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薛澤海,王桂林,邊 疆
(1.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天津 300384;2.天津市電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我國能源結構決定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格局將長期存在,電力建設以燃煤電廠為主仍然是我國國情的客觀選擇。截止2015年年底,我國全口徑火電裝機9.9億kW,其中煤電裝機8.8億kW,占比為 88.9 %。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用電負荷增長緩慢,發電能力總體富裕、局部過剩,峰谷差越來越大,電網調峰成為常態,且面臨壓力越來越大。2015年,火電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創1969年以來的年度最低值 4 329 h,同比下降 410 h;2016 年1—9月,全國火電發電小時數下跌6.5 %,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將繼續大幅下降。而以風電、太陽能電力為代表的新能源電力在電網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因其具有隨機性與波動性等特性,已成為電網的擾動源。
由于電網承受擾動的能力是有限的,當超過電網容納能力時,會對電力系統穩定構成威脅。新能源電力同時具有反調峰特性,加劇了電網的峰谷差,給調峰機組帶來更大的壓力。深度調峰是發電機組超過基本調峰范圍進行調峰的一種運行方式(一般深度調峰的調峰深度為60 %—70 % BMCR,即負荷下降到 30 %—40 % BMCR 運行)。通過加大調峰容量,給電力系統配置調頻電源,保證系統頻率在可調范圍內。
大型燃煤火電機組作為電網調峰的主力軍,普遍面臨深度調峰問題,且調峰幅度越來越大,調峰任務也越來越重。為了準確掌握燃煤機組深度調峰的能力,確保調峰在安全穩定、環保排放達標的狀態下進行,現對某350 MW超臨界鍋爐機組的深度調峰運行能力進行了試驗。
該機組鍋爐由北京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有限公司設計和制造,為超臨界參數變壓運行、螺旋管圈水冷壁、單爐膛、一次中間再熱、前后墻對沖、平衡通風、固態排渣、半露天布置、全鋼構架的P型直流鍋爐,型號為B&WB-1136/25.4-M。鍋爐配有無爐水循環泵的內置式啟動系統,運轉層以下封閉,運轉層標高為12.6 m。
鍋爐采用美國B&W公司SWUP超臨界直流燃煤鍋爐的典型布置,汽水分離器及儲水箱布置在爐前,爐膛由下部螺旋膜式水冷壁和上部垂直膜式水冷壁構成。爐膛出口布置屏式過熱器,折焰角上方布置后屏過熱器和高溫過熱器,高溫再熱器布置在水平煙道處。尾部豎井由隔墻分隔成前后2個煙道,前部煙道布置低溫再熱器,后部煙道布置低溫過熱器和省煤器。前后煙道底部設置煙氣調溫擋板,以調節再熱汽溫。
鍋爐主要設計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鍋爐主要設計參數(設計煤種)
機組電負荷由350 MW降至175 MW,這屬于正常的降負荷運行工況,可按照正常的降負荷曲線進行操作,停運第4,5層燃燒器和對應的磨煤機。深度調峰試驗分2個階段進行。
1.2.1 第 1 階段
深度調峰試驗的第1階段,降負荷區間從175 MW 開始,逐漸滑降至 157.5 MW(45 % 額定負荷)。根據蒸發量的需要,停運第1層燃燒器和對應的磨煤機,降負荷期間需要停頓2—3個負荷點,觀察機組的運行狀態,確認沒有問題后再繼續降至45 %額定負荷。穩定運行30 min后開始正式試驗,通過火焰電視和就地觀察等手段,觀察各燃燒器實際燃燒情況,并記錄各項試驗參數。
1.2.2 第 2 階段
深度調峰試驗的第2階段,降負荷區間從157.5 MW 緩慢滑降至 140 MW(40 % 額定負荷)。為保證主蒸汽和再熱蒸汽參數滿足汽機安全運行的要求,需同時進行細致的配風調整。此負荷段滑降應緩慢進行,并分別在153 MW,149 MW和144 MW負荷點穩定15 min,嚴密觀測爐膛負壓波動和爐膛出口煙溫的下降幅度變化情況。通過火焰電視和就地觀察等手段監測爐膛火焰燃燒狀況,運行比較穩定后繼續降負荷至140 MW工況,穩定30 min后開始試驗,試驗時間約為2 h。
此階段工況下,需要嚴密監視脫硝入口煙氣溫度變化及脫硝出口NOX排放濃度。如果脫硝入口煙氣溫度降至309 ℃或者NOX排放濃度超過50 mg/Nm3,運行人員應當停止降負荷并作出及時調整。
鍋爐深度調峰的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鍋爐深度調峰試驗數據
試驗結果顯示,鍋爐電負荷能夠降至140 MW(40 % BMCR),并在此負荷下穩定運行了 2 h。在試驗期間,減溫水量控制適中,在滿足主、再熱汽溫的同時,無壁溫超溫現象;在低負荷運行時,汽水、風煙系統參數運行正常,鍋爐負壓波動較小,火焰燃燒穩定,機組相關輔機設備運行正常。鍋爐的著火穩定性方面不存在問題,具有進一步降低負荷的潛力。
同時,在深度調峰工況運行期間,機組的NOx 排放濃度為 21.7—42.2 mg/Nm3,SO2排放濃度為 7.9—14.0 mg/Nm3,煙塵排放濃度為 1.5—4.1 mg/Nm3,均低于超低排放的要求,表明此鍋爐機組能夠在60 % BMCR深度調峰工況下安全穩定運行,同時滿足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機組在140 MW電負荷下運行時,SCR入口溫度降低到310.9 ℃,接近了SCR設備要求的臨界值309 ℃,存在一定的風險,若繼續降低負荷,SCR系統將會退出運行,導致NOx排放超標。
從試驗結果總體分析,該350 MW超臨界鍋爐機組深度調峰能力為60 % BMCR,同時滿足各項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要求,但存在SCR入口煙溫過低時會導致SCR系統退出運行的風險。因此,提出60 % BMCR深度調峰安全運行的重點措施或者適當提高深度數值(如45%),以規避SCR系統退出運行的風險,是該電廠亟需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林 俐,鄒蘭青,周 鵬,等.規模風電并網條件下火 電機組深度調峰的多角度經濟性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 化,2017,41(7):21-27.
2 沈 利,徐書德,關 鍵,等.超臨界大容量火電機組 深度調峰對燃煤鍋爐的影響[J].發電設備,2016,30(1): 21-23.
3 焦慶豐,雷 霖,李 明,等.國產600 MW超臨界機 組寬度調峰試驗研究[J].中國電力,2013,4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