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段旻
【摘 要】本文通過對應用型院校工程類專業理論課程和課程設計的教學現象進行分析,利用現代化信息的優勢,提出融合微課、翻轉課堂、體驗式和混合式教學特點的圓桌式教學形式;根據市場情況及工程實際要求,提出將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設計融入到畢業設計中的課程設計形式,提高應用型工程類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整合能力和知識網絡系統性的掌控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本文提出的觀點為培養出具有解決工程問題能力和較強綜合能力的現代化人才提供方案參考。
【關鍵詞】教學;應用型;工程;理論;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457(2018)05-0032-002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ngineering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course design teaching phenomena of the applied university,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informatio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of round-table teach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micro-course online video, flipped classroom, experiential, blended and other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situation and the actual project requirements, it puts forward the course design form that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integrates into graduation design, and this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integr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ntrol knowledge network system,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The views of this paper provides a program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modern talents with ability to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and stro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 words】Teaching; Applied type; Engineering; Theory; Course design
0 引言
隨著社會對具備一定知識層次的人才需求量增加,各行業為了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專業化和高水準化,不但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還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而大學教育也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做出響應并轉變教育模式[1-2]。目前,大學在教育行業大眾化、市場化、企業化的氛圍籠罩下,逐漸派生出應用型大學、虛擬型大學、創業型大學等培養模式針對性強的各種形式的獨立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善[3-4],但這些教學模式多處于探索和初步應用的起步階段,改革周期較長,而工程類專業實踐性強,教學改革的成效需要立竿見影,為此,本文針對目前應用型院校工程類學生的高等教育教學現象,提出理論課程和課程設計教學方式的兩點思考。
1 工程類理論課程教學形式的思考
目前國內獨立院校普遍還是采用一對多的教學模式,特別是理論課,仍然傳承三尺講臺全站式講授,老師成為課堂上唯一的信息發送源[5]。加之工程類的課程存在很多公式推導和分析,對學生的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注意力要求十分集中,因而學生容易疲憊、松懈,從而導致學習的興趣跌落。長此以往,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會難以調動。即使老師講得很好,學生能聽取一二,但他們學到的內容將會是零散的,對于自覺性稍差的學生若課下不梳理知識,他們對課程的學習就會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從而很快對課程的學習感到迷茫。因此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迫切需要改變,尋求形式新穎別致、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并且能使學生積極學習的教學模式是目前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
為尋求更好的教學模式,培養專業化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應將學生作為主體,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老師則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從而改變傳統的一對多教學時老師是唯一信息源的現象,把學生作為課堂上知識的信息源,讓秧田課堂變成圓桌課堂模式[6]。圓桌課堂在形式上能夠使每位學生面對面交流,在內容上通過將書本內容融入小組任務中,加之老師的引導,讓學生自由發揮,擺脫思想和身體束縛。圓桌課堂不但翻轉了課堂,還能培養學生信息搜集能力、文字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協作能力。結合目前信息化教學,利用數字化、電子化、網絡化的現代教學方式,例如,移動學習、微課,再輔以體驗式[7]和混合式[8]等形式的教學,理論課程教學就能達到生動、多樣、高效的效果[9]。另外,獨立學院的學生普遍特點就是善交際、較自信,如果他們能得到充分展現的機會,再通過老師的正面引導,這種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必定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并且取得較好的效果。
2 工程類課程設計教學形式的思考
課程設計是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在工程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各主干課程都會有課程設計[10]。目前,建筑工程類專業的課程設計通常是結合相關課程內容單獨設置課程設計任務,不同課程的課程設計內容并無太大關聯,課程設計的內容通常也較為簡單,學生只是將各課程的內容應用到設計中,卻不能與一項工程中的其他設計內容聯系在一起,因而沒有完整、系統的實際工程意義。
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在不同課程的課程設計中采用相同的圖紙和工程概況,針對不同課程設置不同的課程設計內容,老師布置任務前也要與其他課程老師進行工作交底,保證圖紙和工程概況信息的正確性和適應性。如此一來,在各門課程設計中,學生能考慮到有些設計方式在其他課程上是否可行,會不會對其他設計內容造成影響,使得學生能夠總體把握同一工程不同課程設計內容。最后的畢業設計可將各個課程設計的結果進行整合,把各課程設計相互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并根據整合的圖紙內容進行深入改進,完成一套內容完整的、綜合的畢業設計圖紙。這樣,每位學生做的課程設計都能利用上,前期做的工作也不會遺忘。這種將專業課程設計融入到畢業設計中的形式,使學生達到對專業知識“用得上,留得住,做得行,記得好”的效果,能夠訓練學生對設計工作的總體性掌控能力,培養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對以后工作亦有所幫助[11]。
3 結束語
應用型大學的教育教學任務艱巨,不僅要向社會輸送高水平的人才,還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改變教育模式。在目前建筑行業較為低迷的狀態下,應該重視建筑工程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對行情分析并結合市場情況,加強專業建設的修訂,改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本文通過提出幾點對理論課程和課程設計的教學方式的思考,希望能夠對改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堯軫,陳耿,錢曄.高校應用型人才稟賦結構與培養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17(2):9-11.
[2]鄭健龍.關于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教育觀、人才觀及質量觀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12.
[3]肖攀,蘇靜.地方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與設計[J].中國市場,2016(37):241-242.
[4]柳友榮.我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D].江蘇:南京大學,2012.
[5]范庭衛.教學過程理論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03.
[6]李若亞.“秧田”和“圓桌”—從文化角度看中國和歐美的高校課堂空間形態[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4,22(1):61-63.
[7]邢以群,魯柏祥,施杰,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索—從知識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22-128.
[8]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4):27-32.
[9]袁小剛.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N].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6,36(6):1-4.
[10]張潔,楊新涯,袁剛.面向工程類專業綜合課程設計的信息素養訓練研究與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8):59-64.
[11]吳慕輝,何清.構建建筑工程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4,13(14):37-38.