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翠芬 鄧 玫 鄭草花
(佛山市禪城區朝陽醫院 佛山 528000)
由于罹患胃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十二指腸球炎等胃病,患者時常精神緊張、心情不佳,從而出現睡眠障礙,即為胃病不寐[1]。患者因嚴重失眠而導致胃病反復難愈,繼而又影響正常睡眠,進入惡性循環。我院對胃病不寐患者采用開天門配合耳穴位貼敷的治療方法,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對象為2016年6月~2017年4月間我院收治的胃病不寐患者80例,所有患者不寐癥狀全部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臨床表現為嚴重睡眠障礙、精神焦慮抑郁,并伴有胃脹、泛酸、頻繁噯氣、胃脘脹悶不適等。納入標準:(1)年齡30~70歲之間且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2)符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7分者;(3)無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障礙、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或極其衰弱者;(4)可主動配合開天門及耳穴位貼敷者。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0~67歲,平均年齡(42.6±5.8)歲;觀察組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43.3±6.1)歲。綜合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對照組采用耳穴位貼敷治療,患者保持坐姿,護士在患者旁邊站立,撥開患者頭發,使用耳穴探針準確探取穴位,然后常規消毒、擦干。取患者雙耳皮質下、脾、腎、肝、胃、神門、交感、雙心、垂前穴位,每個穴位放置一粒王不留行籽,將規格1.5mm×1.5mm的帶彈性的透氣自粘膠布固定于穴位處,按壓3min,直至穴位有同感、麻木感、熱感和脹感。每個穴位每天按壓3~5次,特別要保證每日睡前按壓耳穴4min左右,先按壓一只耳朵的穴位,3d后換另一只,如此交替,1周為1療程,連續治療4療程。
觀察組采用開天門配合耳穴位貼敷治療,耳穴位貼敷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開天門是通過按摩頭部各個穴位,使末梢神經受到刺激,從而讓患者產生感應[4]。操作步驟如下:向患者講解開天門的方法,然后取其仰臥位,將干凈治療巾墊于患者頭下,充分暴露按摩穴位,叮囑患者閉上雙眼,放松身體。(1)推上星:從印堂推向上星穴,共推36次;(2)推頭維:從印堂斜上方推向頭維,共推36次;(3)抹眉:從攢竹推向絲竹空,共推36次;(4)兩只手的手指交替梳理太陽經10~20次;(5)彎曲中指叩擊患者印堂穴,共36次;(6)叩擊百會穴位,共36次;(7)順時針、逆時針各揉按太陽穴10次;(8)患者雙肩井穴和爽風池穴各按摩5~8次。按摩手法由慢至快,由輕至重,循序漸進地增加力度,具體以患者主觀感受為準,保證按摩的節奏性,每日睡前1h按摩。1療程7d,連續治療4療程。
護理措施:(1)叮囑患者忌飲咖啡、濃茶,戒煙酒,睡前避免觀看刺激情緒的影視書籍;(2)叮囑患者保持舒暢的心情,學會調整心態,切勿大喜大悲;(3)適量進行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運動,增強機體抵抗力;(4)早睡早起,保持休息環境的整潔、安靜,切忌高聲講話;(5)開天門時力度均勻適中,手法柔和而持久,逐漸加大力量,一邊詢問患者的感受一邊調整按摩節奏及力度;(6)使用耳穴位貼敷時要干燥,間斷性地按壓穴位,力度適中以免引起患者強烈疼痛;(7)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的睡眠改善情況以及皮膚是否出現瘙癢、紅腫等過敏現象,一旦發現應立即中止治療,本研究中未見過敏患者。
于治療前、后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3]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并計算減分率,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根據1993年國家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失眠的臨床指導原則》[4]判定療效:(1)治愈:每日睡眠時間>6h或者完全恢復正常睡眠;睡眠質量好,醒后精力充沛,PSQI減分率在76%~100%之間;(2)顯效:睡眠質量明顯改善,睡眠時間增加>3h,睡眠質量提高,PSQI減分率在51%~75%之間;(3)有效:患者癥狀減輕,睡眠時間增加<3h,PSQI減分率在25%~50%之間;(4)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睡眠質量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癥狀雖然有所減輕但PSQI減分率<25%。治療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及減分率比較

分組治療前治療后減分率(%)觀察組(n=40)2.25±1.11.7±0.855.4對照組(n=40)2.34±1.22.12±0.943.6t/χ20.3492.2052.785P>0.05<0.05<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分組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觀察組(n=40)101316197.5對照組(n=40)41118782.5χ23.472P<0.05
人的五臟六腑不適,都有可能出現睡眠障礙,因胃病而導致的失眠,大多是因為頻繁地噯氣、胃脹、食欲不振、思慮過多引起的,所以有“胃不和則臥不安”[5]的說法,相反如果睡眠不好,也會引起胃部不適。
慢性胃病患者通常睡眠質量較差,不寐已經成為該病的主要表現之一。慢性胃病的治療,如果患者病情較輕,甚至可以不治而愈,也就是胃和寐安;若患者病情較重臨床多采用開天門與耳穴位貼敷聯合治療的方式來糾正睡眠障礙,提高患者睡眠質量。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82.5%,比較后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PSQ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胃病不寐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開天門配合耳穴位貼敷療法,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促進康復,應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方案予以推廣。
1 萬娉娉,李捷,祖寶宏,等.中醫胃病辨證與幽門螺桿菌、胃黏膜及舌苔脈象的相關性觀察.光明中醫,2012,27(10):1985~1987.
2 喬延平.健康干預管理在中醫治療胃病中應用價值體會.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1):22~24.
3 張春花.中醫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病臨床分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3):72~73.
4 李景巍,王國楨,羅試計,等.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中醫體質與中醫證型的關系研究.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21):82~85.
5 孫小卉.對社區1000例居民耳穴胃區的觀察與分析.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