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基于1999-2013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2018-05-07 08:35:53白志遠樂美媛
財政監督 2018年9期
關鍵詞:農業農村發展

●白志遠 樂美媛

一、引言與文獻回顧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穩定農業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以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04年至今,中央連續十五年出臺支持農業發展的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強調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性。其中,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①明確指出要持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供給體系質量,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縮小城鄉收入水平差距,到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局面。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 《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②明確指出,必須優化產業結構、推廣綠色生產方式、拓展新業態、加強科技創新、修補農業短板及扶持農村改革等,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拉長農業生產鏈、激活農業發展新動力,真正實現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難題。由此可見,三農問題一直都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發展領域。

中央對于地方農業發展的最直接措施是持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我國財政支農政策是一個不斷改革和完善的過程,從最初逐漸重視農業經濟地位,單一增加財政投入,到不斷地進行一系列的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總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加強對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視和推廣使用,增強農業自身的抵抗力,形成長期穩定的長效機制,保障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進而形成財政支農支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同時農村經濟發展又為農業生產、農業結構優化、技術推廣提供保障,進而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環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促進機制圖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性,各地的農民收入水平與財政支農支出也不盡相同,根據《統計年鑒》數據整理,按照統計局的標準,將全國分為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對其農民收入與財政支農支出及農民收入結構進行對比分析,以比較實踐中財政支農政策效果,為下一步實證分析奠定基礎。如圖2、圖3、圖4、圖 5、圖 6、圖 7所示。

圖2 農民人均純收入

圖3 人均財政支農支出

由圖2及圖3可知,農民人均純收入與人均財政支農支出的變化趨勢相吻合,均呈現持續上升的增長趨勢。其中,東部地區的人均財政支農支出增長趨勢與規模均小于西部和中部地區,但是其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與規模均高于中西部地區,這反映了東部地區財政支農政策的效果明顯大于中西部地區,具有示范作用。然而,西部地區的財政支農支出漲勢最佳,其農民人均收入增速卻最小,這突顯出當地財政支農政策方面尚且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財政資金并未能有效發揮作用,因此對西部地區財政支農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尤為必要。

圖4 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

圖5 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

圖6 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

圖7 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

由圖4-圖7可知,就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而言,東部地區的增速與規模均大于中西部地區,這是由于東部地區第一二三產業發展優勢明顯,農民就業渠道廣,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得到良好的解決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問題 (蔡昉、王德文,2005)。因此,促進中西部地區產業融合發展、結構整合優化是必要措施。就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而言,西部地區增速與規模高于東中部地區,說明西部地區的農民收入很大部分來源于農田收入,第一產業占據重要經濟地位,對于西部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東中部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的第二三產業經濟地位優于第一產業。就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而言,一方面東中西部地區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說明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主導因素正在發生轉變(劉長庚、王迎春,2012),財產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據越發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西部地區的增速高于東中部地區,財產性收入對于西部地區而言是一種新興收入來源,對家庭經營性、工資性收入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可通過引入財政金融支農政策直接促進農民增收 (李鴻漸,2016)。就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而言,東部地區增速高于中西部地區,而根據圖3可知,西部地區的財政支農支出增速與規模均高于東中部地區,造成相悖的根本原因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對于中央和省市的財政支農專項資金,縣鄉財政往往無力提供配套資金,甚至存在截留挪用的現象,嚴重妨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民轉移性收入處于較低水平。

以上是基于實踐經驗數據的角度進行描述性分析,而關于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民收入的學術研究也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青睞。

第一,財政支農支出效用方面。李燕凌、歐陽萬福(2011)經研究發現,縣鄉政府財政支農支出能夠促進農業生產效率,但由于有限的覆蓋面而對農民增收效用不明顯。管治華、蔣長流(2011)基于安徽省數據,運用協整分析與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分析得出在農產品增加值方面,財政支農支出表現出顯著的促進效用。楊伯堅(2012)運用標準DEA模型研究發現,通過加強資金管理、優化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投入及增強城鎮的集聚效應等途徑能夠有效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徐建軍、星焱(2013)基于財政支農糧食單位產出角度,認為全國財政支農效用總體偏低,但存在地區差異性。李鴻漸(2016)認為財政金融支農能夠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并實現農村減貧,且具有很強的外溢性。李克建、董黎明(2018)通過運用三階段DEA模型對安徽省16個縣市進行分析,認為調整財政資金的管理制度和規模大小是提高財政支農資金效用的重要舉措。

第二,農民收入影響方面。蔡昉、王德文(2005)基于勞動力市場角度,認為就業從本質上影響著農民收入,統籌城鄉勞動力市場是解決問題根本之所在。劉長庚、王迎春(2012)從農民收入差距及結構著手分析,認為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增速顯著,財產性收入差距最大,總收入呈現穩中有降的態勢。楊光宇(2012)經研究發現農村經濟開放程度、農業生產效率水平影響著農民收入,農村經濟開放效用在全國表現顯著,而農業生產率在西部地區顯著。陳乙酉、付園元(2014)認為政府相關政策、人力資本、土地制度、財政支農等均影響著農民收入,優化政策產業環境、推進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土地及金融改革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汪曉文、何明輝、朱學新(2014)認為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三產融合、轉變政府轉移性支付方式及加強農民教育是縮小農村內貧富差距、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王留鑫、洪名勇(2016)基于內生增長理論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因素對農民收入具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

第三,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民收入關聯方面。方松海、王為農、黃漢權(2011)認為農民增收受教育費用、基礎設施及信貸約束的限制,可通過加大這三方面的財政投入來實現農民收入增加。茆曉穎、成濤林(2014)從支農資金結構出發,得出財政農業支出、綜合改革開發支出的促進作用明顯大于水利支出與林業及扶貧支出。馬曉河、劉振中、郭軍(2016)認為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對農民增收、糧食增產及供給側改革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王謙、李超(2016)認為財政支農支出的促進效用呈規模報酬遞減趨勢,且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黃壽峰(2016)基于空間面板分位數模型研究比較財政支農、金融支農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得出財政支農促進作用大于金融支農且兩者未能實現良好協作效應。鄒杰、段龍龍等(2016)選用2000-2013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分析財政支農支出對城鄉轉移性收入差距的影響,得出優化轉移支付政策以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吳懷軍、肖立(2017)通過分析總結江蘇省農業發展、農民收入現狀,認為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農村建設支出和金融支出促進效果最優。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對財政支農支出效用、農民收入影響及財政支出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進行了成熟的研究,主要得出我國當前財政支農支出效用收斂于較低水平;農民收入所受影響諸多,財政支農支出影響占據重要地位;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增收有顯著促進作用,但是尚未發揮有效的杠桿作用,表明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對實現農民增收的政策效果不明顯。然而,現有文獻缺乏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及收入結構的具體量化影響,導致無法從根本上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無法實現顯著的政策效果。基于此,本文結合1999-2013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影響的地區差異性及時間差異性,并進一步分析了農民收入結構的具體影響及差異性。

二、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

面板數據模型通常分為混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及隨機效應模型,估計方法包括混合最小二乘估計、平均最小二乘估計、離差變換最小二乘估計和可行廣義最小二乘估計法。在對面板數據估計之前,先進行豪斯曼檢驗分析,以確定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本文通過豪斯曼檢驗分析,適用固定效應模型,且采用OLS方法進行回歸估計。

設定本文的基本回歸模型為:

其中,FIit表示農民人均純收入,i=1,2,3…,30表示不同的省份,t=1999,2000…,2013表示不同的年份;LGFSAit表示各地區的財政支農支出,用農村人均財政支農支出表示;Zk,it表示控制變量集合,θk代表對應控制變量的系數,K代表不同的控制變量;γi代表不同省份的個體固定效應;εit代表隨機干擾項。

為了消除樣本數據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得出各因素對農民收入的彈性系數,本文將各變量進行了對數處理,將其改寫為:

其中β1是本文關注的重點系數。

引入控制變量之后,式(2)可以擴展為式(3)。

其中,FIit是LGFSAit地區i農民在t期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地區i在t期投入的人均財政支農資金,反映各地區對農業的財政扶持力度,是關鍵變量。RURCit是t期農村層面的控制變量集合,主要包括農村經濟發展水平RGDPit、產業結構STRit和城鎮化水平URBit;PEA-Cit表示t期農戶層面的控制變量集合,包括人均受教育年限REDUit和人均固定資產投資RINVit;AGR-Cit反映t期農業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單位播種面積機械動力POWit、單位有效灌溉面積IRRit和農產品出口貿易額EXPit。

關于各變量的具體詳細定義如下:

1、農民人均純收入FIit與地區人均財政支農支出LGFSAit。農民人均純收入FIit反映的是當地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能直接體現農民生活水平,人均財政支農支出LGFSAit直接反映財政支農力度。本文采用的數據處理方式分別為農民純收入與農村人口數比值、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人口數比值。同時,為了實證結果的穩健性,后文采用農業人口代替農村人口計算相似的人均財政支農支出作為解釋變量的代理變量。

2、農村層面控制變量RUR-Cit。就農村層面的控制變量而言,本文選取的是能夠體現農村整體發展水平的變量。農村人均GDP能夠反映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情況,數值越大說明經濟發展水平更高,對于其他方面的發展具有更有效的保障作用;產業結構STRit即農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能夠有效反映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衡量產業結構對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城鎮化水平URBit是農村發展現代化的方向,采用非農人口與總人口比值表示,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直接影響農村的發展戰略方針。

3、農戶層面控制變量PEA-Cit。根據現有文獻可知,影響農民收入的農戶自身因素諸多,本文選取人均受教育年限REDUit與人均固定資產投資RINVit量化影響因素。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REDUit是根據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并按照權重分別為1.5年、7.5年、10.5年、13.5年及17年計算得出的,教育能夠提升農民自身的職業技能水平,拓寬就業渠道,增加收入來源,是農民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RINVit反映的是其自有資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農民除了勞動途徑獲取收入,還可以通過自身儲蓄投資實現財富的增值,形成收入增加與農業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4、農業層面控制變量AGR-Cit。近年來,在中央政策的號召下,各地政府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積極發展農業經濟。本文選取單位播種面積機械動力POWit、單位有效灌溉面積IRRit和農產品出口貿易額EXPit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控制變量。其中,單位播種面積機械動力POWit反映了當地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水平,區別于傳統的農產品生產方式,機械化生產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率、減輕農民勞作辛苦程度、提高產量進而實現農民增收,本文采用機械總動力與播種面積比值來表示;單位有效灌溉面積IRRit即有效灌溉面積與播種面積的比值,反映的是當地農業發展的配套水利設施,良好的配套基礎水利設施對農產品穩定生產并實現預期產量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農產品出口貿易額EXPit是農業現代化的更進一步體現,通過出口貿易將當地的農產品輸出,擴大了農產品需求,對于農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

(二)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由于西藏數據缺失較多,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真實準確性,剔除該省份,故選取樣本包含30個省份、直轄市和自治區,樣本期間為1999-2013年。實證模型中,為了剔除物價變動的影響,本文以1998年為基期,利用價格指數換算各變量的實際值。各變量的數據來源于2000-2014歷年 《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中國農業年鑒》、《中國人口年鑒》及農業部、財政部網站。

表1匯總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特征。據表可知,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均值為4050元,最大值為 14449元,最小值為1374元,且標準差為 2333,說明我國農民收入的差距較大。同時,地區人均財政支農支出及人均GDP的標準差均很大,說明我國各地的財政支農支出及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

三、實證分析

首先,本文在進行回歸之前進行了模型效應的選擇,通過豪斯曼檢驗后選定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其次,基于樣本數據,對農民收入與財政支農支出進行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估計,并依次加入農村層面、農戶層面及農業層面的控制變量,對比分析不同變量對回歸系數的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最后,對樣本數據的實證結果進行基于地區差異、時間差異及替代解釋變量的穩健性檢驗。同時,將農民收入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及轉移性收入,進一步探討了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結構的不同影響,結果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通過多維度、多角度的對比分析,更加深入探究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為后續的政策建議提供依據。

(一)面板數據回歸估計

對于模型一、二、三運用OLS估計方法,基于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回歸估計,其中模型一只對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模型二中加入四個控制變量,模型三引入了地區虛擬變量。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實證結果

從模型一、二來看,財政支農支出的系數為正且顯著,說明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加入農村層面控制變量后,財政支農支出的估計系數有所減小,但是符號都為正且顯著,說明財政支農支出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關系是穩定的。其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農村產業結構的估計系數都表現為顯著的正向關系,這是因為國家不斷重視農業發展,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推廣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城鎮化進程的估計系數不顯著,表面上與預期結果尚有差異,但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我國現推進城鎮化進程太快,急于求成而缺乏科學論證指導,導致大量財政資金流向非農業領域,進而致使農業和非農業發展不平衡,而使得政策未能發揮預期效應,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論證推進城鎮化速度,實現適度、合理、科學的城鎮化。

從模型三來看,加入農村、農戶層面的控制變量后使得擬合更加嚴謹,財政支農支出的估計系數略微下降,但還是顯著的正向效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系數正向顯著,表明教育對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教育能夠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從事多元化、技術性、高生產率的工作,同時對于創業也具有良好的知識儲備作用,實現從勞動型到技術型甚至創業型農民身份的轉變;而人均固定資產的影響不顯著,主要是由于農民與城鎮居民相比,缺乏投資理念,而是主要將閑余資金進行儲蓄而不是投資于農業經濟方面,進而導致該方面影響不顯著,因此有必要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的宣傳與培訓,激活農民自有資金活力。

從模型四來看,加入農村、農戶及農業層面的控制變量后,財政支農支出的估計系數依然為正且顯著。控制變量系數方面,只有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農村產業結構及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現為正向顯著,其他尤其是農業層面的控制變量均不顯著,這說明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相較于農村層面及農戶層面還遠遠不夠,我國農業發展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由于其收益不穩定、生產效率低、報酬率低等特點,對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貢獻度不高,導致當地政府不愿意投入大筆資金,從而造成農業與非農業發展的不平衡態勢,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科學評估農業發展,優化財政資金在農業與非農業領域的投入比例,強化財政支農資金的管理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二)穩健性檢驗

1、地區差異穩健性檢驗。我國各地經濟發展各具特色,資源稟賦也存在著差異,素來有著“東部發展、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經濟發展格局,因此,將樣本地區分為東、中、西部地區進行結果穩健性檢驗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結果如表3所示。由結果可知,無論是全國還是分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的系數都為正,與面板數據回歸估計結論一致,即財政支農支出能夠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其中東部地區的促進效果最佳,這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其他農村層面、農戶層面及農業層面的控制變量的估計系數與實證結果大體一致,說明實證結果具有穩健性。

表3 地區差異穩健性檢驗結果

2、時間差異穩健性檢驗。我國從2006年1月1日完全取消農業稅,本文即以2006年為時段分界點,檢驗財政支農支出對于農民收入影響的顯著性。結果如表4所示。由結果可知,取消農業稅之前,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無明顯作用,說明財政支農支出的政策效應很大程度上被農業稅取代,這也說明農業稅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重大的,因此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增收無疑是一項利好政策。取消農業稅后,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的作用表現為顯著促進,與前文的實證結果相一致,更加嚴謹地證明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財政支農政策的有效實施。

表4 時間差異穩健性檢驗結果

3、替代核心解釋變量的穩健性檢驗。實證結果中的人均財政支農支出采用的是財政支農總支出與農村人口的比值,農村人口中存在流動人口,與農業人口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現采用財政支農總支出與農業人口的比值作為前文人均財政支農支出的替代解釋變量,對實證結果進行進一步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由結果可知,農業人口下人均財政支農支出的估計系數為正且顯著,與實證結果相一致,說明實證結果具有穩健性。

表5 替代解釋變量穩健性檢驗結果

(三)進一步討論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

農民收入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及轉移性收入構成,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農民的就業渠道不斷拓展,各項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深入分析各項收入也是下一步如何提高財政支農政策效用的必要舉措,對政策建議的提出具有重要參考依據。結果如表6所示,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轉移性收入的促進作用大于工資性收入,而對家庭經營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影響不顯著,這是因為財政支農政策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對于農民轉移性收入的效果是最直接且明顯的,而政策實施后在其他相關領域發揮作用才能惠及其他三項收入,因此其他三項收入的政策效果不及轉移性收入。這反映出我國財政支農資金在具體使用方面存在分配不合理、結構混亂等問題,只強調財政支農支出總規模而忽視其內在分配結構,對于促進農民收入無法發揮有效的杠桿作用。

四、結論和建議

(一)主要結論

首先,總體而言,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東部地區的促進效果最為顯著,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因此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持續加大財政支農資金規模是實現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其次,就農村層面而言,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村經濟結構對農民收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城鎮化水平的影響不顯著,有必要重新評估各地的城鎮化水平是否與當地農村發展速度相匹配,因此繼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適度推進城鎮化及發展當地經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第三,就農戶層面而言,受教育年限對收入的增加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充分體現了職業技能的重要性與貢獻度,而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不明顯,說明農民在自有資金的分配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轉儲蓄為投資才能更加有效發揮資金的增值作用,而投資理念也與教育緊密相關,因此繼續加強農民職業技能的培訓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舉措。最后,就農業層面而言,單位播種面積機械動力、單位有效灌溉面積與農產品出口均未能表現出預期的效果,側面反映出我國農業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及資金管理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從農業的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入手,進一步加大投入財政支農資金及優化資金管理模式,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是實現農民增收的必要手段。

(二)政策建議

1、農村層面:優化產業結構,適度城鎮化,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能夠提高生產力,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中西部的產業結構較為冗雜,政府傾向于發展非農業領域而忽視農業經濟發展,這是由農業投資回報低且有風險導致的,使得中西部產業結構呈現畸形狀態。通過調整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釋放閑置資金資源,并將其投入農業發展中,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為各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同時淘汰落后產業,扶持新興產業,融合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城鎮化方面,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協調與平衡城鎮化進程與農民收入之間的聯系,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前提下,科學評估各地適用的城鎮化速度,因地制宜,切不可一刀切全面實施相同的政策,探究城鎮化水平與農民在增收的契合點,并進一步發展農業技術與農業現代化,開通城鄉之間的勞動力市場,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難題(蔡昉、王德文,2005)。

2、農戶層面:設立培訓基金,提升職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農民收入不穩定的問題本質上是就業問題(蔡昉、王德文,2005),隨著經濟的進一步轉型與發展,農民收入成份或來源也在逐步發生變化,非農業收入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職業也呈現多元化、技術性,而農民最大的短板就是職業技術的嚴重缺乏,導致諸多利好行業或職業都無法從事,限制了擇業范圍。彌補農民就業短板的最有效措施即加大教育投入,可以通過設立培訓基金,開辦專門職業技能培訓班,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素質,多渠道增加農民的 “智慧資本”,能夠有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王留鑫、洪名勇,2016;陳乙酉、付園元,2014)。 同時,農業現代化發展與農村經濟的不斷開放,農民的就業選擇空間也會逐步擴大,前提是要具備匹配的職業技能才能掌握工作,因此這又進一步證實了加大農民教育投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符合培育新型技能型農民的中央政策的號召。

3、農業層面:加大資金規模,優化資金管理,完善配套設施。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農業方面的基礎配套設施并未表現出良好的促進作用,與理論預期不一致,這表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存在問題。相關配套農業基礎設施是實現農產品穩定產量、農民持續豐收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應該根據各地不同的需求建設相應的農業基礎設施。一方面,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總量,貫徹落實每一項惠農強農政策,資金總量得到保障,可以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的局面,分清輕重緩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楊伯堅,2012;田衛民,2014);另一方面,在投入規模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還要進一步優化整合資金的結構,可通過明確支農項目范圍、加強對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推廣、完善農業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與購置等途徑來實現,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馬曉河、劉振中、郭軍 ,2016)。同時推動農業與非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及現代農業服務,加大農業經濟的開放程度(汪曉文、何明輝、楊光宇,2012),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創業空間。■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見于http://www.gov.cn/xinwen/2018-02/04/content_5263760.htm.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見于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1]蔡昉,王德文.經濟增長成分變化與農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05).

[2]陳燦煌.政府財政支農與農村貧困減少動態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0,(16).

[3]陳乙酉,付園元.農民收入影響因素與對策:一個文獻綜述[J].改革,2014,(09).

[4]方松海,王為農,黃漢權.增加農民收入與擴大農村消費研究[J].管理世界,2011,(05).

[5]管治華,蔣長流.財政支農支出對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效應分析——基于安徽省1988~2009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11,(11).

[6]黃壽峰.財政支農、金融支農與農民增收--基于空間面板分位數模型的研究[J].財政研究,2016(08).

[7]李克建,董黎明.基于三階段DEA模型財政支農效率的研究 [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01).

[8]李鴻漸.財政金融支農減貧效應的空間計量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6,(07).

[9]劉長庚,王迎春.我國農民收入差距變化趨勢及其結構分解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12,(11).

[10]李燕凌,歐陽萬福.縣鄉政府財政支農支出效率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1,(10).

[11]茆曉穎,成濤林.財政支農支出結構與農民收入的實證分析——基于全口徑財政支農支出2010~2012年江蘇省13個市面板數據[J].財政研究,2014,(12).

[12]田衛民.財政投入增長與農民收入份額減少悖論——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農村經濟,2014,(09).

[13]吳懷軍,肖立.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基于江蘇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7,(03).

[14]王謙,李超.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我國財政支農支出效率評價[J].財政研究,2016,(08).

[15]王留鑫,洪名勇.內生增長模型視角下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16,(23).

[16]汪曉文,何明輝,楊光宇.農村經濟開放、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與農民增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05).

[17]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與實證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1,(02).

[18]徐建軍,星焱.財政支農糧食產出效應的區域比較研究[J].財政研究,2013,(01).

[19]楊伯堅.2004-2008年中國財政農業支出效率的實證分析——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DEA-TOBIT兩步法[J].財政研究,2012,(03).

[20]鄒杰,段龍龍,郭世芹.財政支農對城鄉轉移性收入不平等的影響——基于2000-2013年的省級面板數據[J].經濟問題探索,2016,(06).

[21]朱學新.我國農民收入的結構性差異與內部分化研究[J].財政研究,2014,(11).

[22]趙德起,林木西.政府約束與農民收入關系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3,(10).

猜你喜歡
農業農村發展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国内毛片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久久a级片| 国产18在线| 亚洲性视频网站|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综合天天色|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成年A级毛片|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lhav亚洲精品|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韩日免费小视频|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99热免费在线| 欧美色视频日本|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亚洲美女久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曰AV在线无码|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自拍|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天堂网国产|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色有码无码视频| 亚洲无码37.| 国产xx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成人在线天堂|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日韩色图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五月|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国产特级毛片|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