不足、配套設施不成熟等諸多挑戰。
他在建議中指出,甲醇是液態化的陽光,甲醇汽車及甲醇燃料的推廣應用也應像推廣電動汽車一樣重視,因其效果與電動汽車一樣明顯。他建議,我國在甲醇替代方面跨出實質性的一步,開放甲醇汽車市場,盡快推動市場化運行。同時在甲醇汽車發展初期,國家給予相關扶持政策,以便盡快實現市場化過渡。
李書福提出,可結合中國部分地區甲醇汽車的試點經驗,在更廣泛地區加強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同時明確甲醇汽車產品相關技術規范、制定標準,加快甲醇標準體系工作建設,加速推進甲醇汽車市場化。

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
大家過去用互聯網基本上都是消費互聯網,實際上還有一個后臺的部分,我們認為未來消費互聯網會滲透到工業互聯網,實際上就是目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也就是說它要數字化、信息化、科技化,當然它的網絡絕對是重要的。
工業互聯網還很新,現在社會上還沒有看到太多成功案例。有一個比較好的案例,就是我們跟三一重工做的工業互聯網案例。現在其實有很多的案例,我們前不久跟重慶市很多工業制造業企業座談之后,我們發現他們的想法已經很多了,交流時我們也受到很多啟發。我想下一步在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方面如何用好互聯網,用好數字化是一個大有前景的事情。
這里面有幾個問題,消費者使用生產者制造的產品,過去是割裂的,現在有了網絡信息化、數字化之后,可以打破中間原來的很多環節,在生產制造的時候實時感受到需求方的需求。再到農業,很多農業生產其實也都跟制造有關系,我記得有一個養雞的案例,很多雞是45天速成的,消費者說,我能不能貴一倍,買一個90天養成的雞,我愿意付費,過去是不可能的,這個流通數據沒有,以后可以溯源、可以定制,消費升級之后,這種需求就可以實現了。這些都是跟工業、農業有關系的領域。
另外,在生產企業內部的IT化、信息化以及它的標準、數據如何放在云端等,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在建議里提了這幾方面建議。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從過去的中國制造再到創造,這是中國必經的,而且是主戰場,非常有優勢的地方,我們闖出一條路絕對是全球實體經濟轉型的典范,也是一個中國方案。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
北京在科研資源、功能定位、產業基礎等方面有自身的獨特性,有必要進一步放大優勢,打造全球開放創新高地。
北京加快建設國際化科技創新中心可以從三個方面重點著力:第一,要解決人的問題,“廣納天下英才”,將北京打造成國際尖端人才集聚中心。針對海外人才來京工作時遇到的實際困難,進一步采取有力舉措招才引智,為海外人才解決好搖號、買房、簽證等現實問題。
第二,要解決錢的問題,大力推動資本雙向流動,將北京打造成為全球科技金融創新中心。一方面要進一步放寬國外風險資本投資政策,吸引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風險投資企業在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等,另一方面要鼓勵北京的科技金融資本積極開展對外投資,利用海外優質的科技資源,助力北京科創中心建設。
第三,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將北京打造成為國際科技交流中心。比如加強與硅谷、特拉維夫等世界一流創新區域的合作,促進雙方創新成果的交流,形成面向全球的技術轉移集聚區;積極參與海外知識產權布局和國際標準化工作,提升北京市在高精尖產業中的國際競爭力等。
第四,要選好賽道,抓住人工智能這個“新引擎”,打造全球人工智能新高地,使“AI之城”成為北京的“新名片”,把人工智能產業打造成驅動北京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手段、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